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機制研究 ![]() 
		本書聚焦于工作場所助人決策互動機制的研究,共包括緒論、文獻綜述、理論基礎和概念模型、研究一、研究二、研究三、研究四以及研究結論和展望等八章。
第一章在明確研究背景和研究動因的基礎上,提出研究問題,介紹本研究的研究目標、研究思路和內(nèi)容、研究方法、研究技術路線圖及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第二章為文獻綜述,主要基于國內(nèi)外助人領域的相關文獻,梳理助人行為相關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進一步明確本研究選題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挖掘出可能的理論缺口和空白點。第三章為理論基礎和概念模型,以動態(tài)心理契約和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為理論基礎,具體總結了心理契約及其動態(tài)性研究回顧、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及其四階段、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心理契約與助人過程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和研究框架。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別為研究一、研究二、研究三和研究四,主要介紹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的構建、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交互反思調整機制、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和績效薪酬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第八章為研究結論和展望,包括本研究的總體研究結論、理論啟示和實踐啟示,本研究的局限及對未來的研究展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員工面對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復雜,工作任務的相互依存性也越來越高。由于能力、精力、時間和創(chuàng)造力等個體資源的有限性,靠單個人的努力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完成組織的任務,員工需要與同事協(xié)作和互助才能更有效地工作。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工作中協(xié)作和互助的重要性。他們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幫助他人不僅能讓助人者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更高的價值感和幸福感,還能使助人者在給同事提供工作相關幫助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能力,獲得受助者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提升自身在組織中的地位,助力自身的職業(yè)成功;另一方面,幫助不僅能讓受助者心情愉快,懷有對施助者的感恩,而且助其在工作中提升工作績效,表現(xiàn)出更多的幫助行為和更少的偏差行為。對組織來說,一個組織的互助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組織保持高生產(chǎn)率、高工作效率和高顧客滿意度,越有助于組織降低員工缺勤率和離職率,從而降低組織運營戚本,提升組織整體績效。因而,組織中的互幫互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鑒于幫助行為對組織和個人的重要作用,學者對幫助主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當前對助人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際幫助的前因、后果及其影響機制方面。但大多數(shù)研究把助人行為理解為一個瞬間行為,忽視了助人決策的過程性。事實上,助人行為只是助人決策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助人決策過程不僅包括助人行為,還包括助人行為發(fā)生前的準備過程,以及行為發(fā)生后的調整等過程。首先,目前僅有旁觀者介人決策模型關注到了針對陌生人的幫助決策過程,但針對組織內(nèi)部同事之間的助人決策過程理論上仍存在空白。針對陌生人的幫助,由于助人者很少有機會在實施助人行動之后進行反思調整,而工作場所中的助人決策過程存在多輪次、長期性和計劃性的特點,在完成一次助人行為后,助人者應該觀察實施助人后的效果及各方反應,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因而,需要發(fā)展新的助人決策過程模型來解釋工作場所中的助人決策過程。其次,盡管少數(shù)研究關注到施助受助雙方的關聯(lián)性,但對施助受助雙方的互助決策過程及決策機制的研究遠遠不足。最后,盡管已有研究從領導風格、組織氛圍、工作特征等情境因素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針對中國情境下的助人領域的研究太多數(shù)聚焦于領導風格對員工助人行為的影響,而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在助人決策過程中的影響知之甚少,更無法從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角度設計相應管理措施發(fā)揮助人的好處和規(guī)避助人后的消極影響。
