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介紹了海洋底棲甲藻并揭示了這一類群所展示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全書共7章,主要內容包括底棲甲藻研究概況、材料與方法、分類學、系統(tǒng)發(fā)育學及系統(tǒng)分類學、生物地理學、生態(tài)學、底棲甲藻毒素與底棲有害水華等,詳細記錄了全球范圍內的底棲甲藻45屬189種,并配有多幅微觀圖片和繪圖,以方便讀者鑒定時參考。本書還編制了索引,以方便讀者查找底棲甲藻屬、種的鑒定特征,并查看相關圖版。本書可供植物學、藻類學、生態(tài)學等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高等學校生物、水產(chǎn)、環(huán)境、生態(tài)等專業(yè)師生參考。
本書是莫娜?霍彭拉思(Mona Hoppenrath)、肖納?默里(Shauna A. Murray)、尼古拉斯?喬米拉特(Nicolas Chomérat)和口武夫(Takeo Horiguchi)合著的Marine benthic dinoflagellatesunveiling their worldwide biodiversity一書的中譯本。全書共分7章,內容涉及概況、材料與方法、分類學、系統(tǒng)發(fā)育學及系統(tǒng)分類學、生物地理學、生態(tài)學、底棲甲藻毒素與底棲有害水華等,詳細記錄世界底棲甲藻45屬190種,并配有多幅微觀圖片和繪圖,方便讀者鑒定參考;本書還編制了索引,方便讀者查找底棲甲藻屬、種的鑒定特征,并查看相關圖版。全書本書可為供植物學、藻類學、生態(tài)學等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大專院高等學校生物、水產(chǎn)、環(huán)境、生態(tài)等專業(yè)的師生提供學習參考。本書原著是國外第一本全面描述底棲甲藻分類的書籍。底棲甲藻的物種組成與浮游甲藻物種組成完全不同。在大約2000種現(xiàn)存甲藻物種中,不到10%是底棲種類。它們生活在不同類型的棲息生境中,它們的形態(tài),行為以及它們的一些生命周期,似乎都很好地適應了底棲生活方式。關于其地理分布的信息仍然非常有限,并在此匯編。
對有害底棲甲藻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是導致魚類中毒的原因,這是一種與某些熱帶珊瑚礁魚類消費有關的人體中毒。隨著魚類中毒事件的數(shù)量增加,產(chǎn)生底棲類群的毒素的分布似乎正在擴大,對物種多樣性的詳細了解和準確識別它們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甲藻分類目前正在發(fā)生變化,遠未得到解決,因為新的物種和屬被發(fā)現(xiàn)并且系統(tǒng)實體被重新排列。許多底棲甲藻具有不尋常的形態(tài),并且似乎與已知的浮游類群非常相關,因此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經(jīng)常顯示對任何關系的統(tǒng)計支持很少。
很高興向大家推薦《海洋底棲甲藻揭示其全球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這本書。本書根據(jù)最新資料,結合具體的顯微鏡觀察結果和遺傳學方法,通過耐心仔細的野外研究,總結了底棲甲藻的復雜分類,為該類群的生物地理學、分類學和生態(tài)學提供了有用的新線索,例如哪些底棲甲藻生物會引起疾病,同時也指出了底棲甲藻領域尚未解決的困難和面臨的挑戰(zhàn)。本書的成功不僅得益于技術的發(fā)展,更得益于來自不同國家的4位相互合作的年輕作者(分別來自德國、澳大利亞、法國和日本)。這些年輕的研究人員干勁十足,用他們的專業(yè)知識給甲藻分類學的未來帶來了希望。21世紀初,分類學對建立底棲甲藻的生物多樣性和識別特定的有害種類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進監(jiān)測程序以防止和減輕有害事件的危害,避免其影響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最后,本書對底棲甲藻的全面總結為未來底棲甲藻群落結構和動態(tài)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書出版于2014年春天,恰逢其時,正值拉蒙·馬蓋爾(Ramon Margalef)教授去世10周年之際。馬蓋爾教授若能讀到本書肯定特別高興,因為他對甲藻十分癡迷。1997年,他曾在比戈舉辦的第8屆有害藻類會議(the 8th Conference on Harmful Algae)上明確表示: 甲藻在其組織和行為方面令人欽佩(Margalef,1997)。本書提供了這一自然奇觀的精彩圖片,這些高質量、高分辨率的顯微圖像成為馬蓋爾教授所說的底棲甲藻的綜合詞典,或者用作者的話說,這一類群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被揭示出來。相信作者們已經(jīng)和馬蓋爾教授一樣體驗到了觀察自然的樂趣,在長時間一絲不茍、富有靈感的工作后,最大的滿足是以這些成果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向新一代科學家介紹甲藻的美麗、復雜和重要性。
