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挖掘和弘揚黃河文化,需要把握黃河文化的內涵和特質。黃河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磅礴雄偉、憂患悲壯、崇德尚品、融合包容、強大生命力等精神特質,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勇前進的重要動力。黃河文化中蘊含的精神主要有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崇德向善重義的人文主義精神、美美與共的和平理性精神、家國一體的群體本位精神、勤勞堅毅
本書分為禮儀篇與溝通篇,禮儀篇包括初識禮儀、個人禮儀、校園禮儀、公共禮儀、職業(yè)禮儀;溝通篇包括初識溝通、溝通技能、校園溝通、面試溝通、職場溝通。
本書采用以禮解詩、以詩明禮、詩禮互證的研究方法,借助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獻,在鉤稽、分析資料的基礎上,考察了周代郊祀配天禮、籍田禮、祭祖禮和祭方社田祖禮的基本情況。然后結合周代禮樂制度考證了《詩經》中《思文》《載芟》《噫嘻》《臣工》《豐年》《良耜》《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農事詩的主旨。最后考察了《周禮·籥章
《禮記通釋》八十卷,戴禮撰,據溫州市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影印。戴禮(1880—1935),近代女學者,字圣儀,浙江玉環(huán)楚門人。自小接受經學傳授,受到溫州地區(qū)傳統(tǒng)學術風氣的影響,以治“禮”為己任。曾擔任北京女子師范學堂經學專修科教師。著有《大戴禮記集注》《女小學》《女小學韻語》《清列女傳》等。 戴禮以為“欲救末流
所謂陋俗文化是指特定時期內體現于風俗慣制上的并為傳統(tǒng)人倫文化所認同的文化糟粕。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指陋俗所反映的傳統(tǒng)人倫文化觀念中的糟粕;二是指傳統(tǒng)人倫文化觀念糟粕所鑄成的陋俗。本書從婚姻、家庭、女性、性倫四個方面對近代中國陋俗文化的變革進行了探索,并將其置于人類精神進化的長河中進行考察,發(fā)現近代中國陋俗文化的演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據溫州市圖書館所藏稿本影印。孫希旦(1736—1784),字紹周,號敬軒,瑞安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分校官,國史三通館纂修官。一生博覽天文、輿地、歷算、卜筮等書,尤精三禮。后更專治《小戴禮記》,成《禮記集解》六十一卷,為清人十三經新疏的代表作。 今溫州市圖書館藏是書稿本,存三十八卷,即卷
本書介紹了歲時節(jié)令民俗,操辦人生大事時人們會遵循的習俗,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禮俗,穿衣、吃飯、居住、出行,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自然神崇拜、行業(yè)神崇拜、生育神崇拜等,以及招財金蟾、“三多”、送子麒麟等常見的民間吉祥物。
本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青年傳承閱讀書系”中的一冊。中國傳統(tǒng)禮儀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禮儀,全書就從祭祀禮儀講起,分為五個章節(jié),介紹了祭天、祭地、祭祖、祭忠賢和官方禮儀。每篇文章都篇幅短小,卻條理清晰。文章以一首古詩作為引入,設有引申閱讀和正文,重點突出。
漫畫兒童贏在教養(yǎng)
本書內容包括宮廷與民間祭祀的多種儀式,如朝祭、夕祭、祭天等。為使其信仰習俗能保留久遠,乾隆帝特敕莊親王等人,將滿族各種祭祀儀式、祝辭進行收集、詮釋、整理,詳細考訂,匯編成文,并將祭祀中使用的祭器等繪成圖畫,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成書。乾隆帝欽定書名,為之作序,用滿文印刷出版。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學士阿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