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致力于系統(tǒng)描述西方管理理論發(fā)展歷程,是作者近20年西方管理思想演變的總結。全書涵蓋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學管理理論的誕生及其發(fā)展歷史、古典組織管理思想的出現(xiàn)、現(xiàn)代行為科學的產生及其發(fā)展、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叢林、當代管理理論的新視角等內容,并將東方管理思想對西方管理理論的影響作為專題進行了論述,最后概括性描述了管理理論發(fā)展的總趨勢。
  本書有三條主線:一是時間線,以時間為軸體現(xiàn)思想發(fā)展的歷史性;二是理論線,以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為軸,充分反映其發(fā)展性;三是人性線,以思想發(fā)展進程中人性理論的深化為軸,蘊含著對管理最優(yōu)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
  歷經三次修訂,本書一直作為經濟管理類學生考試指定教材、研究生必讀書籍而廣受好評。此次插圖修訂第4版以全新版式與讀者見面,圍繞全書組織構架,穿插精心挑選的圖片,輔以閱讀互動與延伸閱讀等欄目,幫助讀者在輕松獲取知識的同時深入思考管理思想的內涵。本書適合管理學界、經濟界、企業(yè)界、教育界和想了解西方管理學說史的所有讀者。
                                    
		 
	
*成功的管理思想史教材 本書是國內研究管理思想史最早的一部力作,集西方數(shù)百年管理理論之大成,也是作者近20年西方管理思想史研究及其豐富管理實踐的總結。自1999年初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青睞,成為管理學課程教材和管理專業(yè)研究生本科生必讀書籍,多次再版! *獨特的思想史研究視角 本書有三條主線:第一條是時間線,以時間為軸充分體現(xiàn)其歷史性;第二條是理論線,以西方管理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為軸,充分反映其發(fā)展性;第三條是人性線,以管理思想發(fā)展進程中人性理論的深化為軸,表達了對管理最優(yōu)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 *橫跨東西方文化的分析 本書專述中國、日本各具特色與傳統(tǒng)西方思想迥異的東方管理思想淵源,一一呈現(xiàn)東西方管理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作者試圖在東西方文化相互溝通的基礎上,實現(xiàn)東西方管理理論的兼容與互補! *內容翔實、結構清晰 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文風,抱著“對管理終極目標不懈追求”的宗旨,將古往今來管理思想融會貫通。在清晰流暢的結構脈絡與通俗易懂的遣詞造句中,為讀者勾勒出一幅管理思想發(fā)展的長卷,管理大師們的智慧處處閃現(xiàn)! *版式精美、圖文并茂 為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采用全新版式,精心挑選百余張圖片,涵蓋著名管理思想大師、公司實務、歷史事件等廣泛主題,與正文內容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郭咸綱,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哲學博士(經濟學與政府管理研究方向)、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理論管理學研究方向),F(xiàn)任菲律賓圣卡洛斯大學管理學博士項目主任,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中國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學術主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市特聘教授、世界管理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郭咸綱教授在管理學領域首次提出“多維博弈人性假設”、“四種內在場力形成七種典型管理模式”、“人+制度+創(chuàng)新”思想模型、“IOS-X實戰(zhàn)操作系統(tǒng)模型”、“G當量”管理水平評價系統(tǒng)、自我管理平臺實現(xiàn)系統(tǒng)、“管理最優(yōu)境界理論”、“理論管理學”等管理學前沿理論。其成果已形成10多本學術專著和30多本實戰(zhàn)操作系列指導叢書,其中《西方管理思想史》、《G管理模式》成為眾多高等院校管理專業(yè)教材。
                                    
 
                                                                                                                            簡目
第四版序 對管理學基本命題和管理學研究的思考
第三版序 我對管理終極目標的理解
導言 管理理論的發(fā)展線索和研究方法綜述
目錄
第一篇 早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章 管理思想的出現(xiàn) 
1.1  早期社會的管理思想 
1.2  專制主義和中世紀的管理思想 
1.3  文藝復興對管理思想發(fā)展的影響 
第二篇 古典管理理論 
第二章 古典管理理論的歷史背景和準備 
2.1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準備 
2.2  英國工業(yè)革命——產業(yè)準備 
2.3  工廠制度的產生——實踐準備                                                                                                                 
簡目
第四版序 對管理學基本命題和管理學研究的思考
第三版序 我對管理終極目標的理解
導言 管理理論的發(fā)展線索和研究方法綜述
目錄
第一篇 早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章 管理思想的出現(xiàn) 
1.1  早期社會的管理思想 
1.2  專制主義和中世紀的管理思想 
1.3  文藝復興對管理思想發(fā)展的影響 
第二篇 古典管理理論 
第二章 古典管理理論的歷史背景和準備 
2.1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準備 
2.2  英國工業(yè)革命——產業(yè)準備 
2.3  工廠制度的產生——實踐準備 
2.4  古典管理思想的形成——理論準備 
2.5  科學管理實踐的初步嘗試 
2.6  工業(yè)革命后管理思想的延伸 
2.7  科學管理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 
2.8  美國早期的科學管理思想 
第三章 科學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3.1  泰勒對科學管理所作的探索 
3.2  科學管理原理 
3.3  泰勒同時代人對科學管理理論的貢獻  
3.4  科學管理理論的傳播 
