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識與社會形態(tài)研究叢書:社會空間論》作者從對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梳理出發(fā),考察空間的語義和空間思想史,多方位界定社會空間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chǔ),考察社會空間的實踐生成,分別從感性活動、生產(chǎn)方式、意識形態(tài)、文化形式、社會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來探討社會空間的生成基礎(chǔ)、變遷動力、形成規(guī)范、呈現(xiàn)依據(jù)、擴展手段、調(diào)整誘因等,進而考察社會空間在原始社會、農(nóng)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的空間形態(tài),在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的雙重背景下進行社會空間的批判與重構(gòu)。
                                    
		
	
                                                                                                                                                王曉磊,男,1983年生,安徽阜陽人。2005年畢業(yè)于安徽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2005—2010年于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博連讀研究生,師從歐陽康教授,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人類實踐是社會空間在自然空間的前提下生成的源泉。現(xiàn)代性的來臨與濫觴凸顯了社會空間的重要意義,現(xiàn)時代的社會空間在多種空間樣式的并置和交織中呈現(xiàn)出復雜的面貌。考察社會空間的實踐生成與歷史演進是透析現(xiàn)代性社會空間的棱鏡,構(gòu)建公平正義的空間樣態(tài)是人類對未來社會空間的永恒追求。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社會空間研究狀況述評 
  一 國外研究狀況綜述 
  二 國內(nèi)研究狀況綜述 
 第三節(jié) 社會空間論研究的意義 
 第四節(jié) 社會空間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空間問題的思想史考察 
 第一節(jié) 空間的語源語義辨析 
 第二節(jié) 西方空間研究的總體進路考察 
  一 傳統(tǒng)形而上學空間概念的開啟與承繼 
  二 主體一身體向度在空間認識中的凸顯 
  三 空間概念由哲學到科學的論域轉(zhuǎn)變 
  四 空間的文化人類學與符號學理解 
 第三節(jié) 西方空間研究的論域局限與出路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社會空間研究狀況述評 
  一 國外研究狀況綜述 
  二 國內(nèi)研究狀況綜述 
 第三節(jié) 社會空間論研究的意義 
 第四節(jié) 社會空間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空間問題的思想史考察 
 第一節(jié) 空間的語源語義辨析 
 第二節(jié) 西方空間研究的總體進路考察 
  一 傳統(tǒng)形而上學空間概念的開啟與承繼 
  二 主體一身體向度在空間認識中的凸顯 
  三 空間概念由哲學到科學的論域轉(zhuǎn)變 
  四 空間的文化人類學與符號學理解 
 第三節(jié) 西方空間研究的論域局限與出路 
  一 西方空間研究的論域局限 
  二 統(tǒng)一空間觀念的理論嘗試與出路 
第三章 社會空間的一般規(guī)定 
 第一節(jié) 社會空間的概念釋義 
 第二節(jié) 社會空間的理論基礎(chǔ) 
  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空間思想 
  二 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空間理論 
 第三節(jié) 社會空間的本質(zhì)界定 
  一 社會空間的合理內(nèi)涵 
  二 社會空間的主要特征 
  三 社會空間的基本類型 
第四章 社會空間的實踐生成 
 第一節(jié) 感性活動是社會空間生成的基礎(chǔ) 
 第二節(jié) 生產(chǎn)方式是社會空間變遷的動力 
 第三節(jié) 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空間形成的規(guī)范 
 第四節(jié) 文化形式是社會空間呈現(xiàn)的依據(jù) 
 第五節(jié) 社會交往是社會空間擴大的手段 
 第六節(jié) 日常生活是社會空間調(diào)整的誘因 
第五章 社會空間的歷史演進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性是社會空間凸顯的時代語境 
 第二節(jié) 社會空間歷史演進的考察維度 
  一 人的生存境遇體現(xiàn)著社會空間的形態(tài)演進狀況 
  二 從共時態(tài)與歷時態(tài)雙重維度考察社會空間的樣態(tài) 
 第三節(jié) 原始社會的社會空間 
  一 原始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原始社會的空間樣態(tài) 
 第四節(jié) 農(nóng)業(yè)社會的社會空間 
  一 農(nóng)業(yè)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農(nóng)業(yè)社會的空間樣態(tài) 
 第五節(jié) 工業(yè)社會的社會空間 
  一 工業(yè)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工業(yè)社會的空間樣態(tài) 
 第六節(jié) 信息社會的社會空間 
  一 信息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信息社會的空間樣態(tài) 
第六章 社會空間的未來展望 
 第一節(jié) 后現(xiàn)代性是社會空間變革的歷史前提 
 第二節(jié) 后現(xiàn)代視域下社會空間的批判與重構(gòu) 
 第三節(jié) 展望社會空間的未來面貌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