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中日兩國詩人進行了百年一遇的面對面的詩歌對話。本書是對這兩場對話的忠實紀錄。在這場對話中,雙方都深究了對方,有理有據(jù),有堅持,有質(zhì)疑,有激發(fā)碰撞,包羅廣泛,敞開心扉。話題涉及:詩歌和時代,詩歌和語言,詩歌和傳統(tǒng),女性詩歌,“我”和“他者”,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性,社會和讀者,亞洲和歐洲8個方面。                            
		
	
:一場遲到的對話
對話2006:中日當代詩歌
  致辭(一)唐曉渡
  致辭(二)李紅雨
  致辭(三)i土井喬
  致辭(四)小田久郎
詩歌和時代
  對話者:唐曉渡  駱英  過井喬  北川透
  1.對新詩發(fā)生革命背景理解的差異
  2.歐洲歷時詩歌發(fā)展在兩國新詩發(fā)生期的空間性呈現(xiàn)
  3.日本戰(zhàn)前詩歌回顧及對日本共產(chǎn)黨的反思
  4.日本戰(zhàn)后詩歌從“荒地派”以來的演變
  5.中國新詩的“出走”與“返回”
  6.如何對待古典及當代的古典詩歌寫作
  7.面對中文簡化字的迥異態(tài)度                                                                                        編者前言:一場遲到的對話
對話2006:中日當代詩歌
  致辭(一)唐曉渡
  致辭(二)李紅雨
  致辭(三)i土井喬
  致辭(四)小田久郎
詩歌和時代
  對話者:唐曉渡  駱英  過井喬  北川透
  1.對新詩發(fā)生革命背景理解的差異
  2.歐洲歷時詩歌發(fā)展在兩國新詩發(fā)生期的空間性呈現(xiàn)
  3.日本戰(zhàn)前詩歌回顧及對日本共產(chǎn)黨的反思
  4.日本戰(zhàn)后詩歌從“荒地派”以來的演變
  5.中國新詩的“出走”與“返回”
  6.如何對待古典及當代的古典詩歌寫作
  7.面對中文簡化字的迥異態(tài)度
  8.八、九十年代以來兩國新詩的共同主題
詩歌和語言
  對話者:楊煉  陳東東  野村喜和夫  淺見洋二
  1.“同心圓”詩學還是未來詩學
  2.口語一語言超越語言自身的趨向
  3.“文”與“語”及“漢字性”和“口語感”
  4.日語的開放性——漢字的頭腦,假名的身體
  5.公共比喻到個人比喻,意識形態(tài)壓抑與大眾文化壓抑
  6.“間”文化、意境“場”與西方詩歌時間性的對峙
  7.對傳統(tǒng)的對抗性繼承和延續(xù)性繼承
  8.現(xiàn)代漢詩的音樂性建設
詩歌和傳統(tǒng)
  對話者:西川  于堅  高橋睦郎  佐佐木干郎
  1.漢字為核心聚成的亞洲漢文化共同體
  2.文革中與詩歌的結(jié)緣,當下文化心理處境
  3.是激活傳統(tǒng)也是化歸己用
  4.富饒的匿名性與“我”/“非我”
  5.文學與廣狹義的政治之關系,中國當前詩歌寫作群體
  6.保持匿名性與詩人成長,詩人與當下時代的關系
  7.橫排論辯:外來語如何在各自語言中落戶
  8.當代東方長詩乃組詩而非敘事性長詩
女性詩歌
  對話者:歐陽江河  翟永明  財部鳥子  平田俊子
  1.什么樣的作品算“女性詩歌”?
  2.“女性”詩歌在題材、主題上與男性詩歌的差異
  3.女性詩人的身份焦慮
  4.“女性詩歌”概念界定
  5.“女性詩歌”的發(fā)展可能性
  6.“女性”困惑及男性的固執(zhí)與困惑
  7.“雌聲”標準與“敗者的美學”
  8.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階段總結(jié)
公開討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當代詩歌
  首都師范大學公開交流
  北京外國語大學公開交流
對話2007:中日當代詩歌
“我”和“他者”
  對話者:谷川俊太郎  北川透  井坂洋子  于堅  翟永明
  1.各自語言中的“我”
  2.書寫方式的改變與現(xiàn)代化進程
  3.分析的“自我”與黑暗的“自己”
  4.詩人、詩歌語言是先驗的還是經(jīng)驗的
  5.詩歌何為?