第四章   古典組織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4.1  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 
4.2  馬克斯·韋伯的行政集權組織理論 
4.3  古典管理理論的系統(tǒng)化 
第三篇 行為科學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 
第五章 行為科學理論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和準備 
5.1  行為科學誕生的歷史背景 
5.2  管理思想發(fā)展的新方向 
第六章 行為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6.1  梅奧與霍桑實驗 
6.2  行為科學的建立 
6.3  個體行為的研究 
6.4  群體行為的研究 
6.5  領導行為的研究 
第四篇  現(xiàn)代管理理論流派和思潮 
第七章 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歷史背景和準備 
7.1  現(xiàn)代管理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7.2  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產生條件 
第八章 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主要流派和思潮(上) 
8.1  管理過程學派 
8.2  社會系統(tǒng)學派 
8.3  決策理論學派 
8.4  系統(tǒng)管理學派 
8.5  數(shù)量管理科學學派 
第九章 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主要流派和思潮(下) 
9.1  權變理論學派 
9.2  經驗主義學派 
9.3  經理角色學派 
9.4  計算機管理學派 
第五篇 當代管理思想的新發(fā)展 
第十章 當代管理思想的歷史背景 
10.1  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變化 
10.2  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世界格局 
第十一章 當代管理思想的新發(fā)展 
11.1  托馬斯·彼得斯的管理思想 
11.2  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zhàn)略學說 
11.3  約翰·科特的領導學說 
11.4  彼得·圣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 
11.5  戴明與朱蘭——質量管理理論雙子星座 
11.6  企業(yè)戰(zhàn)略和核心能力學說 
11.7  企業(yè)文化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 
11.8  企業(yè)再造理論的探索與實踐 
11.9  六西格瑪理論 
第六篇 東西方管理思想的互動與融合 
第十二章 東西方管理思想的內在精神 
12.1  西方管理思想的內在精神 
12.2  東方管理思想的淵源(一) 
12.3  東方管理思想的淵源(二) 
12.4  東方管理思想對管理理論的影響 
第十三章 東西方管理思想在日本的實踐 
13.1  日本文化的特質 
13.2  日本企業(yè)管理體系的三大支柱 
13.3  日本企業(yè)的市場戰(zhàn)略分析 
13.4  日本企業(yè)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13.5  日本企業(yè)管理遇到的新難題 
第七篇   管理思想演變的總趨勢  
第十四章 管理思想演變的總趨勢 
14.1  世界管理發(fā)展的新趨勢 
14.2  近年中國管理理論研究綜述 
主要人物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出版后記 
                                    
 
                                                                                                                                                                                                          對管理學基本命題和管理學研究的思考
  美麗的愛琴海中,有一個小島名字叫薩摩斯島,充滿智慧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出生于此。與被譽為西方文明“第一個哲學家”稱號的泰勒斯(Thales)將世界萬物歸于水的命題不同的是:畢達哥拉斯認為數(shù)的原則就是萬物的原則。由此形成了一水之隔的米利都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此后的世界文明由此沿著外在的統(tǒng)一和內在的統(tǒng)一兩條道路一直走到了今天。這也成了科學研究無法回避的兩個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命題。
  經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經濟人假設。但是,今天的經濟人假設使經濟學因其研究主體的極度貪婪和無盡欲壑走到盡頭。要想解決這一難題,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都在做著前所未有的努力,不甘寂寞的政客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人們普遍認為,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中,可以通過管理行為達到目標。但是,管理行為是有成本的,于是人的欲望的滿足就要受到局限,這樣就不得不重新思考和修正人的欲望。這個過程實質上隱含著或者修正人性假設或者修正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的兩種選擇。管理學的基本命題也由此產生。
  在管理學的一系列基本命題中,最基本的命題莫過于:管理學的起點是什么?管理學的終點是什么?管理學或者管理學研究的起點又可以分為管理學的歷史起點、邏輯起點、理論起點、方法論起點等命題。管理學的終點命題又由“管理有無最優(yōu)境界”、“管理的最優(yōu)境界是什么”等命題組成。所有命題又無外乎三大命題的延伸,即管理學的自然哲學命題、經濟哲學命題和社會哲學命題。
  管理學的自然哲學命題:管理學的人性假設是什么?這是管理學最基本的命題。人性研究古而有之,但是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究其因,是源于人性植于人的內心世界中,同時又與人們的行為密不可分。人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不亞于自然界,人們可以通過科學工具和儀器窺探自然界的奧妙,然而人的內心世界是很難甚至是無法觀測的。這樣在研究中就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設想或假設,有些是有科學道理的,有些則完全是一種猜想。在人性假設研究中,性格是有著先天的成分,而善惡則完全是后天社會的杰作。這些因素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顯得復雜而多變,所以,人性假設就成為管理學研究的自然哲學命題。
