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與個體:三江傈僳族民歌傳承調查研究》以民俗學田野調查的方法,通過對三江并流地區(qū)的三個典型村落傈僳族民歌動態(tài)傳承的描述與闡釋,對不同區(qū)域內五位民歌傳承者個人經(jīng)歷的細致觀察,研究不同區(qū)域內傈僳族民歌傳承的共性和個性,分析這些歌者或傳承者與社會、與歷史、與音樂之間互為建構的過程,并關注在現(xiàn)當代語境中傈傈族民歌的傳承與發(fā)
本書為中等職業(yè)教育十三五國家規(guī)劃送審教材《公共藝術(音樂篇)》,根據(jù)教育部頒發(fā)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編寫,全書包括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主要包括聆聽與感知、音樂基礎知識、美妙的歌曲、璀璨的器樂、多彩的綜合藝術等內容,每課設置“聆聽與欣賞”“記錄感受”“音樂坊”“名人坊”“感悟與提升”等欄目,重點
《海南傳統(tǒng)儀式音樂文化志》是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研究員與海南大學符美霞教授合著的一部音樂民族志方面的專題書稿。該書稿以海南傳統(tǒng)儀式音樂為主題,立足多年來積累的具體的實地考查工作,運用口述訪談、音樂本體分析、跨界族群比較等方法視角,對其生存狀況、信仰系統(tǒng)、祭儀過程、功能意義等等展開記錄與分析,書稿存有大量儀式音樂相關圖片、
價值觀與中國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
《搖滾樂風格:從貓王到披頭士》是一部經(jīng)典的搖滾樂通史著作,聚焦搖滾樂的起源到zui當代的風格,為搖滾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全書共有三條線索:條是時間線索,描述了從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搖滾樂發(fā)展的歷程和時代背景,介紹了各個時期從山姆·庫克到邁克爾·杰克遜、從貓王到鮑勃&mid
客家民歌是客家音樂的一個分支,本書主要對自《粵東之風》以來的客家山歌、勞動號子、風俗小調、兒歌等相關題材的文獻進行收集,對客家民間歌曲以歷史源流研究、藝術本體研究、文化脈絡研究三個主要維度對近六百余篇(部)的學術成果進行學術梳理。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對我國臺灣地區(qū)以及海外學者文獻進行查找,程度地涵蓋了資料的廣度。在肯定前
如今古箏、二胡等已經(jīng)是孩子們進入器樂藝術的重要門徑,其背后流光溢彩的中國古代音樂卻依然鮮為人知。從制定音律的伶?zhèn)惖酱呵飼r代輔佐國王的盲人音樂家,從命途多舛的天才音樂家蔡邕、蔡文姬父女到史上首個音樂組合竹林七賢,從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西漢宮廷音樂總管李延年到唐玄宗梨園*樂手李龜年……《少年藝術館中國
20世紀30年代以上海為中心蓬勃興起的左翼文化運動,至今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巨大影響。這場文化運動聲勢浩大,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在文學、戲劇、電影、美術、音樂、出版、哲學社科理論等各個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不僅有力地回擊了國民黨文化“圍剿”,而且是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有組織、有綱領地領導文化思想戰(zhàn)線斗爭的一個標志
古典音樂很悅耳,但想要“聽懂古典音樂”,總覺得有點難? 很多聽眾確實會碰到一個個讓人一頭霧水的問題,比如為什么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都按“樂章”來分?為什么還非得按照一二三四的順序來聽交響樂?如何判斷演奏的好壞,等等。 京都大學教授、三得利學藝獎作者寫給古典樂門外漢的入門指南,以幽默風趣的吐槽方式詳細解說令人困擾的問題
本書圍繞音樂的起源及其發(fā)展演變、音樂教育的基本認知、高校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高校音樂教學的要素分析、高校音樂的教學設計、高校音樂的課程設計、高校音樂教學的活動組織、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評價、高校音樂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等內容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