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概論》是修訂后的第三版,全書共分五編,分別從文學特性、文學作品、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發(fā)展和文學賞評幾個方面,闡述文學的基本原理。每編又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導讀、研討和觀賞,突出了訓練學生運用文學原理分析文學現象、解讀作品的能力。本書為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yè)的選修課教材使用。本書由李永燊主編。
前言引論第一編 文學特性[導讀]第一章 文學的形象性 第一節(jié) 文學形象的內涵 第二節(jié) 文學形象的特征 第三節(jié) 文學形象的多樣性第二章 文學的情感性 前言引論第一編 文學特性[導讀]第一章 文學的形象性 第一節(jié) 文學形象的內涵 第二節(jié) 文學形象的特征 第三節(jié) 文學形象的多樣性第二章 文學的情感性 第一節(jié) 文學情感的內涵 第二節(jié) 文學情感的表現 第三節(jié) 文學的情理關系第三章 文學的審美性 第一節(jié) 文學審美性的內涵 第二節(jié) 文學審美性與形象性、情感性的關系 第三節(jié) 文學綜合審美功能及美育第四章 文學是語言藝術 第一節(jié) 文學作為語言藝術與其他藝術之比較 第二節(jié) 文學語言的特征 第三節(jié) 文學語言的構成和錘煉[研討] 一、巴爾扎克:《高老頭》 二、舒婷:《呵,母親》 三、朱自清:《背影》 四、楊朔:《荔枝蜜》[觀賞]第二編 文學作品[導讀]第五章 文學作品的構成 第一節(jié) 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第二節(jié) 文學作品內容的要素 第三節(jié) 文學作品形式的要素第六章 文學作品的體裁 第一節(jié) 體裁的形成、發(fā)展與分類 第二節(jié) 詩歌 第三節(jié) 散文 第四節(jié) 小說 第五節(jié) 戲劇文學 第六節(jié) 影視文學[研討] 一、莫泊桑:《項鏈》 二、聞一多:《死水》、《也許》 三、文學世界中的“青春流浪”主題初探 四、校園文學作品 五、網絡文學作品[觀賞]第三編 文學創(chuàng)作[導讀]第七章 文學的創(chuàng)作過程 第一節(jié) 文學創(chuàng)作的準備和過程 第二節(jié) 文學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和傾向性 第三節(jié) 文學典型和典型化第八章 文學的創(chuàng)作思維 第一節(jié)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第二節(jié) 靈感思維與模糊思維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作思維的多功能第九章 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作方法的兩大潮流 第二節(jié) 古典主義、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 第三節(jié) 社會主義時期的創(chuàng)作方法第十章 文學的風格流派 第一節(jié) 文學風格的內涵 第二節(jié) 文學風格的特征 第三節(jié) 文學流派及其多樣化[研討] 一、屠格涅夫:《木木》 二、沈正鈞:《孔乙己》(越劇) 三、賈平凹:《一個有月亮的渡口》 四、陳祖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節(jié)選)[觀賞]第四編 文學發(fā)展[導讀]第十一章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第一節(jié) 文學與經濟基礎 第二節(jié) 文學與上層建筑第十二章 文學的產生、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文學發(fā)展與文學交流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學 [研討] 一、鄭小瓊:《鐵·塑料廠》 二、南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 三、《中國新世紀文學的發(fā)展》(節(jié)選)[觀賞]第五編 文學賞評[導讀]第十三章 文學欣賞 第一節(jié) 文學欣賞的性質和意義 第二節(jié) 文學欣賞的特點和規(guī)律 第三節(jié) 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第十四章 文學批評 第一節(jié) 文學批評的性質和任務 第二節(jié) 文學批評的標準 第三節(jié) 文學批評的方法和原則 第四節(jié) 文學批評家的修養(yǎng)[研討] 一、孟浩然:《春曉》 二、曹禺:《雷雨》 三、老舍:《駱駝祥子》 四、路遙:《人生》 五、郭志剛:《我看文學研究和文學欣賞》[觀賞]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