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法國文化名人的性侵丑聞被揭露,其妻子,瑞典文學院女院士也涉嫌泄露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這是一場危機公關(guān),也是一場世界級風暴,諾貝爾文學獎因此被延遲頒發(fā)。
憤怒隆隆作響,瑞典文學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四分五裂,各種不信任在院內(nèi)蔓延,院士之間的沖突見諸各大媒體的謾罵和筆戰(zhàn),諾貝爾文學獎也隨之跌落神壇。
法國調(diào)查記者奧利維耶·特呂克以其幽默而精到的筆觸,揭露了這個全世界為之艷羨的高福利國家背后的社會深層矛盾,帶我們重新審視諾貝爾文學獎的公正性及權(quán)威機構(gòu)的公信力。
★ 當諾貝爾文學獎的燙金證書蒙上灰,當瑞典文學院的橡木長桌裂成溝壑2018 年那場震動世界的文學風暴,從來不止是性侵丑聞與名單泄露的狗血劇。
★一群以守護文學的純粹 自居的院士,在權(quán)力傾軋中互擲謾罵;
一個被捧為高福利范本的國度,其社會肌理里藏著不為人知的裂痕;
一項延續(xù)百年的 世界文學最高榮譽,如何在公信力崩塌的瞬間,露出它從未示人的褶皺。
★ 每個時代都需要一本書,來撕破我們對完美權(quán)威的幻想 而這一本,剛好寫透了所有光環(huán)崩塌時的眾生相。
院士們在媒體上互揭傷疤的筆戰(zhàn)原文,那些被刻意隱瞞的爭吵細節(jié);
高福利社會光鮮外表下,關(guān)于階層、性別與話語權(quán)的無聲角力;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談?wù)?文學公正 時,我們究竟在期待什么?
- 奧利維耶?特呂克帶著紀錄片導(dǎo)演的鏡頭感與調(diào)查記者的銳度,把一場諾獎危機寫成了一部關(guān)于人性、權(quán)力與信仰的啟示錄。
從巴黎的文化圈到斯德哥爾摩的文學院,從丑聞爆發(fā)的那個清晨到諾獎停辦的漫長余波,特呂克像一位冷靜的向?qū),帶我們穿過 諾貝爾神話的鐵幕 原來所有被供奉的權(quán)威,都藏著一套不為人知的運行法則;原來所謂純粹的文學,從來都與時代的暗涌共生。
作者簡介:
奧利維耶·特呂克(Olivier Truc),法國知名記者、小說家、編劇,現(xiàn)居瑞典斯德哥爾摩。拍攝有紀錄片《帝國的蛀蟲》《末日簫聲》,著有《最后的拉彭》《海峽那邊的狼》《紅山》《北印度群島的地圖繪制者》等,其中《最后的拉彭》被譯成 20 多種語言,獲 23 個文學獎項,銷量超 20 萬冊。
譯者簡介:
余寧,自由譯者,譯有《莫娜的眼睛》《金米和沙米》《記憶之場》《機械心》等,其中《金米和沙米》入圍第十六屆傅雷翻譯出版獎。
目 錄
1 與斯泰茜在一起的一晚 / 001
2 瑞典的另一個故事 / 004
3 18位女性 / 011
4 黑球,白球 / 017
5 蝴蝶領(lǐng)結(jié)抗議 / 027
6 明天,有好戲 / 034
7 反面夫婦 / 044
8 論壇俱樂部 / 057
9 《孤獨癥患者》 / 066
10 瑞典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有國王 / 072
11 對瑞典來說太大了 / 082
12 與諾貝爾獎相關(guān)的小謀殺 / 088
13 溫特科的警察 / 095
14 應(yīng)許之地 / 103
15 冬灣草坪下 / 112
16 首相遇刺! / 118
17 金色和平:肉丸和飲酒歌 / 127
18 加繆與馬爾羅的比賽 / 135
19 諾貝爾獎工廠 / 145
20 斯特林堡的斗爭 / 152
21 默貝里、左拉、弗洛伊德……被遺棄遺忘的人們 / 160
22 愛文學院?愛醫(yī)學院? / 168
23 一個如此美麗的博物館 / 174
24 諾貝爾獎貴賓 / 184
25 諾貝爾獎代餐 / 202
26 13盞吊燈和7件燕尾服 / 213
27 從高處看下來 /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