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歷史觀的整體性研究
 
		
	
		
					 定  價:48 元 
					
				 
				 
				  
				
				   
				 
				  
				
				 
	
				
					
						- 作者:常江 著
 - 出版時間:2013/6/1
 
						- ISBN:9787516129883
 
						-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03 
  - 頁碼:24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闡釋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歷史觀的整體性研究》以 馬克思思想文本為研究依據(jù),以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 創(chuàng)新為現(xiàn)實訴求,來闡釋馬克思歷史觀的“感性的人 的活動”本質及其豐富的思想具體性和整體性。鑒此 ,《闡釋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歷史觀的整體性研究》運用 “內在于實踐”來理解事物、現(xiàn)實、感性的思維方式 和“改變世界”的價值旨趣,揭示馬克思的歷史觀與 辯證法的內在統(tǒng)一,凸顯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踐本質與 批判精神;運用哲學與經(jīng)濟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把 馬克思“人的觀點”、“實踐觀點”、“社會觀點” 、“歷史觀點”整合起來,詮釋了馬克思歷史觀的思 想整體性;通過將馬克思“兩大發(fā)現(xiàn)”內在貫通,把 握馬克思歷史觀的思想總體,進而自覺結合中國優(yōu)秀 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jīng)驗,切實 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本書由常江著。                                    
		
	
基于遮蔽馬克思歷史觀思想實質的意識形態(tài)和實踐觀念,《闡釋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歷史觀的整體性研究》以馬克思思想文本為研究依據(jù),以對誤解馬克思歷史觀的主要觀點的批判為邏輯線索,以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為現(xiàn)實訴求,來把握馬克思歷史觀的“感性實踐”本質及其豐富的思想整體性和具體性。由此,筆者常江將全書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并在四部分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中完整把握馬克思“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歷史觀。
                                                                                                                                              常江,男,漢族,1972年8月生,籍貫吉林省長春市,中共黨員。2009年獲東北師范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后,F(xiàn)為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吉林省時事評論專家,吉林省倫理學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倫理學。近年來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主持中國博士后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各1項,主持、完成吉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項、省教育廳社科規(guī)劃項目4項,參與國家社科、全國教科、省社科等各級各類項目多項;在《高校理論戰(zhàn)線》、《教學與研究》、《社會科學戰(zhàn)線》、《道德與文明》等核心以上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多篇學術成果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或索引。1項學術成果獲得省政府二等獎,1項學術成果獲得吉林省倫理學會一等獎,2項學術成果獲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引論  一  研究馬克思歷史觀的問題意識與思想自覺  二  西方歷史觀傳統(tǒng)及其思維方式省思    1.宗教神學觀點的歷史觀念    2.形而上學觀點的歷史觀念    3.實證科                                                                                                引論  一  研究馬克思歷史觀的問題意識與思想自覺  二  西方歷史觀傳統(tǒng)及其思維方式省思    1.宗教神學觀點的歷史觀念    2.形而上學觀點的歷史觀念    3.實證科學觀點的歷史觀念  三  馬克思歷史觀變革之思想真義  四  馬克思歷史觀的思想整體性和具體性第一章  馬克思破解“歷史之謎”的歷史觀變革  一  青年馬克思歷史研究的思想理論背景    1.《克羅茨納赫筆記》的歷史學理論    2.古典經(jīng)濟學的歷史理論與《1844年手稿》的思想實驗    3.空想社會主義歷史觀“批判的成分”  二  馬克思歷史觀變革的德國古典哲學基礎    1.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揚棄    2.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肯定與超越  三  馬克思歷史觀變革之精神實質    1.《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思維方式變革    2.哲學批判與社會現(xiàn)實批判相統(tǒng)一的“新歷史觀”第二章  馬克思“人的現(xiàn)實歷史”的歷史觀念  一  “歷史唯物主義”論點的初始論述    1.“歷史唯物主義”所唯之“物”    2.《神圣家族》批判“變得敵視人”的舊唯物主義    3.《哲學的貧困》批判“政治經(jīng)濟學的形而上學”  二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思想清算    1.“思維著的人”與“一般人”    2.“感性的人的活動”是馬克思歷史觀的核心概念  三“人的現(xiàn)實歷史”    1.“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2.“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第三章  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實踐觀點  一  馬克思、恩格斯對“經(jīng)濟決定論”觀點的分析與批判    1.“經(jīng)濟決定論”對馬克思“新歷史觀”實踐本質的誤解    2.馬克思、恩格斯對“經(jīng)濟決定論”的批判  二  馬克思歷史觀的“勞動實踐”本質    1.“對象化勞動”與“異化勞動”——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的啟示    2.“勞動實踐”的價值批判意蘊  三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辯證法”精神    1.“原初的歷史的關系”與“現(xiàn)存實踐的意識”    2.“勞動實踐”融涵“經(jīng)濟”、“超經(jīng)濟”的雙重特性    3.歷史的活力:人的否定性實踐活動    4.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對“經(jīng)濟決定論”的超越第四章  馬克思“社會觀點”的歷史理想  一  “哲學一經(jīng)濟學”雙重維度的社會歷史觀批判    1.“無人身的人類理性”    2.馬克思“把經(jīng)濟的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  二  人的“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1.人是對象性的“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2.人與自然的“本質交換”過程中生成自身的歷史  三  人的歷史是人的“社會發(fā)展史”    1.“真實的分工”是人的本質力量歷史性生成的社會化方式    2.“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    3.“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第五章  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到“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具體理論  一  《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邏輯    1.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歷史方法    2.人從“原始的豐富”到“自由個性”的“三形態(tài)”理論  二  《資本論》的邏輯與批判    1.“資本”的本質在于物化的、顛倒的社會關系    2.“抽象成為統(tǒng)治”與“三大拜物教”的批判  三  “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學說”是“藝術的整體”    1.“勞動價值論”對“異化勞動理論”的發(fā)展與完善    2.“剩余價值的發(fā)現(xiàn)”喚醒了無產階級的自我意識第六章  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中國化方式  一  馬克思歷史觀的人類性與時代性品格    1.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及其共產主義追求    2.馬克思歷史觀的開放性與時代性  二  馬克思歷史觀在中國的實踐與發(fā)展    1.毛澤東對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2.鄧小平解決“實踐的問題”中證明馬克思歷史觀的“真理性”  三  馬克思歷史觀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1.馬克思“歷史科學”精神與中國“和諧社會”實踐的融合    2.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的歷史觀結語參考文獻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