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在熊天信、蔣德瓊等編著的《大學物理》(第2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分上、下兩冊。上冊內容包括經(jīng)典力學、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相對論和熱學4篇,下冊內容包括電磁學、波動光學、量子物理基礎及物理學進展與應用3篇。 本教材可作為各類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學專業(yè)大學物理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其中的習題與思考題解答將另冊出版。"
		
	
熊天信,教授,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天線理論與設計、介質波導、復雜介質的電磁特性以及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等方面的研究,曾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10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發(fā)表論文40余篇,主編教材7部,參編一部,四川省級精品課程《中學物理課件設計與制作》課程主持人,曾獲四川師范大學優(yōu)秀課堂教學獎和現(xiàn)化園丁獎。四川師范大學第三屆教學名師。
	目錄
	
	第5篇電磁學
	
	第10章真空中的靜電場
	
	10.1電荷庫侖定律
	10.1.1電荷
	
	10.1.2庫侖定律
	10.2電場電場強度
	
	10.2.1電場
	10.2.2電場強度
	
	10.2.3電場強度疊加原理
	10.2.4場強的計算
	
	10.3高斯定理及其應用
	10.3.1電場線
	
	10.3.2電場強度通量
	10.3.3高斯定理
	
	10.3.4高斯定理的應用
	10.4靜電場的環(huán)路定理電勢
	
	10.4.1靜電場力做功的特點
	10.4.2靜電場的環(huán)路定理
	
	10.4.3電勢和電勢差
	10.4.4電勢的計算
	
	10.5電場強度與電勢微分的關系
	10.5.1等勢面
	
	10.5.2電場強度與電勢微分關系的推導
	習題
	
	第11章靜電場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1.1靜電場中的導體
	
	11.1.1導體的靜電平衡
	11.1.2孤立導體形狀對電荷分布的影響
	
	11.1.3封閉金屬腔內外的靜電場
	11.2電容器及其電容
	
	11.2.1孤立導體的電容
	11.2.2電容器的電容
	
	11.2.3電容器的連接
	11.3電介質及其極化
	
	11.3.1電介質的特點
	11.3.2電介質的極化
	
	11.3.3電極化強度
	11.3.4電極化強度與場強的關系
	
	11.3.5極化電荷與電極化強度的關系
	11.4電介質中靜電場的高斯定理及應用
	
	11.4.1電介質中的場強
	11.4.2電介質中靜電場的高斯定理的推導
	
	11.4.3電介質中靜電場的高斯定理的應用
	11.5電場的能量
	
	11.5.1電容器儲存的靜電能
	11.5.2電場能量的計算
	
	習題
	第12章恒定電流的磁場
	
	12.1恒定電流
	12.1.1電流電流密度
	
	12.1.2電流的連續(xù)性方程
	12.2電源電動勢
	
	12.2.1非靜電力
	12.2.2電源的概念及電動勢大小的定義
	
	12.3磁場磁感應強度
	12.3.1奧斯特實驗
	
	12.3.2磁現(xiàn)象的本質
	12.3.3磁感應強度的定義
	
	12.4畢奧薩伐爾定律及應用
	12.4.1畢奧薩伐爾定律
	
	12.4.2運動電荷的磁場
	12.4.3畢奧薩伐爾定律的應用
	
	12.5磁通量磁場的高斯定理
	12.5.1磁感應線的特點
	
	12.5.2磁場的高斯定理
	12.6安培環(huán)路定理及應用
	
	12.6.1安培環(huán)路定理
	12.6.2安培環(huán)路定理的應用
	
	12.7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
	12.7.1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所受的力
	