基于以上考慮,本書將進行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構建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發(fā)展相關理論;第二,從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角度探討其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以對管理實踐有所助益。具體來說,本書依據(jù)“構建理論(研究一)—實證檢驗理論(研究二)—工作場所運用理論(研究蘭和研究四)”的邏輯,首先,通過研究一構建包括發(fā)現(xiàn)困境、解釋困境、確認責任、構思策略、實施助人、反思調整的助人決策過程模型,以期揭示助人決策過程的連續(xù)性、循環(huán)性和反思性;其次,通過研究二聚焦于助人決策過程模型與傳統(tǒng)助人決策過程模型的關鍵差異一一反思調整,深人展示施助者和受助者雙方在互助中的“反思調整” 子過程,并考察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的幫助和信任關系,呈現(xiàn)工作場所中幫助決策的心理契約動態(tài)調整過程;最后,鑒于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員工進行作為社會性風險投資的助人決策過程,且激勵員工高績效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目標,本書選取激發(fā)員工內(nèi)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關鍵人力資源管理因素——工作特征和薪酬管理,通過研究三(工作特征)和研究四(薪酬管理)進一步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影響模式。
研究一基于動態(tài)心理契約和旁觀者介人決策模型探究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深度訪談52 名企業(yè)員工,從訪談文本中抽取關鍵幫助事件106 個,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分析106 個關鍵事件,發(fā)現(xiàn)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包括發(fā)現(xiàn)困境、解釋困境、確認責任、構思策略、實施助人和反思調整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分別對應著心理契約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簽約機會、分析簽約機會、確認簽約必要、構思簽約策略、實施簽約行為以及調整契約條款等階段。同時,助人決策的這六個階段正好對應著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所關注的四個階段:發(fā)現(xiàn)困境、解釋困境和確認責任對應創(chuàng)建階段,構思策略和實施助人對應保持階段,反思調整則對應心理契約的重新協(xié)商和契約修復兩個階段。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的反思調整階段是該模型區(qū)別于旁觀者介人決策模型最重要的階段,也是本模型的創(chuàng)新之處。反思調整階段很好地將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多輪次、計劃性和利益權衡體現(xiàn)出來,這是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不具備的特性,也是助人決策社會性風險投資性質的體現(xiàn)。因而,研究二將聚焦于反思調整階段,實證檢驗施助者受助者雙方幫助相關,心理契約的動態(tài)調整過程。
研究二采用經(jīng)驗取樣法對231 對在校大學生工作伙伴進行了8 次配對追蹤調查,揭示工作場所施助者受助者雙方心理契約的動態(tài)調整過程,深人探討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反思調整過程。具體來說,研究二的多水平回歸分析表明四點。一是對同伴的能力信任促進了對同伴的自主性幫助和依賴性幫助,對同伴的善意信任強化了上述正向關系。二是當對同伴的善意信任評價較高時,對同伴的能力信任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幫助給同伴,而同伴也因此認為被試是一個高善意信任的人;相反,當對同伴的善意信任評價較低時,上述間接正向關系顯著減弱。三是當對同伴的善意信任評價較高時,對同伴的能力信任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依賴性幫助給同伴,而同伴也因此認為被試是一個高善意信任和高能力信任的人;相反,當對同伴的善意信任評價較低時,上述間接正向關系顯著減弱。四是對同伴的自主性幫助與隨后同伴對被試的能力信任無顯著正向關系,因而對同伴的能力信任不能通過提升對同伴的自主性幫助而提升同伴對被試隨后的能力信任?傮w來說,信任有助于形成施助受助雙方的互助,而互助又會促進雙方的互信。
