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已經發(fā)現(xiàn)的5000多種蚜蟲皆為植食性,約1/5的蚜蟲是植物(作物)的害蟲。本書由66位國內研究蚜蟲的知名專家學者及其團隊成員共同撰寫,共6章31節(jié),主要圍繞作物(植物)有害蚜蟲與其寄主植物的相互關系,闡述了作物與有害蚜蟲及天敵的營養(yǎng)關系、蚜蟲免疫及蚜蟲唾液蛋白與植物免疫、蚜蟲表皮碳氫化合物與植物的互作、蚜蟲共生菌與植物的互作及有害蚜蟲防控、RNAi在有害蚜蟲與植物互作中的應用、有益蚜蟲五倍子蚜與寄主植物的關系及其利用等。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1975.09-1978.07 中國 山東農業(yè)大學 植物保護 本科 學士
1986.01-1987.07 美國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與州立大學(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昆蟲學 研究生 碩士(MS)
1988.01-1992.06 美國 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 昆蟲學 研究生 博士1978.07-1985.12 中國 山東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系 助教 無
1992.07-1993.05 美國 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 博士后
1993.06-1996.06 美國 佛羅立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 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1996.07-2010.09 美國 得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 教授
2009.09-2019.09 中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教授(千人)植物保護學院院長
2019.09-2022.05 中國 青島農業(yè)大學 教授(二級) 植物醫(yī)學學院院長
2022.06至今 中國 貴州大學 特聘教授農業(yè)昆蟲與害蟲防治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蚜蟲對農業(yè)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1
二、蚜蟲為害引起的植物癥狀分類 4
三、環(huán)境因素對蚜蟲?植物互作系統(tǒng)的影響 9
參考文獻 9
第二章 蚜蟲與植物相互適應的策略 13
第一節(jié) 口器及取食行為在蚜蟲與植物互作中的功能 13
一、蚜蟲口器結構及其在取食過程中的作用 13
二、蚜蟲口器的分子特征 16
三、植物防御蚜蟲取食行為的機制 19
四、蚜蟲抵御植物防御系統(tǒng)的策略 21
五、蚜蟲取食行為與植物病原物傳播 23
六、研究挑戰(zhàn)與展望 24
第二節(jié) 蚜蟲翅可塑性 26
一、蚜蟲翅可塑性的特點和意義 26
二、蚜蟲翅可塑性的外部影響因子 31
三、蚜蟲翅可塑性的調控機制 34
第三節(jié) 寄主植物對蚜蟲的耐害性 41
一、寄主植物對蚜蟲的耐害性機理 42
二、影響寄主植物耐蚜性的因素 47
三、植物激素對耐害性的調控 49
四、耐害性用于蚜蟲生態(tài)防控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51
第四節(jié) 蚜蟲與小麥互作關系 52
一、小麥抗蚜性及其機制研究 52
二、蚜蟲對小麥抗性的適應 61
第五節(jié) 蚜蟲在植物上的分布規(guī)律和小范圍擴散 64
一、蚜蟲在植物上分布位置的生態(tài)學意義 65
二、蚜蟲在植物上的分布特點 65
三、影響蚜蟲在植物上分布的因素 66
四、蚜蟲臨時性脫離植物和短距離擴散 69
五、總結和展望 72
第六節(jié) 缺水脅迫對寄主植物、蚜蟲及其互作的影響 72
一、缺水脅迫對寄主植物的影響 73
二、缺水脅迫對蚜蟲的影響 76
三、缺水脅迫對蚜蟲適應性的影響及機理 81
第七節(jié) 蚜蟲耐寒性及其與寄主植物的關系 84
一、蚜蟲的過冷卻能力及耐寒性類型 84
二、蚜蟲應對低溫的行為(生態(tài))策略 85
三、蚜蟲低溫應激反應的生理策略 88
四、蚜蟲越冬與寄主植物的關系 89
第八節(jié) 大豆蚜介導大豆花葉病毒傳播的特點及生態(tài)互作機制 90
一、概述 90
二、大豆蚜介導大豆花葉病毒傳播 91
三、大豆、大豆蚜和大豆花葉病毒的互作機制 93
第九節(jié) 不同茶樹種質對茶蚜抗性 100
一、茶蚜在不同茶樹種質上的取食行為 100
二、茶蚜在不同茶樹種質上的生命表參數(shù) 103
三、茶樹理化性質與茶蚜抗性的關系 105
四、基于代謝組學的茶樹抗蚜機制研究 106
參考文獻 108
第三章 蚜蟲?植物?天敵互作關系及蚜蟲與植物免疫互作機制 146
第一節(jié) 蚜蟲與寄主植物間營養(yǎng)關系 146
一、刺探行為 146
二、食物滲透壓的再平衡 148
三、植物次生代謝物的隔離、降解與排出 148
四、共生菌為蚜蟲提供必需營養(yǎng)元素 150
