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中外哲學典籍大全·外國哲學典籍卷)
《后現(xiàn)代道德》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倫理學專著。利奧塔沒有專門探討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道德權力、道德義務等道德領域的重要問題,毋寧說他的后現(xiàn)代道德是在寬泛意義上的行為準則,而且這樣的行為準則并不具有實踐理性的普遍有效性。利奧塔選取流變市場速度信息資本多媒體制度等主題,聚焦文化市場大都市想象博物館平面藝術無聲音樂海灣戰(zhàn)爭后
《否定的辯證法》是阿多諾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是把握阿多諾其他著作的關鍵。本書對原著進行了逐句、逐段的解釋,尤其是對于一些難懂的地方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正如阿多諾把藝術作品比作單子一樣,書中的各個不同段落都是阿多諾思想中的一個單子。這些單子的核心都是一樣的,讓讀者獲得一種形而上學經驗,從而領會非同一的東西。因此,這本書試
本書以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為研究核心,以文本細讀的方式闡發(fā)了孟德斯鳩對啟示傳統(tǒng)的存在論地位和認識論作用的看法,同時涉及對啟蒙理性主義的深入分析,并將其與霍布斯、洛克和斯賓諾莎等其他啟蒙思想家進行了精當對比。 在作者潘戈看來,孟德斯鳩的寫作中不僅有對自由的推崇和對封建專制的否定,其中也同樣分享著他的反對者對啟蒙精神泛
該著作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阿蘭·巴迪歐的代表作《存在與事件》第二部。這本書探討了當代激進理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主體與真理的關系問題。巴迪歐試圖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和虛偽的意識形態(tài)壓抑與欺騙的時代里,探尋主體復活的可能性。這一探尋,就在于對政治、藝術乃至愛情的哲學扣問之中。
本書是作者保羅·阿扎爾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原書首版于1935年。本書研究分析了17世紀古典主義及其追求秩序、完美的理想與18世紀啟蒙運動及其理想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探討現(xiàn)代歐洲思想的經典著作之一。本書以豐富翔實的論證和實例,分析解釋了法國從嚴守秩序、尊重權威、忠于教庭轉變?yōu)槌缟欣硇、鼓勵懷疑、提倡個體自由、批判教會和傳統(tǒng)真
本書為施特勞斯1963年維柯研讀課程錄音整理稿,原有17講,2講佚失,計15講,另有整理者Ambler所撰導言。在此次課程中,施特勞斯與學生研讀了維柯的《自傳》及《新科學》。施特勞斯在第一次課交代了整個學期的總體義旨:通過研讀維柯,考察現(xiàn)代歷史意識及歷史主義的起源。歷史意識的源頭可以上溯到斯賓諾莎的宗教批判,而維柯對《
作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義捍衛(wèi)者之一,伯林的自由哲學和政治哲學思想廣為人知,備受眾多知識分子的推崇。然而,與其自由哲學和政治哲學聯(lián)系緊密的道德哲學思想卻并沒有引起知識界應有的關注。盡管伯林強調政治理論乃是道德哲學的一個分支,其展開的起點就是設法在各種政治體系之中發(fā)現(xiàn)或者應用道德觀念。本書通過審視伯林散論在不同文章
《精神現(xiàn)象學》是黑格爾最受關注的哲學著作,代表了黑格爾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的綱領性巨著,也被其描述為“對知識形成的闡述”。在書中,黑格爾發(fā)展了他的辯證法、絕對唯心主義、倫理生活和揚棄的概念。該書包括序言、導論,以及六個主要部分: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和絕對知識。本書標志著伊曼紐爾·康德之后德國唯心論的重大發(fā)展
《實踐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創(chuàng)作的哲學著作,該書首次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的哲學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781年出版的《純粹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本書是是康德道德哲學思想的核心部分。書中從自由意志開始,討論了至善的問題,并給出了道德律令的形式和普遍化標準。該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