隨著工作環(huán)境的不斷復雜化,任務多樣性的設計變得越發(fā)關鍵。研究三基于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聚焦于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的起始階段一一困境發(fā)現(xiàn),探討任務多樣性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影響,并進一步揭示工作投人在任務多樣性和困境發(fā)現(xiàn)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任務重要性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蘭基于兩階段350位企業(yè)員工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任務多樣性能夠促進員工的工作投入:工作技人負向影響員工對同事的困境發(fā)現(xiàn);工作投入在任務多樣性與困境發(fā)現(xiàn)之間發(fā)揮著負向中介作用,也就是說,工作任務越多樣化,越可能激發(fā)員工更多的工作投人,進而更不容易發(fā)現(xiàn)同事處在困境中;任務重要性通過工作投人加強了任務多樣性與困境發(fā)現(xiàn)之間的負向關系。當任務重要性低時,會減弱任務多樣性對困境發(fā)現(xiàn)的間接負向影響,而當任務重要性高時,會加強任務多樣性對困境發(fā)現(xiàn)的間接負向影響?傊,研究三從困境發(fā)現(xiàn)的視角揭示了任務多樣性對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實證檢驗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過程性。進一步發(fā)現(xiàn)作為重要的工作資源——任務多樣性和任務重要性,可能由于激發(fā)員工更多的工作投入,而導致四、的困境發(fā)現(xiàn)。
研究四基于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突出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中的助人責任和反思調整兩個階段,探索團隊績效薪酬政策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的影響機制。采用2×2被試問實驗設計,通過見數(shù)平臺招募自愿參與實驗且經(jīng)歷過團隊績效薪酬的企業(yè)員工388 位開展在線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國隊績效薪酬政策能促進員工的團隊內(nèi)助人意愿,并抑制員工對競爭團隊同事的助人意愿。進一步的實驗結果揭示,團隊績效薪酬政策可能通過激發(fā)員工的團隊助人責任、個人和團隊利益導向兩條路徑,進而促進員工對團隊內(nèi)同事的助人意愿:團隊績效薪酬政策還可能通過抑制員工的組織助人責任和組織利益導向兩條路徑,進而抑制員工對競爭團隊同事的助人意愿。
通過四項研究,本書完成了“構建理論—實證檢驗理論—工作場所運用理論”的研究邏輯,驗證了書中提出的命題和假設,并取得如下理論創(chuàng)新。
彌補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的理論空白。本書整合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和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提出并驗證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該模型不僅驗證了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且聚焦于工作場所進一步發(fā)展了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指出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不僅包含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塑的五個階段,還包含反思調整階段。反思調整階段是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區(qū)別于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的最大之處,反思調整階段反映了幫助是多輪次的、會進行不斷的利益權衡和行為調整,這也反映了施助受助雙方的心理契約動態(tài)調整。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的構建,極大拓展了助人過程模型的應用范圍,并將助人領域的研究從聚焦于助人行為及其前因和后果擴展到助人的全過程,從較多地關注施助者或者受助者單方擴展到關注助人過程的雙方互動。
為幫助領域引入新的理論視角,揭示了施受雙方互助的心理契約動態(tài)變化。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在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得到了很多應用,但這是首次用于分析助人決策,因而為幫助領域引人了新的理論視角。動態(tài)心理契約視角能很好地解釋施助者和受助者的角色具有互換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只有不斷的互換,雙方的心理契約才能履行,雙方的信任才能維持,雙方的互助關系才能延續(xù)。
拓展了心理契約理論的使用場景,豐富了心理契約動態(tài)性的實證研究。一方面,以往的心理契約研究主要是指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契約關系。本書將心理契約理論運用于解釋組織中個人之間的人際幫助,拓展了心理契約理論使用的場景,從而豐富和深化了心理契約理論。另一方面,現(xiàn)有的心理契約研究主要聚焦于心理契約的形成、破裂和修復,而對心理契約動態(tài)性的實證研究不足,尤其是對契約雙方互動演化的實證研究缺乏。本書研究二以動態(tài)心理契約為理論基礎,實證檢驗了工作同伴之間“信任—幫助—信任”之間的動態(tài)迭代過程,豐富了心理契約動態(tài)性的實證研究。
將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嵌入中國人力資源管理情境。本書從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視角,探索績效薪酬和工作設計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彌補了現(xiàn)有研究主要關注中國情境下領導風格對工作場所助人行為的研究。通過將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嵌入人力資源管理情境,有助于更深人、更細致地探尋人力資源實踐對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進而能讓管理者更直觀和便捷地利用本書研究成果來促進員工的助人決策。