	12.7.2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12.7.3磁聚焦
	
	12.7.4霍耳效應
	12.8磁場對載流導線的作用
	
	12.8.1安培力
	12.8.2磁場對載流線圈的作用
	
	12.9磁介質的磁化
	12.9.1磁介質的分類
	
	12.9.2順磁質和抗磁質的磁化
	12.9.3磁化強度
	
	12.9.4磁化電流
	12.9.5磁介質中的安培環(huán)路定理磁場強度
	
	12.9.6鐵磁質
	習題
	
	第13章電磁感應及電磁場基本方程
	13.1電磁感應的基本定律
	
	13.1.1電磁感應現(xiàn)象
	13.1.2楞次定律
	
	13.1.3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13.2動生電動勢
	
	13.2.1動生電動勢的形成
	13.2.2動生電動勢的計算
	
	13.2.3交流發(fā)電機
	13.3感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場
	
	13.3.1感生電場的概念與感生電動勢的計算
	13.3.2電子感應加速器的基本原理
	
	13.3.3渦電流
	13.4自感和互感
	
	13.4.1自感電動勢自感
	13.4.2互感電動勢互感
	
	13.5磁場的能量
	13.5.1通電電感器的磁能
	
	13.5.2磁場能量的計算
	13.6位移電流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積分形式
	
	13.6.1位移電流
	13.6.2電磁場的物質性
	
	13.6.3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積分形式
	13.7電磁波
	
	13.7.1LC電路的電磁振蕩
	13.7.2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
	
	13.7.3電磁波的性質
	習題
	
	第6篇波 動 光 學
	
	第14章光的干涉
	
	14.1光波單色光的相干性
	
	14.1.1原子的發(fā)光原理
	14.1.2光波
	
	14.1.3單色光與復色光
	14.1.4光的疊加與光的干涉
	
	14.1.5光程與光程差
	14.2分波面干涉
	
	14.2.1獲取相干光的條件和方法
	14.2.2楊氏雙縫干涉
	
	14.2.3其他分波面干涉裝置
	14.3分振幅干涉
	
	14.3.1等傾干涉
	14.3.2增透膜和增反膜
	
	14.3.3等厚干涉
	14.4邁克耳孫干涉儀
	
	習題
	第15章光的衍射
	
	15.1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5.1.1光的衍射現(xiàn)象
	
	15.1.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內容
	15.2夫瑯禾費單縫衍射
	
	15.2.1實驗裝置和現(xiàn)象
	15.2.2夫瑯禾費單縫衍射的光強
	
	15.2.3衍射圖樣的特點分析
	15.3夫瑯禾費圓孔衍射光學儀器的分辨本領
	
	15.3.1夫瑯禾費圓孔衍射
	15.3.2光學儀器的分辨本領
	
	15.4光柵衍射及光柵光譜
	15.4.1光柵衍射現(xiàn)象
	
	15.4.2光柵的衍射規(guī)律
	15.4.3光柵光譜
	
	15.5X射線衍射
	15.5.1X射線
	
	15.5.2X射線衍射規(guī)律
	習題
	
	第16章光的偏振
	16.1光的偏振性馬呂斯定律
	
	16.1.1自然光
	16.1.2偏振光
	
	16.1.3馬呂斯定律
	16.1.4偏振的應用
	
	16.2布儒斯特定律
	16.2.1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
	
	16.2.2布儒斯特定律的內容
	16.3光的雙折射現(xiàn)象
	
	16.3.1晶體的雙折射
	16.3.2晶體的主折射率正晶體和負晶體
	
	16.3.3晶體偏振器件
	16.4旋光現(xiàn)象
	
	習題
	
	第7篇量子物理基礎及物理學進展與應用
	
	第17章量子物理基礎
	17.1黑體輻射普朗克能量子假說
	
	17.1.1黑體輻射
	17.1.2普朗克能量子假說
	
	17.2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光子理論
	17.2.1光電效應及其實驗規(guī)律
	
	17.2.2光電效應與經(jīng)典波動理論的矛盾
	17.2.3愛因斯坦光子理論
	
	17.2.4光的波粒二象性
	17.3氫原子光譜玻爾的氫原子理論
	
	17.3.1氫原子光譜的實驗規(guī)律
	17.3.2里茲并合原則
	
	17.3.3原子核式結構及困難
	17.3.4玻爾理論的基本假設
	
	17.3.5氫及類氫離子的玻爾理論
	17.3.6玻爾理論的局限性
	
	17.4實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確定關系
	17.4.1實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7.4.2不確定關系
	17.5波函數(shù)薛定諤方程
	
	17.5.1波函數(shù)及其物理意義
	17.5.2薛定諤方程
	
	17.6一維無限深勢阱
	17.6.1一維無限深勢阱模型
	
	17.6.2一維無限深勢阱的定態(tài)薛定諤方程及精確解
	17.7氫原子的量子力學描述
	
	17.7.1氫原子的定態(tài)薛定諤方程
	17.7.2氫原子的量子力學處理結果
	
	17.8量子力學的哲學意義
	習題
	
	第18章物理學進展與應用
	18.1耗散結構
	
	18.1.1宇宙正在走向死亡嗎?
	18.1.2生命過程的自組織現(xiàn)象
	
	18.1.3無生命世界的自組織現(xiàn)象
	18.1.4開放系統(tǒng)的熵變
	
	18.1.5偏離平衡的系統(tǒng)
	18.1.6遠離平衡的系統(tǒng)
	
	18.1.7從漲落到有序
	18.2左手介質
	
	18.2.1左手介質的理論基礎
	18.2.2左手介質的人工實現(xiàn)和實驗驗證
	
	18.2.3左手介質的奇異特性
	18.2.4左手介質的應用前景
	
	18.3掃描隧道顯微鏡與量子圍欄
	18.3.1掃描隧道顯微鏡
	
	18.3.2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工作原理
	18.3.3量子圍欄
	
	18.4激光冷卻與捕陷原子
	18.5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18.5.1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由來
	18.5.2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形成條件
	
	18.5.3實現(xiàn)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探索
	18.5.4前景展望
	
	18.6原子核裂變與聚變
	18.6.1原子核的結合能
	
	18.6.2核裂變
	18.6.3核聚變
	
	18.6.4原子彈與氫彈
	18.6.5核能的和平利用
	
	18.7物質構成之謎——基本粒子的新發(fā)現(xiàn)
	18.7.1介子與核力
	
	18.7.2反粒子的發(fā)現(xiàn)
	18.7.3強子分類的“八重法”
	
	18.7.4新穎的夸克模型
	18.7.5頂夸克的發(fā)現(xiàn)
	
	18.7.6夸克的味和色
	習題答案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