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甲午戰(zhàn)爭期間英美報刊為基本史料,對英美報刊關于甲午戰(zhàn)爭的報道和評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本書試圖打破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學科界限,從全球史的視角考察英美報刊輿論,對于研究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具有新視角和新方法的意義。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由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交通和通信領域的技術革命、報紙雜志等媒體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方勢力入侵的不斷深入,清廷迫于形勢,被動反應,在窮途末路之下,學習西方,開展圖新變革。愛新覺羅·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在整個運動中,走出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洋務先鋒人物,作品展示了在弱肉強食的
本書是對《申報》(1872-1911)中刊載告示的系統(tǒng)整理與匯編。中國古代社會,信息傳遞不發(fā)達,告示成為官府向民眾公布政令、法令和上情下達的重要載體。近三十年來,法學、史學等學科的學者對明、清告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與研究。隨著學者研究視野的向下轉移,告示漸有受到歷史學、法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研究者重視的趨勢。本書收集的
《地大紅色故事融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設計》是基于地大校本資源制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導讀物。本書充分挖掘地大紅色故事,以劉型、陳子谷、尹贊勛、池際尚等25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地大人物為案例,詳細考證他們的紅色經歷,在此基礎上探討將地大紅色故事融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價值意蘊
本書旨在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充分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內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書稿以案例形式,生動、形象地闡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結合教材內容,以案例
近代日本為滿足侵略與殖民需要,采取個人踏訪、官方扶持、設立機構等各類手段,長期、系統(tǒng)開展對華情報調查,調查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日本戰(zhàn)敗,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見聞錄、調查報告、統(tǒng)計資料、研究專著等原始文獻。本叢書系統(tǒng)整理近代日本對華調查的文獻,分輯影印出版。第九輯主要收錄臺灣總督府及各地商工會議所的對華調查文獻。臺灣總督府的調查以
本書是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配套的學生輔導用書。全書根據教材內容分為十章,每章分別設置了“學習引導”“知識梳理”“拍案說理”“習題演練”“實踐課堂”“視野拓展”六大模塊,內容編排新穎實用,習題、案例和實踐活動豐富,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練習和鞏固課程所學內容,并厚植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感。
該書是一本研究19世紀初期英媒對晚清社會變革報道與評論的歷史類學術著作。作者先是從早期中英關系的歷史出發(fā),回顧了15世紀前后到20世紀初期英人有關中國認知的歷史流變。20世紀初期,清政府在面臨一系列危機的情況下,開始邁出了改革步伐。英國主流報刊關注到了當時中國國內的變化和新氣象,并進行了連續(xù)性跟蹤報道。該書稿的重點內容
《近代中國》第三十九輯,收錄了近代中國歷史研究方面16篇文章,內容涉及近代中國政治與法律、近代社會與經濟、近代思想與文化、史料考辯等領域,均為專家學者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章。政治法律方面的論文有《國民政府關于1939年暹羅改名事件的因應研究》,近代社會與實踐方面的論文有《乘勢而起:民國時期的云南旅游》,近代思想文化方面的論文有
這是一本歷史學學術著作。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先生的這本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讀者通過學習本書,可以掌握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知識,從而更加珍視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在書中,作者從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基本情況的介紹開始,詳述了期間的如太平天國、甲午戰(zhàn)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重要歷史事件,也介紹了曾國藩、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