基于以上理論發(fā)現(xiàn),本書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第一,企業(yè)要重視助人決策過程中的馬太效應,為員工得到更多幫助提供有效策略。第二,企業(yè)要從工作場所助人過程的六個階段考慮,提升企業(yè)助人的環(huán)境和氛圍。第三,企業(yè)要制定適宜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用以提升員工助人行為。第四,重視組織認同在助人決策中的積極作用。最后,本書還提出了研究局限和未來研究展望。
 
郭曉虹,企業(yè)管理博士,江西水利電力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省級專業(yè)課題6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1項,參與省級科研課題20余項。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篇,核心期刊2篇,EI收錄4篇,獲得廳級批示和采納1篇。先后指導學生獲得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國家三等獎2項、省級一等獎1項、省級二等獎2項、省級三等獎1項,江西省案例分析大賽省級三等獎1項,指導學生完成省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1項
 
1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義  3
1.3 研究目標與研究內(nèi)容 5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圈  9
1.5 創(chuàng)新點  13
2 文獻綜述  16 
2.1 工作場所助人行為的內(nèi)涵  16
2.2 助人決策的關鍵影響因素  30
2.3 助人決策發(fā)生的作用機制  37
2.4 工作場所助人行為的后效  51
2.5 以往的研究不足及文獻評析  54
2.6 本章小結  56
3 理論基礎與概念模型  57
3.1 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  57
3.2 心理契約動態(tài)演化的四個階段  60
3.3 心理契約和助人過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63
3.4 研究框架與概念模型  65
3.5 本章小結  74
4 研究-: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掏建  75
4.1 問題提出.  75
4.2 理論基礎與命題提出  76
4.3 研究方法  81
4.4 研究結果  87
4.5 本章小結  93
5 研究二: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交亙民軍調整機制  94
5.1 問題提出  94
5.2 理論與假設 95 
5.3 研究方法  102
5.4 數(shù)據(jù)分析和結果.  106
5.5 本章小結  118
6 研究三:工作設計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的影響機制  121
6.1 問題提出  121
6.2 理論與假設   123
6.3 研究方法 126
6.4 數(shù)據(jù)分析和結果  131
6.5 本章小結  138
7 研究四:團隊績效薪酬對工作場所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  139
7.1 問題提出  139
7.2 理論與假設 140
7.3 研究方法 145
7.4 實驗結果 152
7.5 本章小結 162
8 研究結論與展望  164
8.1 研究總結及結論 164
8.2 理論貢獻  168
8.3 管理啟示 173
8.4 研究局限與展望  175
參考資料  179
附錄  201
致謝  265
 
1.1 研究背景
1.1.1 互相幫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互相幫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以來,中國人民一直注重互幫互助。《詩經(jīng)·小雅·大田》的“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描述了善良的農(nóng)民懷著悲憫的情懷,在農(nóng)忙收割時有意留下一些谷物,供孤兒寡母來撿拾。儒家典籍《禮記》記載了有關“大同”社會的理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鯨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更是對互助精神的全面描述。在先秦諸子中,除老子的“損有余而補不足”、孔子的“仁學”、茍子的“能群”、墨子的“兼愛”等思想之外,談及互助最多的,也是后人最為熟知的是孟子!睹献印る墓稀诽岢摹八泪銦o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給我們描述了在一個理想的社會里,人們相互關愛與互相幫助的和諧場景。此外,還有耳熟能詳?shù)摹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住,更是友善互助思想的有力體現(xiàn)。顯然,在孟子的思想中,一個互幫互助的社會才是最為理想和諧的社會(楊建海, 2022 )。
