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擬結合話語研究方法論厘清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形成的內(nèi)在邏輯與動力機制;并以此為基礎,融入場域理論構建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形成機制模型,進而從話語權主體、客體、載體三方面探究我國在國際領域的學術話語權特點與演化軌跡;最后,從學科多樣性與學科差異性兩個維度測度各國的學術研究視野廣度與研究領域跨度,進而剖析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地位;以期增強中國在國際領域的學術話語傳播效果,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供參考。
朱曉峰,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工業(yè)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出版過《微政時代下的信息公開行為研究》(江蘇省政府哲社三等獎)等專著、《大數(shù)據(jù)分析指南》(江蘇省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等教材。蔣旭牧,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生,發(fā)表權威期刊論文近十篇。李煜璇,碩士研究生,參與出版專著一部。張琳,博士,教授,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逾十項,發(fā)表論文30余篇。張涵,碩士,發(fā)表權威期刊1篇。吳婧嫻,碩士研究生,發(fā)表權威期刊2篇。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第二節(jié) 研究目的與意義一、研究目的二、研究意義第三節(jié) 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一、研究內(nèi)容二、研究方法第四節(jié) 研究框架與創(chuàng)新點一、研究框架二、研究創(chuàng)新點第二章 相關研究綜述第一節(jié) 話語權第二節(jié) 學術話語權第三節(jié) 研究述評第三章 學術話語權的相關理論研究第一節(jié) 概念界定一、話語權二、學術話語權第二節(jié) 學術話語權的特點第三節(jié) 學術話語權的構成要素一、話語主體二、話語內(nèi)容三、話語模式四、話語對象五、話語平臺六、話語效果第四節(jié) 學術話語權的影響因素一、話語主體二、話語內(nèi)容三、話語平臺四、話語效果第四章 中國學術話語權的形成第一節(jié) 學術話語權形成概述一、學術話語權形成過程二、學術話語權形成機制第二節(jié) 我國學術話語權的評價——以圖情學科為例一、學術話語權評價指標選取二、學術話語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第五章 中國學術話語權的演化第一節(jié) 學術話語權主體演化軌跡分析——以圖情學科為例第二節(jié) 學術話語權客體演化軌跡分析——以圖情學科為例第三節(jié) 學術話語權載體演化軌跡分析——以圖情學科為例第六章 中國學術話語權地位的地位第一節(jié) 學術話語權地位甄別標準與劃分——以圖情學科為例第二節(jié) 中國學術話語權地位剖析——以圖情學科為例第三節(jié) 中國學術話語權綜合評價研究——以圖情學科為例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二、圖書情報領域中國學術話語權綜合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