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貞觀政要:譯注與詮釋         (一部歷代君王都視為治國方略的古典領(lǐng)導(dǎo)學(xué)、總結(jié)古代政治倫理精粹的名著。
 
		
	
		
					 定  價:42 元 
					
				 
				 
				  
				
				   
				 
				  
				
						
								
									當(dāng)前圖書已被 5 所學(xué)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時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1/1
 
						- ISBN:9787802327801
 
						- 出 版 社:時事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D691.5 
  - 頁碼:401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16開
 
				
					 
					
			
				
  
   
 
	 
	 
	 
	
	
	
		
		《貞觀政要》從總結(jié)唐太宗治國施政經(jīng)驗、告誡當(dāng)今皇上的意圖出發(fā),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shù)、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nèi)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jīng)驗。
\\t本書對這部史書加以注釋、翻譯、詮釋,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fā)的經(jīng)典典籍導(dǎo)讀。
		
	
一部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一部總結(jié)古代政治倫理精粹的名著一部歷代君王都視為治國方略的古典領(lǐng)導(dǎo)學(xué)不論是唐太宗兼德則明、從善如流的態(tài)度,還是以魏征為首的直言諫諍精神,都足以作為今日上下關(guān)系的模板、治國施政的圭臬。
卷一      001
\\t003  君道第一(一)
\\t005  君道第一(二)
\\t007  君道第一(三)
\\t008  君道第一(四)
\\t012  君道第一(五)
\\t016  政體第二(一)
\\t018  政體第二(二)
\\t019  政體第二(三)
\\t020  政體第二(四)
\\t022  政體第二(五)
\\t025  政體第二(六)
\\t027  政體第二(七)
\\t 
\\t卷二      029
\\t031  任賢第三(一)
\\t033  任賢第三(二)
\\t035  任賢第三(三)
\\t039  任賢第三(四)
\\t042  求諫第四(一)
\\t044  求諫第四(二)
\\t046  求諫第四(三)
\\t048  納諫第五(一)
\\t050  納諫第五(二)
\\t052  納諫第五(三)
\\t054  直諫(一)
\\t057  直諫(二)
\\t060  直諫(三)
\\t062  直諫(四)
\\t064  直諫(五)
\\t066  直諫(六)
\\t068  直諫(七)
\\t070  直諫(八)
\\t072  直諫(九)
\\t 
\\t卷三      075
\\t077  君臣鑒戒第六(一)
\\t078  君臣鑒戒第六(二)
\\t080  君臣鑒戒第六(三)
\\t081  君臣鑒戒第六(四)
\\t083  君臣鑒戒第六(五)
\\t087  君臣鑒戒第六(六)
\\t089  君臣鑒戒第六(七)
\\t091  君臣鑒戒第六(八)
\\t093  擇官第七(一)
\\t095  擇官第七(二)
\\t097  擇官第七(二)
\\t099  擇官第七(三)
\\t101  擇官第七(四)
\\t103  擇官第七(五)
\\t105  擇官第七(六)
\\t109  封建第八(一)
\\t111  封建第八(二)
\\t114  封建第八(三)
\\t117  封建第八(四)
\\t 
\\t卷四     121
\\t123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一)
\\t125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二)
\\t127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三)
\\t129  尊敬師傅第十(一)
\\t130  尊敬師傅第十(二)
\\t132  尊敬師傅第十(三)
\\t134  尊敬師傅第十(四)
\\t136  尊敬師傅第十(五)
\\t138  尊敬師傅第十(六)
\\t140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一)
\\t143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二)
\\t146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三)
\\t148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四)
\\t151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一)
\\t154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二)
\\t157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三)
\\t160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四)
\\t162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四)
\\t167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五)
\\t 
\\t卷五      173
\\t175  仁義第十三(一)
\\t176  仁義第十三(二)
\\t178  仁義第十四(一)
\\t182  仁義第十四(二)
\\t184  仁義第十四(三)
\\t186  仁義第十四(四)
\\t188  仁義第十四(五)
\\t191  仁義第十四(六)
\\t192  孝友第十五(一)
\\t194  孝友第十五(二)
\\t196  公平第十六(一)
\\t198  公平第十六(二)
\\t200  公平第十六(三)
\\t203  公平第十六(四)
\\t205  公平第十六(五)
\\t209  公平第十六(五)
\\t213  公平第十六(五)
\\t217  公平第十六(六)
\\t223  誠信第十七(一)
\\t224  誠信第十七(二)