1.1.2 互相幫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互相幫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先秦的“出人相友,守望相助”,到當今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種精神幫助中華民族渡過無數(shù)劫難。例如, 2020 年新冠疫情突襲之初,志愿者組成的抗疫小分隊踏實工作,無私奉獻,為社區(qū)提供義務服務。互相關心、互相支持成為疫情時期最令人感動的畫面。人們通過線上線F的各種方式,共同助力醫(yī)療物資的調配、生活必需品的采購,從社區(qū)的互幫互助發(fā)展成全社會的互幫互助。2022 年重慶部分地區(qū)發(fā)生山林火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由于地勢陡峭不便通行,救援物資難以運送上山。許多年輕人騎著摩托車趕來幫忙,他們不分晝夜往返奔波,將水、食物、藥品、救援工具甚至工作人員運送到現(xiàn)場,為山火的成功撲滅立下汗馬功勞。正因為有了這種互幫互助的情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不斷增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3 員工互助是組織功能有效運行的關鍵
隨著杜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員工面對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復雜,工作任務的相互依存性也越來越高。由于個人能力、精力、時間和創(chuàng)造力等的有限性,個人單靠自己的努力已經(jīng)越來越難完成組織的任務,他們需要與同事協(xié)作和互助才能更有效地工作。學者也已經(jīng)注意到工作中協(xié)作和互助的重要性(’Thompson & Bolino, 2018 )。研究表明:一方面,幫助他人不僅能讓助人者感受到更多快樂( Dunn et al.,2008 )、價值感( Brown et al., 2008 )和幸福感( Weinstein & Ryan, 2010 ),在給同事提供工作相關幫助時鍛煉和提升自身的能力( Bolino & Grant, 2016 ),并得到受助者的尊重和信任,提升自身在組織中的地位( Ouyang et al., 2018 ),助力自身的職業(yè)成功( Bolino & Grant, 2016 );另一方面,幫助也能讓受助者心情愉快,并對施助者感恩( Human et al., 2018 ),在工作中提升工作績效( Podsakoff et al., 2014 ),表現(xiàn)出更多的幫助行為和更少的偏差行為( Zhong et al. , 2022 )。對組織來說,一個組織的互助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組織保持高生產(chǎn)率、高工作效率和高顧客滿意度,越有助于組織降低員工缺勤率和離職率,從而降低組織運營成本,提升組織整體績效( Podsakoff et al. , 2009 )。因而,組織中的互幫互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1.4 互相幫助是員工之間重要的人際交往方式
幫助行為是一種人際行為和自愿幫助他人的角色外行為。在企業(yè)組織中,員工的角色并不要求他們互相幫助( Organ, 1988 ),但工作場所中的人際互助非常普遍( Lee et al., 2019 ),員工往往通過互相幫助行為來維持和發(fā)展人際關系(張?zhí)m鴿等, 2015 )。根據(jù)社會交換理論,人們傾向于與他人建立關系,并通過交換資源、信息和幫助來維護這些關系。在工作場所,員工之間的互相幫助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交換形式。當某個員工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其他員工提供幫助,期塑在未來自己遇到困難時也能得到同樣的支持。這種交換不僅限于工作任務,還包括情感支持、信息分享和職業(yè)發(fā)展建議等方面。首先,在工作場所中,善于幫助他人的員工,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 Ouyang et al., 2018 );而且在給予同事自主性幫助后,還會增強自身作為潛在領導的追隨力( Chemyak-Hai et al., 2023 )。其次,通過互相幫助,員工之間可以建
立起深厚的信任關系( Vegt et al., 2006; Van der Vegt & Van de Vliert, 2005 )。當員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他們知道可以依靠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來獲得幫助。這種信任有助于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使成員更加愿意為國隊的成功而努力。同時,通過提供幫助,員工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從而樹立個人聲望。最后,互相幫助促進員工之間的溝通和協(xié)作。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員工需要了解對方的需求、能力和限制,這有助于員工間的更加深入的溝通和理解。同時,通過協(xié)作解決問題,員工可以學習到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靈活性。
1.2 研究意義
1. 2.1 理論意義
第一,幫助研究領域方面,構建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拓展了助人決策過程方面的研究。結合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和旁觀者介入決策模型構建了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模型。相較于旁觀者介人決策模型,該模型充分體現(xiàn)了工作場所員工之間助人決策的多輪次互動和社會性風險投資屬性,將助人領域的研究從單方面關注施助者或者受助者提升到關注施助受助雙方的持續(xù)互動研究,從關注靜態(tài)的前困和后效研究提升到動態(tài)的追蹤研究。