  管理學的經濟哲學命題:個人、組織、社會三者的關系是什么?這是一個中間層面的命題,由于其離現(xiàn)實社會最近,于是就成了目前管理學研究的主戰(zhàn)場。個人、組織、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也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領域。生產方式、勞動關系、經濟結構和組織方式的變化和演進成為管理學的經濟哲學命題的內涵。
  管理學的社會哲學命題:管理的道德基礎是什么?解決管理困境的方案除了深刻認識人性和充分協(xié)調優(yōu)化個人、組織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使其達到和諧之外,還要重建管理的道德基礎。管理的道德基礎是降低管理成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我的研究領域跟上述命題緊密相連。其中,第一個領域是西方管理思想史,延伸出來的一個方向是中外管理思想比較研究。在管理思想史和中外管理思想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我進入了第二個研究領域:理論管理學。理論管理學是從管理學的公理系統(tǒng)、假設系統(tǒng)和定理體系出發(fā),通過構建管理學的理論框架,形成的管理理論體系,這部分研究成果集中體現(xiàn)在我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悉尼科技大學留學期間的博士論文《理論管理學:關于管理最優(yōu)境界的研究與探索》中。人性假設理論應該是理論管理學的核心理論也是前沿理論,我在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攻讀第三個博士的論文就是《多維博弈人性假設:理論管理學前沿課題研究》。新的人性假設的提出不僅豐富了管理學研究的視野,也豐富了我從人性層面上對整個社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第三個研究領域是一般管理模式研究,在這個研究領域我形成了近20部著作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將研究延伸到“企業(yè)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中。在企業(yè)管理模式研究中,我著重于通過打造企業(yè)的自我管理平臺來實現(xiàn)企業(yè)快速、穩(wěn)健、持久的發(fā)展。這部分是我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讀MBA期間的主要研究領域。在政府管理模式研究中,我致力于政府管理模式比較研究和政府行為經濟學研究。政府管理模式比較研究是通過“2+10”的研究計劃完成的!2”主要指以中國與美國政府管理模式比較為主線,以“10”個國家——新加坡、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巴西、埃及的政府管理模式為參照系,通過同源政體比較、非同源政體比較和交叉比較,形成政府管理模式完整的理論體系。這部分工作是我在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中國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和華中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第四個研究領域是未來的管理模式。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我全面分析和論證了影響管理模式演進的未來要素,以及未來的社會形態(tài)和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后管理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再造。第五個研究領域是未來社會構想。通過對后資本主義、后社會主義、后馬克思主義以及后現(xiàn)代社會形態(tài)的研究和探索,試圖勾勒出未來社會的圖景。這一研究領域與未來的管理模式研究呼應相連,互動融合,是我目前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索菲亞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菲律賓國立大學等從事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
  《西方管理思想史》一書,自1999年9月初版以來,歷時20年,仍暢銷不衰,現(xiàn)已出至第四版。其間,我在歐美澳的學習、研究與工作經歷豐富和完善了我初期對管理思想形成和發(fā)展軌跡與理論點演進的認識,對管理思想產生的歷史軸線和實踐軸線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感受。作為《西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學者,除了對基本的管理學命題進行思考之外,還要對該領域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我將管理工作者劃分為六種類型:管理學大師、管理學家、管理實踐家、管理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者、管理培訓師、管理理論與實踐參與者。在這個金字塔形的結構中,每一名與管理相關的工作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研究西方管理思想史要有一些較為嚴格的定義和劃分,我們這里所說的“管理學大師”是嚴格意義上的、在管理學思想歷史上有所突破、建立其完整理論體系的思想大師,這與一般意義上自稱或者自封的所謂“大師”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到目前為止,真正能稱得起管理學大師的在世界范圍內一般不會超過20位。而“管理學家”也是嚴格意義上在管理學思想和理論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普遍為理論和實踐所公認的卓越理論家和思想家。同樣,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到目前為止,真正能稱得起管理學家的一般不會超過200位。而管理實踐家,則是在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形成有獨特思想體系和管理模式的實踐家。管理思想史研究的特定范疇決定了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前面三個層次的思想家和實踐家。對目前紛繁的理論和實踐,我們只能予以關注,只有等待浮躁漸漸遠去,歷史和智慧的曙光重新普照知識的圣殿,并且蕩滌掉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幼稚后,真正沉淀下來的有價值的思想才能進入管理思想史的殿堂。只有睿智的管理思想大師在管理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座座思想燈塔,才是人類管理進步的航標,才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寶貴財富。
  是為序。
  郭咸綱
2009年2月8日識于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