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共分為五個欄目:在“漢學義理”欄目中,薄國強教授的文章主要闡述了西方能從中國學界熱議的“第二個結合”所蘊含的辯證原則獲得的三種啟示:“愛人如己”“萬物復興”“凡物公用”。倪豪士教授的文章著重探討了《論語》13.4的歷代注釋及孔子對于樊遲態(tài)度發(fā)生巨大轉變的原因。田曉菲教授的文章著重研究了公元七、八世紀之交,在中國歷史上首次集中出現的由流貶朝臣創(chuàng)作的詩歌。在“漢學名家”欄目中,張冰教授和雷立柏教授的文章分別介紹了20世紀俄羅斯?jié)h學學派的奠基人瓦西里?米哈里耶維奇?阿列克謝耶夫(漢名“阿理克”)和第一位中國籍的耶穌會神父鄭瑪諾!皾h學新聲”欄目中三位青年學者的論文圍繞宋丁關系、古伊朗與中國的文化關系、尼泊爾漢語學習者理解“擬聲詞”的情況等內容闡發(fā)了他們的見解!皾h學書訊”欄目中的兩篇文章主要對安德里亞?巴赫納(Andrea Bachner)的《超越漢學:漢字書寫與文化的印跡》和弗朗索瓦?朱利安的《淡之頌:論中國的思想與美學》 兩部著作進行了評論!皾h學概覽”欄目收錄了第八屆世界漢學大會綜述和社科院黃暢副研究員的中國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林尚立,1963年11月生,研究生,法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2001年獲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F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學理論、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學。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體系研究”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國內政府間關系》《政黨政治與現代化》《政治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合著)《當代中國政治形態(tài)研究》《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fā)展》等多部學術著作,發(fā)表數百篇學術論文,研究成果先后獲得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等。
鄭新業(yè),1969年8月生,研究生,哲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F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領域:能源和碳經濟、產業(yè)與數字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政策協(xié)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中國能源革命的緣起、目標與實現路徑》等多部學術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Nature Energy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60余篇。曾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