祝賀莫娜·霍彭拉思、肖納·默里、尼古拉斯·喬米拉特與和口武夫共同完成了這部著作。本書肯定會大獲成功,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做出貢獻,讓大家關注迄今仍被忽視的底棲甲藻。
伊莉莎·伯達萊(Elisa Berdalet)
拉斐爾·庫德拉(Raphael Kudela)
帕特里夏· 特斯特(Patricia A. Tester)2014年2月
第1章概況1第2章材料與方法5
2.1生境5
2.2采樣6
2.3分離提取=與基底分離7
2.4固定與電子顯微鏡法 7
2.5培養(yǎng)8
2.6定量9第3章分類學10
Adenoides10
Alexandrium12
Amphidiniella13
Amphidiniopsis15
Amphidinium28
Ankistrodinium42
Apicoporus44
Biecheleria46
Bispinodinium48
Bysmatrum49
Cabra53
Coolia58
Dinothrix63
Durinskia64
Galeidinium66
Gambierdiscus68
Glenodinium76
Gymnodinium77
Gyrodinium84
Halostylodinium88
Herdmania90
Heterocapsa91
Katodinium93
Moestrupia96
Ostreopsis97
Peridinium partim(新屬)106
Pileidinium107
Plagiodinium108
Planodinium109
Polykrikos111
Prorocentrum113
Pseudothecadinium131
Pyramidodinium132
Rhinodinium134
Roscoffia135
Sabulodinium138
Scrippsiella140
Sinophysis142
Spiniferodinium149
Stylodinium151
Symbiodinium153
Testudodinium153
Thecadinium156
Togula163
Vulcanodinium166第4章系統(tǒng)發(fā)育學及系統(tǒng)分類學168
4.1形態(tài)適應的系統(tǒng)發(fā)育學168
4.2Amphidinium169
4.3Amphidiniopsis,Archaeperidinium,HerdmaniaPeridiniales170
4.4Cabra,Rhinodinium,RoscoffiaPodolampadaceae171
4.5Coolia,Gambierdiscus,OstreopsisGonyaulacales171
4.6Prorocentrum,Adenoides172
4.7Sinophysis,Sabulodinium172
4.8DinotomsDinothrix,Durinskia,Galeidinium,Gymnodinium
quadrilobatum,Peridinium quinquecorne173
4.9有臨時隱藻葉綠體的甲藻分類群173
4.10phytodinialean類甲藻173
4.10.1概況173
4.10.2不動甲藻多樣性174
4.10.3phytodinialean類群的多樣性175
4.10.4生活史和個體發(fā)育179
4.10.5親緣關系180
4.10.6總結181第5章生物地理學182第6章生態(tài)學185
6.1附著186
6.2生活史186
6.3潮池187
6.4垂直遷移187
6.5水華187
6.6空間分布189
6.7時間分布189
6.8定量數(shù)據(jù)190第7章底棲甲藻毒素與底棲有害水華191
7.1簡介191
7.2岡比亞藻屬192
7.3蠣甲藻屬195
7.4庫里亞藻屬197
7.5原甲藻屬197
7.6前溝藻屬200
7.7亞歷山大藻屬201
7.8伏爾甘藻屬201參考文獻203學名索引237相關網(wǎng)頁248圖片來源250作者信息251致謝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