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易學體大思精,將自伏羲畫卦到漢唐直至當 時的整個易學發(fā)展都吐納于胸中,直指《易》之本然 與太極陰陽之妙,掘微發(fā)幽,建構起充滿理性精神和 詮釋學意識的易學體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 度。
  張克賓編*的這本《朱熹易學思想研究》從中國 易學發(fā)展史之整體視野出發(fā),基于翔實的文獻考辨, 對朱熹易學思想進行了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以朱熹提 出的“《易》乃卜筮之書”為基源問題,層層分析、 上下推展,闡明了朱熹易學中理、象、數(shù)、辭、占的 思想內涵與相互關系,既勾畫了朱熹易學的理論脈絡 ,又揭示了其背后的學術關懷,并在太極陰陽的義理 架構下,呈現(xiàn)了朱熹易學與理學交相融合的學術面貌 。
  書中所論為準確認識朱熹易學的學術地位和思想 價值掃清了障礙,對于學界深入認識理學與經(jīng)學的關 系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導論
第一章  朱熹早年所受《易》教及其思想的轉變
  第一節(jié)  從學武夷三先生
    一、譙定易學的影響
    二、屏山的“不遠復”之說
    三、出入釋老時的易學熏染
  第二節(jié)  歸本伊洛學宗程《傳》
    一、延平的“理一分殊”之教
    二、批駁《蘇氏易解》
第二章  卜筮之書:《易經(jīng)》文本的新探索
  第一節(jié)  “《易》乃卜筮之書”的提出
    一、“變古”求真的時代風潮
    二、“《易》乃卜筮之書”的提出及其依據(jù)
  第二節(jié)  “《易》乃卜筮之書”的新義涵
    一、《易》以卜筮設教
                                            
                                            
                                                導論
第一章  朱熹早年所受《易》教及其思想的轉變
  第一節(jié)  從學武夷三先生
    一、譙定易學的影響
    二、屏山的“不遠復”之說
    三、出入釋老時的易學熏染
  第二節(jié)  歸本伊洛學宗程《傳》
    一、延平的“理一分殊”之教
    二、批駁《蘇氏易解》
第二章  卜筮之書:《易經(jīng)》文本的新探索
  第一節(jié)  “《易》乃卜筮之書”的提出
    一、“變古”求真的時代風潮
    二、“《易》乃卜筮之書”的提出及其依據(jù)
  第二節(jié)  “《易》乃卜筮之書”的新義涵
    一、《易》以卜筮設教
    二、辭因依于象
    三、《易》如一個鏡相似
    四、必有是理而后有是辭
  第三節(jié)  “卜筮之書”的讀法
第三章  三圣分觀:《周易》經(jīng)傳關系的新詮釋
  第一節(jié)  讀《易》當分三等
    一、伏羲易
    二、文王易
    三、孔子易
    四、三圣《易》說的“理一分殊”式關系及其理論意義
  第二節(jié)  《易傳》對《易經(jīng)》的多維度詮釋
    一、“到得孔子盡是說道理”
    二、“變例推明占筮之意”
    三、推說象占之所以然
    四、《易傳》亦用羲、文本意
  第三節(jié)  《周易本義》:朱熹注《易》的慧識與困頓
    一、《周易本義》的成書與呂氏《古周易》
    二、經(jīng)傳分觀抑或以傳解經(jīng)——《周易本義》的注解特色與方法
第四章  河洛先天之學:理數(shù)之本然的象數(shù)化表詮
  第一節(jié)  《易學啟蒙》的創(chuàng)作與《周易本義》卷首九圖考
  第二節(jié)  《河》、《洛》之蘊
    一、“圖書”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宋易象數(shù)學的發(fā)展
    二、“圖書”的考據(jù)學認定
    三、“圖書”的天地自然之義
  第三節(jié)  先天之學
    一、伏羲畫卦之理序
    二、先天圓圖與方圖
第五章  后天之學與占筮之術:氣數(shù)之變化的象數(shù)化體究
  第一節(jié)  后天之學
    一、文王八卦次序
    二、文王八卦方位
    三、基于先天學的卦變說
  第二節(jié)  占筮之術
    一、“大衍之數(shù)”章  疏義
    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