第二,為幫助領域引人新的理論視角,拓展和豐富了幫助領域的理論研究。本書首次將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運用于解釋組織中成員雙方互助行為過程,將工作場所員工的互助理解為員工之間簽訂、維持相互間心理契約的動態(tài)調整過程。動態(tài)心理契約理論不僅能夠很好地刻畫同事間互助的利益權衡、反思調整和互惠交換等核心過程和行動策略,將助人過程的親社會投資性和計劃性納人考慮中,而且能夠很好地從施助受助雙方互動的角度解釋從幫助發(fā)生到維持,甚至關系破裂修復等幫助黑箱的全過程,為幫助領域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第二,進一步縱深拓展心理契約理論研究,探索該理論在工作場所員工互助決策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F(xiàn)有心理契約方面的理論研究主要聚焦于心理契約的形成、破裂和違背等方面( Rousseau et al. ,2018 )。盡管研究者也承認心理契約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但目前心理契約領域的研究較少考慮時間因素,即心理契約隨時間的動態(tài)變化。本書以同事雙方心理契約動態(tài)交互調整作為研究焦點,彌補了心理契約動態(tài)方面研究的不足。另外,以往心理契約領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員工與所在組織之間的心理契約,忽視了組織中個體之間心理契約的研究,本書彌補了組織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心理契約研究的不足,從而能夠豐富和深化心理契約理論。
1.2.2 實踐意義
第一,提升組織績效,促進團隊合作。助人行為是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形式,是組織有效運作的關鍵。大量的研究證明,組織中員工的互助水平越高,越能提升組織績效。助人行為也是團隊凝聚力的體現(xiàn)。工作場所中的助人行為會增進員工之間的信任和友誼,從而加強團隊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能夠使團隊成員更加愿意為團隊的目標付出努力,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和績效。助人決策過程涉及員工之間的互助與合作。通過研究這一過程,企業(yè)可以深人了解員工在互助中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制定更有效的團隊合作策略,促進員工之間的協(xié)作與交流。
第二,從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的六個階段考慮,為員工得到更多幫助提供有效策略。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包括發(fā)現(xiàn)困境、解釋困境、確認責任、構思策略、實施助人和反思調整等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并不具有時間先后順序,而是循環(huán)往復的。任何一個階段受阻都可能導致助人行為發(fā)生率的降低,因而深入探討工作場所助人決策過程各階段的影響因素,能夠為員工得到更多幫助提供依據(jù)。例如,研究一的深度訪談發(fā)現(xiàn),工作場所中的幫助事件有些可能體現(xiàn)了上述六個過程,有些只體現(xiàn)了相關情境下的關鍵過程。幫助事件中反映了發(fā)現(xiàn)困境這個階段的比例不高,僅約18% 的幫助事件發(fā)生在發(fā)現(xiàn)困境階段。在工作場所中發(fā)現(xiàn)他人困境需要耗費注意力資源,當員工將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工作時,發(fā)現(xiàn)他人困境的能力減弱。研究蘭驗證了上述觀點。研究一和研究三的研究結果為員工獲得更多幫助提供了指導,提醒員工身處困境時要主動求助。
第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可以為組織員工的互助,構建和維持適當?shù)挠H社會投資環(huán)境,促使員工愿意、能夠并敢于持續(xù)互助。以往研究雖然關注到很多心理變量對助人決策產(chǎn)生影響,卻忽視了與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的要素會如何影響員工的助人決策。困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研究結果難落地、管理者很難直接根據(jù)研究成果來調整自己管理實踐的困境。本書在助人決策過程模型的基礎上探索工作設計和薪酬管理兩方面的相關因素對助人決策的影響機制,進而能讓管理者更直觀和便捷地利用本書研究成果來鼓勵員工的助人決策。
第四,改善工作氛圍和工作環(huán)境,促進組織文化建設。人際互助能夠營造一種積極向上、互助合作的工作氛圍,改善工作環(huán)境。當員工在工作場所中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時,他們會感到更加愉快和滿足,從而減少工作中的壓力和沖突。這種良好的工作氛圍和工作環(huán)境有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創(chuàng)造力;ハ鄮椭墙M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鼓勵和倡導助人行為,企業(yè)可以塑造一種積極向上、富有愛心的組織文化。這種文化能夠激發(fā)員工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更加愿意為組織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同時,這種文化也能夠提升組織的品牌形象和聲譽,吸引更多優(yōu)秀人才加入組織。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