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一個清晨,21歲的波伏瓦與24歲的薩特在盧森堡花園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辯,三個小時后,波伏瓦宣告自己在哲學上對薩特全面潰敗。這似乎折射出知識女性的共同困境當她們闖入智識領域時,該如何突破教育壁壘、文化規(guī)訓與自我質(zhì)疑的重重枷鎖?
本書以跨學科的視角切入波伏瓦的著述與個人生活,揭示出其在智識生涯與情感生活中所關注的核心命題如何在哲學殿堂確立女性的主體性?如何將知識女性的身份轉(zhuǎn)化為思想創(chuàng)造的源泉?作者指出,波伏瓦的人生歷程表明,女性憑借思想力量可重塑哲學版圖,智識獨立與情感豐盈也并非矛盾,而是可共生的生命維度,這是她作為一名知識女性留給當代的重要啟示。
		 
	
★波伏瓦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記錄首代知識女性的傳奇人生
本書以波伏瓦作為歐洲首代知識女性的身份為切入點,透過廣博開放的視角、細膩深刻的分析,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與社會環(huán)境中,重新審視這位20世紀的先鋒女性的作品、思想與尋常的生命經(jīng)驗。本書自1993年首次出版以來,已被譯為五種語言,對當代波伏瓦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思想與生活的交互解讀,多視角還原波伏瓦生命歷程
從哲學著作到書信與日記,從對法國教育機構(gòu)的調(diào)查到對波伏瓦愛情生活的還原,本書將傳統(tǒng)傳記做法與文化研究相結(jié)合,著眼于波伏瓦個人生活與思想的交織,試圖重建波伏瓦作為一個思想家的人生歷程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場域,在野心與挫敗、抗爭與焦慮的交織之間,系統(tǒng)、全面地展現(xiàn)出,在20世紀的法國,波伏瓦如何成為一個思想家,以及成為怎樣一個思想家。
★聚焦知識女性生存處境,深度探討波伏瓦的當代意義
教育歧視、性別偏見、自我證偽、年齡焦慮……在波伏瓦的智識生涯中,始終存在著一種雙重張力:她的教育背景、智識生活與情感網(wǎng)絡在造就了她顛覆性姿態(tài)的同時,又不斷將她推向被支配者的邊緣;但她用融合智識追求與生命體驗的先鋒實踐表明,智識獨立與情感豐盈亦是可共生的生命維度,這對于當代知識女性突破個人困境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西蒙娜德波伏瓦:一名知識女性的造就》講述了一個出生于1908年巴黎一個相當保守的天主教家庭的女孩,如何成為世界著名的知識分子、女性主義哲學家先驅(qū)、偉大的小說家,以及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一位回憶錄作家。我非常高興這本書要出中文版了。
*
我第一次知道西蒙娜德波伏瓦是15歲的時候,當時我還是挪威鄉(xiāng)村小鎮(zhèn)上的一名高中生。那一年,在法國出版二十多年后,《第二性》在挪威出版了(縮寫本)。當時新女性運動正如火如荼,該書及其作者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作為一個正尋求生活理念的年輕女孩,我狼吞虎咽地讀完了波伏瓦了不起的關于婦女受壓迫的論述!兜诙浴纷屛颐靼琢藶槭裁次艺J識的幾乎所有女性都是家庭主婦和母親,為什么幾乎沒有女性進入政府部門,為什么所有工作場所的領導者似乎都是男性。
我還發(fā)現(xiàn),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人得以逃脫了為女性準備的尋常命運。波伏瓦既是哲學家,又是小說家。她有一位著名的伴侶讓-保羅薩特,但他們的關系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結(jié)合。他們拒絕結(jié)婚,不愿生育子女。我想像她是一位才華橫溢、魅力萬千的法國女性,常在巴黎的咖啡館里寫作極富智性的著作。
