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清人毛奇齡的兩種唐詩選本《唐人試帖》和《唐七律選》!短迫嗽囂匪木恚忻霞伴T人王錫和田易之注釋、題解、圈點、評說。其評說突出明辨體制,強調(diào)試律詩與其 他詩歌體裁之區(qū)別;首開以八比論詩;從審題法、句法、押韻法、調(diào)度法幾個方面提出了試帖詩創(chuàng)作方法理論。被認為是試律詩學的發(fā)軔之作,在當時為人所重,并為清代試律詩學理 論建構奠定了基礎。《唐七律選》四卷,專選唐人七律,并加以評點,注重詩法和七律在唐代的定型、發(fā)展與成熟,常以氣論詩,注重所選七律的精神品格。毛奇齡在這兩種唐詩選本 中提出的審美原則和創(chuàng)作規(guī)范,在后世理論著作中多有余緒,影響深遠。
一、 毛奇齡與《唐人試帖唐七律選》版本
毛奇齡(16231716),浙江蕭山(今屬杭州)人,字大可,又字于一,號西河,世稱西河先生,又號河右、初晴、晚晴。明末清初經(jīng)學家、文學家。順治初年曾參加抗清義軍,後變姓名逃亡十餘年?滴跏四辏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充史館修撰。康熙二十四年(1685)引疾辭官歸隱,居杭州專心著述?滴跷迨迥辏1716)病逝。
毛奇齡的人品歷來褒貶不一,由此累及對其學術、創(chuàng)作之評價毀譽參半。他雖長於經(jīng)術,傲倪當世,著述之富,甲於近代(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34頁。,當代學者蔣寅雖然認爲他的學問在清初顯得很獨特,也很難評價蔣寅《清初錢塘詩人和毛奇齡的詩學傾向》,《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實則批評他將儒學的社會意義淹沒在對經(jīng)籍的考辨中。其詩學觀點大抵尊唐抑宋,又被譏爲具有清初康熙朝鮮明的政治色彩。他不喜蘇軾,《西河詩話》中有關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評論,又被傳爲詩壇笑柄。實際上,毛奇齡的性格偏激,喜歡辯駁求勝,對不喜歡的作品,總是加以反駁,故有此言。他煞有介事地開玩笑,卻被王士禛寫進詩話,就被人當真了。
他雖作詩近萬首,但自謂酬應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臨感寄無聞焉。雖大體如此,但亦有自謙之成分。其懷古詠史之作,寄寓家國興亡之感,多有動人之處。如《贈柳生》詩云:流落人間柳敬亭,消除豪氣鬢星星。江南多少前朝事,説與人間不忍聽。沈德潛撰、賀嚴整理《沈德潛全集》第13冊,《清詩別裁集》,鳳凰出版社2021年版,第533頁。此詩藉傳奇説書藝人柳敬亭抒發(fā)自我的故國之思,含蓄深沉。錢仲聯(lián)《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評毛氏詩尚奇麗,徑路與雲(yún)間爲近,規(guī)模唐人,後又變化,由三唐而上窺齊梁。中年以前所作,豪宕哀感,多見性情。通籍後更近莊雅錢仲聯(lián)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73頁。。此持論頗爲公允。如他的詩歌《飲馬城邊曲》(其二):城邊飲馬莫辭遐,將采燕山二月花。日在陣前誰見敵,薊門關外盡風沙。與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岑參之作相類。
毛奇齡《唐人試帖》被認爲是試律詩學的初創(chuàng)之作。清初士子對試律體制甚爲陌生。朝廷有意取士,而士子缺乏指導。毛氏曾從顧茂倫家得《唐人試帖》一本,旅途之中時常仿作?滴醺剑1700),因士子獨不得於試律而下第,就聲律以相咨詢,於是出舊藏《唐人試帖》,汰去其半,略作考訂與評點,遂成是書。全書分4卷,共127題,159首。書前有毛氏自作之序。書中有毛氏及門人王錫和田易之注釋、題解、圈點、評説。毛氏與門人習作亦附於詩後以作比較。其評説突出明辨體制,強調(diào)試律詩與其他詩歌體裁之區(qū)別;重視試律詩與八比的聯(lián)繫,首開以八比論詩;從審題法、句法、押韻法、調(diào)度法幾個方面提出了試帖詩創(chuàng)作方法理論;常以氣論詩,重在提高創(chuàng)作主體的精神品格。毛氏提出的審美原則和創(chuàng)作規(guī)範在後世理論著作中多有餘緒,對後世影響深遠,爲清代試律詩學理論建構奠定了基礎。