  6.語言、寫作對象盡是“他者”
  7.現(xiàn)實了解眼前的“他者”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性
  對話者:過井喬  高橋睦郎  水無田氣流  楊煉  駱英
  1.“詩能問”
  2.建設滲透著整個傳統(tǒng)的當代詩歌形式
  3.集體創(chuàng)傷性經(jīng)驗與人性的復雜性
  4.東方古典文學中的現(xiàn)代要素
  5.少數(shù)民族文化氛圍的影響
  6.沉默和語言無法抵達的存在的黑暗
  7.各自具體的受難情結(jié),死亡的諸種變形
  8.寫作中的日本性
社會和讀者
  對話者:佐佐木干  郎平田俊子  西川  唐曉渡
  1.中國當代詩歌民刊傳統(tǒng)
  2.詩歌和“權(quán)利”/“權(quán)力”
  3.詩人的讀者和詩神,詩人和公共空間的關系
  4.詩人的角色
  5.幽靈讀者
  6.文革時的古典詩歌教育
  7.編入教科書的現(xiàn)代詩歌
  8.網(wǎng)絡詩歌
亞洲和歐洲
  對話者:大岡信  吉增剛造  野村喜和夫  歐陽江河  陳東東
  1.各自與歐洲結(jié)緣的經(jīng)歷
  2.“脫亞入歐”下保存完好的日本文化
  3.書寫危機,筆和觸覺的關系
  4.看和聽的錯位
  5.翻譯精純母語,翻譯詩能說明寫作的性質(zhì)
  6.“詩殤”與詩“傷”
  7.翻譯對亞洲的重要性
  8.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階段總結(jié)
公開活動現(xiàn)場紀實
  東京藝術大學
  早稻田大學
  在學士會館舉行的對日本公眾開放的討論
附錄:中日當代詩歌交流感言
  陳東東  西川  于堅  駱英  楊煉  唐曉渡  歐陽江河
  翟永明  遷井喬  谷川俊太郎  高橋睦郎  吉增剛造
  平田俊子  佐佐木干郎  野村喜和夫  水無田氣流  井坂洋子                            
                                                                        編者前言:一場遲到的對話
對話2006:中日當代詩歌
  致辭(一)唐曉渡
  致辭(二)李紅雨
  致辭(三)i土井喬
  致辭(四)小田久郎
詩歌和時代
  對話者:唐曉渡  駱英  過井喬  北川透
  1.對新詩發(fā)生革命背景理解的差異
  2.歐洲歷時詩歌發(fā)展在兩國新詩發(fā)生期的空間性呈現(xiàn)
  3.日本戰(zhàn)前詩歌回顧及對日本共產(chǎn)黨的反思
  4.日本戰(zhàn)后詩歌從“荒地派”以來的演變
  5.中國新詩的“出走”與“返回”
  6.如何對待古典及當代的古典詩歌寫作
  7.面對中文簡化字的迥異態(tài)度                                                                                        編者前言:一場遲到的對話
對話2006:中日當代詩歌
  致辭(一)唐曉渡
  致辭(二)李紅雨
  致辭(三)i土井喬
  致辭(四)小田久郎
詩歌和時代
  對話者:唐曉渡  駱英  過井喬  北川透
  1.對新詩發(fā)生革命背景理解的差異
  2.歐洲歷時詩歌發(fā)展在兩國新詩發(fā)生期的空間性呈現(xiàn)
  3.日本戰(zhàn)前詩歌回顧及對日本共產(chǎn)黨的反思
  4.日本戰(zhàn)后詩歌從“荒地派”以來的演變
  5.中國新詩的“出走”與“返回”
  6.如何對待古典及當代的古典詩歌寫作
  7.面對中文簡化字的迥異態(tài)度
  8.八、九十年代以來兩國新詩的共同主題
詩歌和語言
  對話者:楊煉  陳東東  野村喜和夫  淺見洋二
  1.“同心圓”詩學還是未來詩學
  2.口語一語言超越語言自身的趨向
  3.“文”與“語”及“漢字性”和“口語感”
  4.日語的開放性——漢字的頭腦,假名的身體
  5.公共比喻到個人比喻,意識形態(tài)壓抑與大眾文化壓抑
  6.“間”文化、意境“場”與西方詩歌時間性的對峙
  7.對傳統(tǒng)的對抗性繼承和延續(xù)性繼承
  8.現(xiàn)代漢詩的音樂性建設
詩歌和傳統(tǒng)
  對話者:西川  于堅  高橋睦郎  佐佐木干郎
  1.漢字為核心聚成的亞洲漢文化共同體
  2.文革中與詩歌的結(jié)緣,當下文化心理處境
  3.是激活傳統(tǒng)也是化歸己用
  4.富饒的匿名性與“我”/“非我”
  5.文學與廣狹義的政治之關系,中國當前詩歌寫作群體
  6.保持匿名性與詩人成長,詩人與當下時代的關系
  7.橫排論辯:外來語如何在各自語言中落戶
  8.當代東方長詩乃組詩而非敘事性長詩
女性詩歌
  對話者:歐陽江河  翟永明  財部鳥子  平田俊子
  1.什么樣的作品算“女性詩歌”?
