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畫著錄著作。全書二十四卷,以時代為序,以卷、軸、冊形式為類,記錄了作者親目的自晉至清代乾隆時期書畫作品460余種,有些還涉及到內府圖書。其體例仿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吳榮光《辛丑銷夏記》、李恩慶《愛吾廬書畫記》體例而變通之,對書畫作品的著錄包括書畫作品引首、題跋、觀款、圖章等本幅文字,以及關于作品的材質、尺寸、圖
該書精選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著作81部,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科技、藝術等,有《大學》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記》等宏章巨制。濃縮了中華文化典籍精華,既是廣大文史愛好者需要的書,也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的最低限度書目。對于篇幅較小的書目,保留全本。對于篇幅較大者,收錄其流傳范圍較廣、
《田野上的將軍:甘祖昌爺爺的故事》講述了被稱為將軍農民的甘祖昌先后參加了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出生入死、數次負傷。1957年,甘祖昌在辭去新疆軍區(qū)后勤部部長的職務后,帶著家人回到闊別20多年的家鄉(xiāng),從此開始了29年的農民生涯。他回到家鄉(xiāng)發(fā)起了限時動員,組織老鄉(xiāng)們收集動物糞便用作肥料,極大
《千萬顆種子:鐘揚叔叔的故事》講述了鐘揚胸懷科技報國理想,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跋涉50多萬公里,最高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克服了極端嚴寒、高原反應等種種艱難條件,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豐富的基因寶藏;他艱苦援藏16年,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qū),為
《白河年鑒》(2023)是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綜合性地方年鑒,全面、系統(tǒng)地載錄白河縣上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情況,是社會各界了解、研究白河縣的基礎信息資料,亦是續(xù)修地方志的年度史料。本卷起止時間從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編者白河縣檔案史志館為地方志專業(yè)管理機構,承擔《白河縣志》《白河年鑒》
本刊從1956年創(chuàng)刊,走過了近70年的奮斗歷程。對70年來的工作進行總結,根據科技期刊的評價指標體系,從中選擇出那些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領先的文章結集出版,不失為“吹盡黃沙始見金”之舉。回顧本刊的歷史,可以將其近70年的歷程分為以下5個發(fā)展階段:1)1956年創(chuàng)刊、文革?,到1979年恢復辦刊(1956-197
本次出版的《提要圖錄》以匯集郴州古代文獻檔案數量最多、資料最全的《郴州通典·典籍文獻》為依托,對所收成冊的傳統(tǒng)文獻逐一撰寫提要,匯編成目。提要內容主要包括文獻名稱、卷數、著者及其生平簡介、文獻內容、文獻價值等。每篇提要附提要撰寫人姓名,并配有書影。本書編排體例合理,全面反映了郴州的歷史,其編纂對傳承郴州歷史文化、弘揚傳
本書在遵循《廣州大典》項目對“廣州文獻”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對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qū)東亞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圖書館、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圖書館7所收藏機構的館藏中文古籍進行系統(tǒng)調查,掌握了北美主要的7
《鐘樓年鑒(2023)》是常州市鐘樓區(qū)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大型資料性工具書,記述該區(qū)2022年行政區(qū)劃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全書分類編纂,下設類目、分目。為呈現發(fā)展線索突出年度特色,設有大事記、專記欄目。為體現原創(chuàng)性,還設有特載、統(tǒng)計資料、文件選錄欄目收錄第一手資料。記述主體為條目,以文字、圖照、
全面、系統(tǒng)、客觀地記載2022年度隆德縣自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