《唐人試帖》與毛奇齡的另一部唐詩選本《唐七律選》多爲合并刊刻。經(jīng)中國國家圖書館網(wǎng)站檢索,得該書館藏資源兩種:一種著録爲清康熙間本,學正堂藏板;一種著録爲康熙四十至四十一年(17011702)刊,《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暨南大學圖書館卷》影印暨南大學藏本。後者內(nèi)封已不存,雖不見版權出處,但核對行款、字體等,應與學正堂藏板爲同一版本。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特藏館也藏有該版的完整版本。經(jīng)檢索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庫,得復旦大學藏有清康熙間蕭山毛氏刻本1函2冊,清康熙間翻蕭山毛氏刻本1函1冊;又得蘇州大學藏書帶草堂本4卷,目録前標注洞庭鄭尚忠德傳、鄭尚志德備重校,目録後標注爲康熙乙未後二十餘年重校。另據(jù)傅璇琮《中國詩學大辭典》所述,康熙乙未(1715)有縮字鎸行本,康熙乙未即康熙五十四年;二十餘年後又有鄭尚志書帶草堂藏板(有鄭序和校正)、學者堂藏板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53頁。,時間大約在乾隆初年。
本次整理采用學正堂藏板,共找到三種藏本,即上文所述中國國家圖書館本、暨南大學本及上海師範大學藏本。根據(jù)三種藏本的情況,本次整理以上師大藏本爲底本,以國圖本爲校本,並參校暨南大學藏本和蘇州大學書帶草堂本。
國圖藏毛奇齡選評《唐人試帖唐七律選》合刊本,爲清康熙間學正堂藏板。此本字跡清晰,但《唐人試帖》卷四《郎官上應列宿》一詩標題之後四頁缺失。除此之外,此本有多處明顯文字訛誤,如書末按語中破題用韓愈碑,四夫而爲百世師,四夫爲匹夫之誤;卷四《白雲(yún)起封中》田易注漢武東封泰山,泰字誤作秦字。本書有圈點,無墨筆批注評點。
《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暨南大學圖書館卷》影印暨南大學藏《唐人試帖唐七律選》,雖正文書頁齊全,但多有破損。內(nèi)封及首頁缺失,《唐人試帖》第二頁至第四頁之序言均有破損造成的文字缺失,書內(nèi)數(shù)處字跡模糊無法辨認。該書有墨筆圈點,無墨筆評點。其文字訛誤少於國圖本,但仍有個別錯誤。
上海師範大學藏清康熙間學正堂藏本,保存完好,無缺失,字跡清晰,且?guī)谉o訛誤。其中《唐人試帖》與國圖本相比有16處文字不同,與暨大本對比亦有2處不同,異文多以此本爲優(yōu),例如:國圖本卷三《謝真人仙駕過舊山》後焦郁詩作注釋中有泰語刻畫殆盡之語,上師大本作六語刻劃殆盡,顯然更符合語境。卷三《吳宮教美人戰(zhàn)》葉季良作之後附詩,上師大本作金甲擐衣紫,琱旗捲汗紅,暨大本汗字誤作汘字。
上師大本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存完整、精刊精校,更在於《唐人試帖》有朱批和墨批評點批注。如上師大本有不少墨筆改字,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例如:卷二《觀淬龍泉劍》裴夷所作歐治將成器,治字下朱筆改爲冶,歐冶之名與題下注釋同;卷三范傳正詩種松鱗未老,移石蘚仍班,班字旁朱筆改爲斑,似更爲準確。手批評點包括眉批、行批、尾批、總批等,涉及文字考訂、音義訓詁、詩歌評點,內(nèi)容十分豐富,顯示出評點者極高的樸學功底和詩學修養(yǎng)。
揚州大學書帶草堂本無手書批注,且《唐人試帖》序言前半部分和卷四最後幾頁有殘缺,但校訂了不少文字的訛誤,並彌補了學正堂藏板缺失的文字2處,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