對我來說,西蒙娜德波伏瓦這個名字不僅象征著自由,更象征著世界。在15歲閱讀《第二性》時,我強烈地、近乎炙熱地意識到,如果我想取得點什么成就,就必須采取行動:學法語,遠行挪威之外,成為知識分子,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并承接自由帶來的喜悅與重負。
早在那個時候,我就開始好奇,波伏瓦本人是如何在那一時空下做到這一切的,我想,彼時彼地相比我所處的當下更不鼓勵女性的抱負。我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覺得是時候了,自己能夠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了。這本書是我嘗試理解波伏瓦所處的環(huán)境和她的計劃的結(jié)果。
*
我在1993年寫完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一名知識女性的造就》。2008年再版時,我借機討論了波伏瓦在1993年之后發(fā)表的若干文本,尤其是她的學生日記以及寫給美國情人納爾遜阿爾格倫的書信。2020年,波伏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問世,也就是短篇小說《形影不離》(The Inseparables),它于2020年在法國第一次出版。這個講述兩個天主教女學生友誼的故事,創(chuàng)作于1954年,當時波伏瓦已完成其杰出的政治小說《名士風流》,并因此獲得龔古爾獎。
波伏瓦在她的回憶錄中提到她創(chuàng)作《形影不離》是因為她希望以文學形式呈現(xiàn)好友扎扎[真實姓名為伊麗莎白拉庫萬(Elisabeth Lacoin),在回憶錄中化名伊麗莎白馬比勒(Elisabeth Mabille)]的悲劇故事。她還告訴我們,她給薩特看《形影不離》的手稿時,他不為所動。于是她擱置了這部手稿。幾年后,她將扎扎的故事收錄于《一個規(guī)矩女孩的回憶》(1958)。這次她一定覺得找到了合適的形式,因為她生前從未出版過其原版。
扎扎死于1929年,年僅21歲。她去世時,西蒙娜正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學業(yè),遇到薩特,離開父母的家,開始了作為獨立的知識女性的新生活!兑粋規(guī)矩女孩的回憶》以波伏瓦對扎扎命運的極度憤怒與悲傷收尾:我們曾共同抗爭那等在我們前頭的令人憎惡的命運,而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覺得,她的死是我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價。
《形影不離》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巴黎天主教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一段兩個少女之間的友誼。我們今天讀這個故事,距當時已經(jīng)一百年,會斷定希爾維(以西蒙娜為原型的角色)愛上了安德蕾(以扎扎為原型的角色)。但人物自己并不知道這一點。
故事當中的安德蕾/扎扎和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遇到了一個年輕男子,墜入愛河,并想要結(jié)婚。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她的父母反對這門婚事,卻沒有告訴女兒原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扎扎的戀人是未來的哲學家莫里斯梅洛-龐蒂,即回憶錄中的讓普拉代勒。后來,有消息傳出,扎扎的父母雇了一名私家偵探,該偵探查出梅洛-龐蒂是私生子,是其母親婚外情的結(jié)果。對天主教保守派而言,這超出了他們的承受限度。他們的女兒不能嫁給一段罪惡關系的產(chǎn)物。但1929年時,扎扎和西蒙娜都不知道這些。(波伏瓦在《一個規(guī)矩女孩的回憶》出版后才得知真相。)在難以理解的不應允與沉默之中,安德蕾/扎扎絕望、生病并去世。真實的扎扎躺在病床上時,她不住呼喚著莫里斯、西蒙娜、我的小提琴和香檳!
