本書對宋代僧人石芝宗曉編著的《樂邦文類》的作者狀況、版本源流、編著過程進行了全方位考述,在此基礎上,從文體功能、思想價值的角度對集中所收錄的文章文體進行了深入解析。從文學視角出發(fā),分析了其中所收錄各種類型的詩歌文本,揭示其審美價值及思想內(nèi)涵。本書還考述該書各文本作者的生平行止及詩文創(chuàng)作。該書展現(xiàn)了靖康之后天臺僧人與地方
評點作為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樣式,通過序跋、凡例、評語、圈點符號等要素的分工配合對作品展開周全而細致的品評鑒賞。這種批評方式使得《孟子》評點兼?zhèn)湮膶W批評和文本閱讀雙重功能。評點家在剖析文法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詮釋孟子思想、價值觀念,為后人讀《孟子》逐一揭示法門,以實現(xiàn)文以明道的目的。本書旨在考訂《孟子》評點文獻的基礎上
作為元代第一位有長期漢地生活背景的帝王,仁宗自幼接受傳統(tǒng)儒家教育,稱帝后以儒治國,愛賢尚文。儒治新風下標準明確的人才選拔與凝聚,令此時的大元王朝呈現(xiàn)出“濟濟多士”的盛世風貌,深刻影響了身歷其間的文人心態(tài)及其詩文創(chuàng)作。相應地,元中期的歷史現(xiàn)場也借由這些文學文本得以復現(xiàn),這一時期的作品因而展露出尤為顯著的文史互證價值。與此
泰山辭賦是繼“詩三百”之后最先成熟的一種文體,且為中國文學所獨有。泰山辭賦以泰山為題材,構筑了由西漢初至清末近兩千年的民族文化記憶,當前學界對其關注研究還比較有限。本書共三部分七章,首先從整體上歷時地梳理出泰山辭賦的創(chuàng)作概貌及其泰山形象的生成流衍特征;繼之分別從封禪文化、王朝認同、天人思想、隱逸文化等視角,探研了泰山辭
本書圍繞魏晉南北朝私撰史籍與文學的關系及其影響而展開,筆者選擇魏晉南北朝私撰史籍中最富有時代特色的地志、雜傳、史論三種類型進行探討。標題所謂史籍與文學的關系,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這個時段私撰史籍本身的文學性書寫風貌,二是從比較的角度論述其與當時詩賦等主要文學體裁的關系。本書撰寫緊扣于此,用六章的篇幅展開論述。筆者認為,在
本書精選了梁啟超、蔡元培、魯迅等20位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所選文章涵蓋了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洞察、對文化發(fā)展的熱切期望、對教育革新的獨到見解等諸多方面。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讀者能夠與先生們展開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深入領略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與思想深度,感受那一時期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與追求,從而汲取智慧與力量。
王勃的《滕王閣序》被譽為“千古第一駢文”,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分三個層次對《滕王閣序》進行了精細解讀。第一個層次是對字面意思的解釋;第二個層次是對歷史背景的論述和對各種典故的考據(jù);第三個層次是對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文知識的闡釋。由此,讀者不僅可以立體化地理解《滕王閣序》的多層含義,而且可以舉
本書包含“穿越”“結拜”“小喬”等二十六章內(nèi)容,作者希望讀者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與黃飛、宣言、諸葛亮等人物一起點亮人生,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中華。
《周夢蝶詩全集(上下)》收錄臺灣著名詩人周夢蝶目前可見的全部詩歌作品,按編年順序以及詩人詩集出版情況,分為《孤獨國》(57首)、《還魂草》(54首)、《風耳樓逸稿》(58首)、《十三朵白菊花》(47首)、《約會》(45首)、《有一種鳥或人》(44首)共6輯約300首作品。周夢蝶是當代詩壇的一個異數(shù),他一方面熟練運用現(xiàn)代
《白居易十講》由中國好書獲獎學者莫礪鋒教授傾力打造。莫教授憑借多年研究,用十個章節(jié)精心勾勒出白居易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歷程。這本書不僅講述了白居易個人的命運起伏,還通過他的藝術表達,展現(xiàn)了大唐王朝從輝煌到衰落的歷史畫卷。莫礪鋒教授對白居易的經(jīng)典詩作進行了細致的解讀,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詩歌,感受他的情感世界。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