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通識文叢 關(guān)于考古學的100個故事
 
		
	
		
					 定  價:32 元 
					
								  叢書名:人文社會科學通識文叢 
					
				 
				 
				  
				
				   
				 
				  
				
						
								
									當前圖書已被 3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編委會
 - 出版時間:2012/5/1
 
						- ISBN:9787305061752
 
						- 出 版 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85-49 
  - 頁碼:316頁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小16開
 
				
					 
					
			
				
  
   
 
	 
	 
	 
	
	
	
		
		    地球存在有46億年了,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已經(jīng)有200萬年,但人類文明開始發(fā)展僅僅是1萬年前的事,而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只有五千年。物轉(zhuǎn)星移,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有多少的生命消亡,有多少的故事湮滅。歷史在不安和騷動中前進,隨著一個個王朝的更替,隨著一代代人的消亡,多少往事煙消云散,口耳相傳的故事在歲月中漸漸變形,曾經(jīng)鮮活的生命在時間的長河里悄悄黯淡。當你在故紙堆中翻找著曾經(jīng)的真相,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些歷史已經(jīng)因一代代君主和文人的好惡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它們是鞏固統(tǒng)治的工具,它們是諂媚奉迎的宣言,它們是涂脂抹粉的修飾,它們的真容藏匿在層層的包裹之下。
  難怪胡適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蹦敲,我們要到哪里去找尋真實的過往?面對著虛無縹緲如未來一般的過去,誰能向我們重現(xiàn)曾經(jīng)的真相?
  幸好,還有考古學。你可曾想過,也許就在你的腳底下,埋藏著沉睡千年的秘密。也許人會撒謊、會虛偽、會作假,但有些東西不會,石頭不會,樹木不會,靜靜地躺在墓穴里的陪葬品不會,廢墟中長埋千年的雕像也不會。
  有了考古學,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它們也會講話。這尊雕像在告訴你:“我是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的祭司!蹦莻頭蓋骨在傾訴:“我是50萬年前艱難生存的北京猿人”,還有那不起眼的一塊墻磚驕傲地說:“我是古老的特洛伊城墻,見證過海倫那驚世的容顏!眲e懷疑,它們不會作偽、不會欺騙,只安靜地等待在那里,等待你來仔細聆聽它講述的歷史。
  西拉姆在《神祗·墳?zāi)埂W者》一書里說,考古學可以“讓干涸的泉源恢復噴涌,讓被人忘卻的東西為人理解,讓死去的轉(zhuǎn)世還魂,讓歷史的長河重新流淌……”可以說,考古是將過去呈現(xiàn)給未來的偉大事業(yè)。所以,我們只是想呈現(xiàn)給你——屬于未來的你,屬于過去那古老歲月中獨有的輝煌與燦爛。
		
	
 100個故事,帶你進入考古學領(lǐng)域,領(lǐng)略考古學的神奇:讓干涸的源泉恢復噴涌,讓歷史的長河重新流淌。
第一編 考古學概述
被掩埋的龐貝——現(xiàn)代考古學起源
文克爾曼的堅持——現(xiàn)代考古學定義
破譯楔形文字——考古學簡史
伍利的堅持——考古學原則
發(fā)現(xiàn)諾亞方舟——考古研究對象
阿拉伯的勞倫斯——遺跡研究
耶穌裹尸布——遺物
萬年前的石斧——舊石器時代
奇怪的石頭——新石器時代
饕餮銅尊——青銅器時代
仰韶文化遺址——考古學文化
殷墟層層探歷史——考古學文化層
金石情緣李清照——中國古代考古
水下神殿——古雕像研究
    館長隨即讓保管部主任前去查看,他趕至廢品收購站后,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公分、口徑28.6公分、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了博物館。經(jīng)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于是,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銅器入住博物館后,雖然逃脫了被焚化的厄運,卻沒有受到多大重視,在這里一呆就是十幾年,默默無聞。直到1975年,國家文物局調(diào)集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著名青銅器專家、時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先生負責籌備,“饕餮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馬承源在清除銅尊的銹蝕時,見其內(nèi)膽底部平坦,便猜想可能會有銘文,經(jīng)仔細觀察,真的發(fā)現(xiàn)了筆道痕跡。對銹蝕清理后,果然在銅尊內(nèi)膽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qū))更是關(guān)于“中國”的最早文字記載。
  這次再發(fā)現(xiàn),使銅尊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價值,在國內(nèi)外引起強烈震動。因考證該銅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故馬承源將其命名為“何尊”。至此,何尊以其應(yīng)有的身份面向公眾,成為了中國青銅器家族中耀眼的一分子,也成為了考古學家們進一步了解青銅器時代的重要文物。
  青銅器時代是考古學分期法的一個時期,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zhì)文化發(fā)展階段,處于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約在 公元前2 000年左右開始,大約發(fā)展了15個世紀。從使用石器到鑄造青銅器是人類技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飛躍,是社會變革和進步的巨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