《形影不離》突出了兩個女性之間的友誼。就像《一個規(guī)矩女孩的回憶》中年幼的西蒙娜一樣,希爾維覺得自己被父母,尤其是被母親誤解。她認為,她的朋友是唯一真正理解她的人,看得到她真實的樣子。對于安德蕾來說,希爾維是唯一一個支持她的個人計劃的人,希爾維理解追求智識和藝術(shù)生活意味著什么。
然而,與此同時,波伏瓦的存在主義觀念也顯而易見。即使是最深厚的友誼也無法克服我們內(nèi)在的孤獨,我們?nèi)詴l(fā)現(xiàn),每個人都必須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義!缎斡安浑x》中有一個重要的場景表明,雖然這兩個女孩關系密切,人人都說她們形影不離,但在自己的重要經(jīng)歷和情感上,她們卻對彼此保密。
16世紀的作家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在談論友誼時曾感到疑惑,為何他和艾蒂安德拉博埃西(Etienne de la Boétie)(同樣地英年早逝)能有幸成為這樣好的朋友。他的簡單回答在波伏瓦關于扎扎的短篇小說中可找到回響:因為是他,因為是我。一段美好的友誼,可能與一段美好的愛情同樣神奇,同樣珍貴。
*
要理解波伏瓦本人走向自由的道路,我們需要回到《第二性》(1949),波伏瓦在書中指出,在父權(quán)制下,女性是他者。由于女性所成長的社會試圖將她們塑造成父權(quán)制意識形態(tài)的順從工具,她們在走向自由的道路上面臨著比男性更大的障礙。波伏瓦著名的論斷一個人并非生來就是女人,而是成為女人意味著世界不斷引著我們接受自己是男性這個一(One)的他者(Other),我們是在這樣的世界中成為女性的。
但波伏瓦并不認為女性只是父權(quán)制的受害者。她認為,所有人類,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是自由的主體。為了過上本真的生活,即使社會阻擋我們,我們也需要努力重新獲得自由。《第二性》第二卷的題詞是: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謀,和所有人一樣。
波伏瓦絕不認為所有女性都是天生的女性主義者。相反,她指出,其他女性,尤其是年輕女孩的母親,常常成為對女兒實施性別主義限制的主要執(zhí)行者。例如,在《形影不離》中,扎扎的母親竭盡所能地阻止扎扎過上她向往的智識和藝術(shù)生活。在《一個規(guī)矩女孩的回憶》中,我們看到西蒙娜的母親控制著女兒的每一個瑣碎行動,例如在將信件交給她之前先打開并閱讀或者干脆不交給她。隱私即弗吉尼亞伍爾夫所說的屬于自己的房間這樣的奢侈是處在西蒙娜和扎扎這樣的環(huán)境中的女孩得不到的。
盡管《第二性》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充滿了波伏瓦對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遭受壓迫的分析,但這并非一部沮喪壓抑的著作。因為波伏瓦有明確的目標:創(chuàng)造一個女性不再被視為他者的社會,一個男女都能相互承認彼此為自由主體的社會。在這樣的世界里,男女將能夠以真正的相互性(reciprocity)彼此協(xié)作。
《第二性》之所以至今仍是一部強有力的女性主義文本,正是因為波伏瓦對自由與相互性的堅定決心,以及她對我們能夠構(gòu)建一個女性不再被視為他者的世界充滿信心。在這樣的世界里,男女之間不再被敵意、對立和壓迫的繩索所束縛,而是被團結(jié)的紐帶所聯(lián)結(jié)。這就是為什么我15歲時愛上了《第二性》,也是我至今仍愛著西蒙娜德波伏瓦的這部杰作的原因。
托里爾莫伊
2025.6
 
作者簡介:
托里爾莫伊(Toril Moi)
杜克大學教授,知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家。主要著作有《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性,性別與身體》《何為女性?》《克里斯蒂娃讀本》等。
譯者簡介:
楊曉瓊
自由譯者,另譯有《想象共和國》《扳手》《中亞行紀》《維塔》《性權(quán)利》《性別打結(jié)》。
 
中文版序言001
致謝001
略語表001
今日的西蒙娜德波伏瓦:2008年版導言001
導言031
第一部分
第一章僅次于薩特049
第二章一名知識女性的造就078
第三章政治與知識女性:對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評價中的陳詞濫調(diào)與尋常說法127
第二部分
第四章《女賓》:一場存在主義情節(jié)劇157
第五章自由與調(diào)情:薩特與波伏瓦之間的個人生活與哲學200
第六章曖昧的女人:《第二性》中的異化和身體233
第七章波伏瓦的烏托邦:《第二性》的政治277
第三部分
第八章孤獨與分離的丑聞:對抑郁的書寫331
后記383
參考文獻388
索引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