  2.“女性”詩歌在題材、主題上與男性詩歌的差異
  3.女性詩人的身份焦慮
  4.“女性詩歌”概念界定
  5.“女性詩歌”的發(fā)展可能性
  6.“女性”困惑及男性的固執(zhí)與困惑
  7.“雌聲”標準與“敗者的美學”
  8.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階段總結(jié)
公開討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當代詩歌
  首都師范大學公開交流
  北京外國語大學公開交流
對話2007:中日當代詩歌
“我”和“他者”
  對話者:谷川俊太郎  北川透  井坂洋子  于堅  翟永明
  1.各自語言中的“我”
  2.書寫方式的改變與現(xiàn)代化進程
  3.分析的“自我”與黑暗的“自己”
  4.詩人、詩歌語言是先驗的還是經(jīng)驗的
  5.詩歌何為?
  6.語言、寫作對象盡是“他者”
  7.現(xiàn)實了解眼前的“他者”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性
  對話者:過井喬  高橋睦郎  水無田氣流  楊煉  駱英
  1.“詩能問”
  2.建設滲透著整個傳統(tǒng)的當代詩歌形式
  3.集體創(chuàng)傷性經(jīng)驗與人性的復雜性
  4.東方古典文學中的現(xiàn)代要素
  5.少數(shù)民族文化氛圍的影響
  6.沉默和語言無法抵達的存在的黑暗
  7.各自具體的受難情結(jié),死亡的諸種變形
  8.寫作中的日本性
社會和讀者
  對話者:佐佐木干  郎平田俊子  西川  唐曉渡
  1.中國當代詩歌民刊傳統(tǒng)
  2.詩歌和“權(quán)利”/“權(quán)力”
  3.詩人的讀者和詩神,詩人和公共空間的關系
  4.詩人的角色
  5.幽靈讀者
  6.文革時的古典詩歌教育
  7.編入教科書的現(xiàn)代詩歌
  8.網(wǎng)絡詩歌
亞洲和歐洲
  對話者:大岡信  吉增剛造  野村喜和夫  歐陽江河  陳東東
  1.各自與歐洲結(jié)緣的經(jīng)歷
  2.“脫亞入歐”下保存完好的日本文化
  3.書寫危機,筆和觸覺的關系
  4.看和聽的錯位
  5.翻譯精純母語,翻譯詩能說明寫作的性質(zhì)
  6.“詩殤”與詩“傷”
  7.翻譯對亞洲的重要性
  8.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階段總結(jié)
公開活動現(xiàn)場紀實
  東京藝術大學
  早稻田大學
  在學士會館舉行的對日本公眾開放的討論
附錄:中日當代詩歌交流感言
  陳東東  西川  于堅  駱英  楊煉  唐曉渡  歐陽江河
  翟永明  遷井喬  谷川俊太郎  高橋睦郎  吉增剛造
  平田俊子  佐佐木干郎  野村喜和夫  水無田氣流  井坂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