五、展望 153
第二節(jié) 小麥?麥蚜?蚜繭蜂化學通信及機制 153
一、煙蚜繭蜂生防應用 154
二、寄生蜂寄主定位以及寄生 155
三、EβF 介導的蚜蟲?蚜繭蜂互作 156
四、蚜蟲?蚜繭蜂化學通信分子機制 157
第三節(jié) 植物對蚜蟲天敵的影響 158
一、植物化學物質對蚜蟲天敵昆蟲的影響 159
二、植物形態(tài)及營養(yǎng)對蚜蟲天敵昆蟲的影響 163
三、植物多樣性在蚜蟲生物防治中的應用 165
四、展望 167
第四節(jié) 蚜蟲免疫系統(tǒng)及寄主植物對蚜蟲抵御感染的影響 168
一、昆蟲免疫系統(tǒng) 168
二、豌豆蚜免疫系統(tǒng)特征 170
三、寄主植物對蚜蟲抵御感染的影響 172
第五節(jié) 桃蚜唾液蛋白在調控植物免疫中的分子功能 174
一、轉錄組和蛋白質組鑒定桃蚜唾液蛋白 175
二、桃蚜唾液蛋白對細胞壁免疫的調控 179
三、桃蚜唾液蛋白對細胞內免疫的調控 182
四、桃蚜唾液蛋白對植物韌皮部免疫抗性的調控 185
五、桃蚜唾液蛋白在病毒傳播中的功能 187
第六節(jié) 小麥抗蚜機制及蚜蟲唾液蛋白在植物?蚜蟲互作中的功能 188
一、小麥蚜蟲發(fā)生為害情況 188
二、小麥抗蚜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研究進展 189
三、植物抗蟲機理研究進展 190
四、蚜蟲唾液蛋白調控植物抗性的分子機制研究 194
參考文獻 196
第四章 蚜蟲表皮碳氫化合物、共生菌與植物的互作 233
第一節(jié) 蚜蟲表皮碳氫化合物研究進展 233
一、概述 233
二、蚜蟲表皮碳氫化合物的提取分離 234
三、蚜蟲碳氫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237
四、蚜蟲碳氫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239
五、展望 239
第二節(jié) 豌豆蚜表皮碳氫化合物合成和轉運的功能基因 240
一、豌豆蚜的分布、為害和防治 240
二、昆蟲表皮碳氫化合物 241
三、NADPH-細胞色素P450 還原酶 247
四、載脂蛋白D 252
五、脂蛋白受體 255
第三節(jié) 蚜蟲與寄主植物和共生菌之間的關系 260
一、蚜蟲與寄主植物的關系 261
二、蚜蟲的延伸特征——蟲癭 266
三、蚜蟲共生菌與寄主植物的相互關系 272
四、蚜蟲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276
第四節(jié) 共生菌在蚜蟲與植物互作中的功能 278
一、蚜蟲共生菌 279
二、蚜蟲體內共生菌的存在與寄主植物的關系 282
三、共生菌影響蚜蟲與植物互作的潛在意義 284
第五節(jié) 共生菌介導蚜蟲的生態(tài)適應性 285
一、昆蟲與共生菌的緊密關系 285
二、蚜蟲與共生菌的互作 288
三、靶向共生菌的害蟲防治應用及展望 301
參考文獻 303
第五章 有害蚜蟲防控新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 337
第一節(jié) 蚜蟲種群發(fā)生與作物栽培管理 337
一、選擇抗蚜作物與品種 337
二、作物種植時間 338
三、作物種植密度 339
四、作物修剪 339
五、水肥管理 340
六、間作與地面覆蓋植物 340
七、誘捕植物 343
八、天敵資源儲備與供應 343
九、為天敵提供避難所 345
第二節(jié) 間作與信號化合物釋放增強對麥蚜天敵的自然控制功能 347
一、間作 349
二、信號化合物 353
三、間作與信號化合物聯(lián)合防控蚜蟲效果評價 361
四、麥長管蚜及其天敵的種群發(fā)生和食物網分析 362
五、展望 362
第三節(jié) 小麥蚜蟲及其綠色防控策略 364
一、小麥蚜蟲的災變規(guī)律 364
二、小麥蚜蟲綠色防控技術 366
三、展望 371
第四節(jié) 跨物種基因沉默:植物介導的RNAi抗蚜研究 371
一、RNAi抗蚜機制 372
二、蚜蟲RNAi靶基因的篩選 374
三、植物介導的RNAi抗蚜應用 379
四、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381
第五節(jié) 蚜蟲RNAi:從病毒免疫機制到害蟲防控技術 382
一、蚜蟲病毒與RNAi免疫響應 382
二、蚜蟲RNAi通路及對外源dsRNA 的響應 388
三、RNAi控蚜靶基因及安全性設計 392
四、RNAi控蚜的應用策略研究 396
參考文獻 402
第六章 五倍子蚜與寄主植物的關系及其利用 428
第一節(jié) 五倍子蚜種類、分布和進化 428
一、五倍子蚜種類 428
二、五倍子蚜在夏寄主上形成的蟲癭種類 429
三、五倍子蚜分布 432
四、五倍子蚜的進化關系 433
第二節(jié) 五倍子蚜的夏寄主、冬寄主植物種類和生活史中的寄主轉換 434
一、夏寄主 435
二、冬寄主 437
三、五倍子蚜生活史和寄主轉換 441
第三節(jié) 五倍子蚜寄主轉換過程中適應性基因表達的變化 447
第四節(jié) 五倍子蚜唾液及其在夏寄主植物上致癭的機理 448
第五節(jié) 五倍子產業(yè)化生產技術 449
第六節(jié) 五倍子加工和應用 459
一、五倍子的采收和初加工 459
二、五倍子的利用與前景 460
參考文獻 462
索引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