\\t229  誠信第十七(三)
\\t 
\\t卷六      231
\\t233  儉約第十八(一)
\\t234  儉約第十八(二)
\\t237  儉約第十八(三)
\\t240  謙讓第十九(一)
\\t242  謙讓第十九(二)
\\t244  仁惻第二十(一)
\\t246  仁惻第二十(二)
\\t247  慎所好第二十一(一)
\\t250  慎所好第二十一(二)
\\t251  慎言語第二十二(一)
\\t253  慎言語第二十二(二)
\\t255  杜讒邪第二十三(一)
\\t258  杜讒邪第二十三(二)
\\t261  杜讒邪第二十三(三)
\\t263  悔過第二十四(一)
\\t265  悔過第二十四(二)
\\t266  奢縱第二十五(一)
\\t269  奢縱第二十五(二)
\\t272  貪鄙第二十六(一)
\\t275  貪鄙第二十六(二)
\\t 
\\t卷七      277
\\t279  儒學(xué)第二十七(一)
\\t281  儒學(xué)第二十七(二)
\\t284  文史第二十八(一)
\\t285  文史第二十八(二)
\\t288  禮樂第二十九(一)
\\t290  禮樂第二十九(二)
\\t293  禮樂第二十九(三)
\\t295  禮樂第二十九(四)
\\t299  禮樂第二十九(五)
\\t 
\\t卷八     303
\\t305  務(wù)農(nóng)第三十(一)
\\t307  務(wù)農(nóng)第三十(二)
\\t309  刑法第三十一(一)
\\t311  刑法第三十一(二)
\\t315  刑法第三十一(三)
\\t317  刑法第三十一(四)
\\t322  刑法第三十一(五)
\\t323  赦令第三十二(一)
\\t325  赦令第三十二(二)
\\t327  貢賦第三十三(一)
\\t329  貢賦第三十三(二)
\\t330  興亡第三十四(一)
\\t333  興亡第三十四(二)
\\t 
\\t卷九      335
\\t337  征伐第三十五(一)
\\t340  征伐第三十五(二)
\\t343  征伐第三十五(三)
\\t346  征伐第三十五(四)
\\t351  征伐第三十五(四)
\\t355  安邊第三十六(一)
\\t358  安邊第三十六(二)
\\t361  安邊第三十六(三)
\\t 
\\t卷十      365
\\t367  行幸第三十七(一)
\\t369  行幸第三十七(二)
\\t371  畋獵第三十八(一)
\\t374  畋獵第三十八(二)
\\t376  災(zāi)祥第三十九(一)
\\t380  災(zāi)祥第三十九(二)
\\t383  慎終第四十(一)
\\t384  慎終第四十(二)
\\t386  慎終第四十(三)
\\t388  慎終第四十(四)
\\t391  慎終第四十(五)
\\t394  慎終第四十(六)
\\t397  慎終第四十(七)
\\t400  慎終第四十(八)
卷一
\\t 
\\t君道第一(一)
\\t 
\\t原典
\\t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①。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②。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fù)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③。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t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④。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shù)。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⑤!菹滤,實同古義!
\\t注釋
\\t①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就好像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吃飽了,人也就死了。②皆由嗜欲以成其禍:都是追求享受和欲望才造成了禍端。③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怨讟(dú),亦作“怨黷”,因怨恨而出誹謗之言。讟,怨恨。抱怨既然已經(jīng)有了,那么背離叛亂也就不遠了。④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都是反省自身的行為,才能遠及一切事物。⑤未聞身治而國亂者:沒有聽說過治理國家的人能夠管好自身,而他所治理的國家還會發(fā)生混亂的。
\\t譯文
\\t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說:“作為一個君王,一定要先保存老百姓。如果君王以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來達到自己享樂的目的,就如同割取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吃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君王想讓天下安定,必然要從端正自身做起,身正不怕影子斜,上至朝廷清明無事,下至民間安定沒有動亂。我每每思忖至此,就想到身不正其實并不在于外物,全都是追求享受和無止盡的欲望造成的禍端。就像貪食美味佳肴,沉溺于歌舞女色,這樣的欲望越多,對自身的損害就越大,不但妨礙政事,還動搖百姓民生。這時君王如果再說出一些無道妄言,那么天下必然人心離散,怨言橫生,叛亂之事也就不遠了。我每想至此,就不敢再恣意放縱自己!
\\t諫議大夫魏徵聽了這話說道:“自古以來,圣明的君主都善于從反省自身做起,從而由己推遠,遠離一切身外之物的拖累。當(dāng)年楚王聘請詹何,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詹何則以修養(yǎng)自身的道理來作答。楚王不解,便再次問他如何治理國家,詹何回答說:‘從來沒有聽說過管理好自身的人卻治理不好國家的。’陛下剛才所明示的,正與古時道理如出一轍!
\\t解析
\\t《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即若管理者自身行得正,那么他不用下命令,下面的人也會遵從;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那么即使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不會遵從。由此可見,無論是君王還是普通的管理者,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t行得正,坐得端。一個人只有加強自身修養(yǎng),才能讓他人誠服,才會讓別人樂意跟他合作;如果自身行不正、坐不端,那么即使給他再好的機遇,他也沒有能力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