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充分借鑒了機器人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成果,并將其融入人智交互研究領域,是一部獨具創(chuàng)見的學術著作。作者首次提出了人智協同的概念用以探究人與智能體的合作模式,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豐富的實證案例解釋和拓展了傳統人智交互的理論體系,旨在從全新視角揭示人智交互的本質特征。
這是一本突破傳統人智交互研究局限的書。作者將心理學領域的前沿理論與豐富多樣的實證研究相結合,同時融入跨學科的視角,打破了以往僅從技術角度研究人智交互的模式。
這是一本深度剖析人智交互心理奧秘的書。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梳理出以人為導向的研究框架,融合了多學科對于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研究成果,如社會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全面展現人對智能體的感知、態(tài)度、認知以及智能體對人的社會影響和二者的社會交互。
這是一本為智能體研發(fā)提供全新思路的書。作者借助大量的實證研究,深入解讀人智交互過程中的心理機制,為智能體的設計、優(yōu)化以及應用提供了基于用戶視角的關鍵信息,填補了以往技術研發(fā)中對用戶心理關注的不足。
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價值兼具的書,從心理學的獨特視角探究人智交互的現狀與未來。它不僅有助于讀者深刻理解人智交互的復雜性,還為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開展跨學科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推動人智交互研究不斷邁向新高度。
吳燕,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培育實驗室杭州師范大學嬰幼兒發(fā)展與托育實驗室成員,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入選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養(yǎng)計劃第三層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及自然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等。
周曉林,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
第1章 人智交互導論 _ 001
1.1 人智交互的定義 _ 005
1.2 人智交互的研究概述 _ 011
1.3 以人為導向的人智交互研究 _ 022
第2章 人智交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_ 025
2.1 交互對象 _ 025
2.2 交互場景 _ 027
2.3 量化方式 _ 031
第3章 人對智能體的社會知覺 _ 037
3.1 面孔感知 _ 037
3.2 言語感知 _ 044
3.3 觸覺感知 _ 049
3.4 社會性接觸 _ 050
3.5 動作感知 _ 057
3.6 體型感知 _ 057
3.7 社會判斷 _ 059
3.8 社會知覺小結 _ 070
第4章 人對智能體的態(tài)度 _ 072
4.1 理論模型 :恐怖谷假設 _ 072
4.2 人對機器人的主觀態(tài)度 _ 074
4.3 態(tài)度小結 _ 082
第5章 人對智能體的社會認知 _ 083
5.1 心理理論 _ 083
5.2 共 情 _ 086
5.3 歸 因 _ 094
5.4 社會分類 _ 102
5.5 情緒加工 _ 104
5.6 社會認知小結 _ 116
第6章 智能體對人的社會影響 _ 117
6.1 理論假設 _ 117
6.2 社會從眾 _ 121
6.3 說 服 _ 125
6.4 社會在場 _ 132
6.5 服 從 _ 137
6.6 表 揚 _ 140
6.7 社會影響小結 _ 142
第7章 人與智能體的社會交互 _ 143
7.1 道德判斷 _ 144
7.2 偏見與歧視 _ 147
7.3 吸 引 _ 154
7.4 依 戀 _ 164
7.5 社會拒絕 _ 169
7.6 群際關系 _ 171
7.7 攻 擊 _ 174
7.8 親社會行為 _ 177
7.9 社會性決策 _ 183
7.10 文化差異 _ 202
7.11 個體差異 _ 207
7.12 社會交互小結 _ 211
第8章 人智交互心理學研究展望 _ 212
8.1 挑 戰(zhàn) _ 212
8.2 研究展望 _ 222
8.3 結 語 _ 228
參考文獻 _ 229
后 記 _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