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匯提升與土壤污染控制已成為“減污降碳協(xié)同增效”的國家重大需求。本書主要針對土壤有機質的來源、穩(wěn)定機制及云南高原地區(qū)典型人為活動干擾下土壤有機質的周轉及其與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進行論述。全書共分 12 章,分別為土壤有機質的概述、土壤有機質穩(wěn)定性研究、土壤有機質周轉研究方法、土壤有機質周轉的研究進展、氫氟酸對發(fā)酵前后玉米秸稈有機質結構的影響、活性礦物阻礙脂類生物標志物的萃取、苯多羧酸標志物描述生物炭與土壤礦物顆粒的相互作用、經(jīng)濟橡膠林置換熱帶雨林植被下土壤有機質周轉、不同耕作模式下元陽梯田土壤有機質周轉、分子生物標志物揭示有機無機復合體對土壤有機碳的保護、分子生物標志物描述礦物溶解下土壤有機質組分變化及其吸附特征、分子生物標志物對稠環(huán)有機質的老化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1995.09-1999.07,昆明理工大學,本科;
1999.09-2006.01,北京大學城市環(huán)境學院,獲碩士學位、博士學位。2018-現(xiàn)在 云南省土壤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安全省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
2018-現(xiàn)在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huán)境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2017.8-現(xiàn)在 云南省土壤固碳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建設)主任;
2015-現(xiàn)在 中國地理學會環(huán)境地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2011-現(xiàn)在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副主編;
2012.8-現(xiàn)在 昆明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11.12-現(xiàn)在 云南省高校環(huán)境土壤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9.7-現(xiàn)在 昆明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8.12-現(xiàn)在 昆明理工大學環(huán)境土壤科學實驗室主任;污染物環(huán)境行為和效應以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發(fā)表SCI論文200余篇。民盟云南省委副主委、上海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副局長
目 錄
第1章 土壤有機質的概述 1
1.1 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分布與組成 1
1.1.1 土壤有機質的來源與組成 1
1.1.2 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與空間分布 5
1.2 土壤有機質的環(huán)境意義 7
1.2.1 土壤有機質與碳循環(huán) 7
1.2.2 土壤有機質與有機污染控制 8
1.3 本章小結 10
參考文獻 10
第2章 土壤有機質穩(wěn)定性研究 16
2.1 土壤穩(wěn)態(tài)碳的概念 16
2.2 分子抗性 16
2.3 礦物對有機質的保護 17
2.3.1 土壤礦物對有機質的吸附機理 17
2.3.2 礦物結合態(tài)有機質 19
2.4 土壤團聚體對有機質的保護 20
2.4.1 土壤團聚體的形成 20
2.4.2 土壤團聚體的物理保護 21
2.5 本章小結 23
參考文獻 24
第3章 土壤有機質周轉研究方法 27
3.1 分子生物標志物 27
3.1.1 分子生物標志物概述 27
3.1.2 分子生物標志物類型及特點 27
3.2 穩(wěn)定碳同位素示蹤技術 31
3.2.1 同位素基本概念和特征 31
3.2.2 穩(wěn)定同位素規(guī)范術語 32
3.2.3 計算方法 34
3.2.4 穩(wěn)定碳同位素的自然標記和人工標記技術 36
3.3 主要分子生物標志物單體同位素示蹤技術應用 37
3.3.1 脂類單體碳同位素技術應用 37
3.3.2 木質素單體碳穩(wěn)定同位素技術應用 38
3.3.3 BPCAs單體碳同位素分析技術應用 39
3.4 本章小結 40
參考文獻 40
第4章 土壤有機質周轉的研究進展 43
4.1 土壤有機質周轉的研究現(xiàn)狀 43
4.2 土壤有機質周轉的主要影響因素 46
4.2.1 氣候因子對SOM周轉的影響 46
4.2.2 土壤理化性質對SOM周轉的影響 49
4.2.3 土壤生物對SOM周轉的影響 51
4.2.4 人為活動對SOM周轉的影響 52
4.3 本章小結 53
參考文獻 53
第5章 氫氟酸對發(fā)酵前后玉米秸稈有機質結構的影響 59
5.1 引言 59
5.2 研究方法 60
5.2.1 樣品處理 60
5.2.2 樣品測定及其表征 60
5.2.3 數(shù)據(jù)處理 61
5.3 酸處理下發(fā)酵前后玉米秸稈的樣品表征 61
5.4 酸處理下發(fā)酵前后玉米秸稈有機質中木質素含量和參數(shù)變化 63
5.5 酸處理下發(fā)酵前后玉米秸稈有機質同位素變化 64
5.6 本章小結 65
參考文獻 66
第6章 活性礦物阻礙脂類生物標志物的萃取 67
6.1 活性礦物的去除提高游離態(tài)脂的萃取率 67
6.2 活性礦物的去除提高結合態(tài)脂的萃取率 68
6.3 活性礦物的去除修正生物標志物信息 70
6.4 本章小結 72
參考文獻 72
第7章 苯多羧酸標志物描述生物炭與土壤礦物顆粒的相互作用 74
7.1 引言 74
7.2 材料與方法 74
7.2.1 土壤和生物炭的準備 74
7.2.2 土壤/生物炭混合培養(yǎng)實驗 75
7.2.3 土壤密度組分分級 75
7.2.4 BPCAs分子標志物的分析測定 76
7.2.5 土壤和生物炭的性質分析 77
7.3 土壤不同密度組分的基本性質 77
7.4 生物炭與土壤礦物顆粒的相互作用 79
7.5 BPCAs方法量化不同來源碳對土壤碳的貢獻 82
7.6 本章小結 83
參考文獻 84
第8章 經(jīng)濟橡膠林置換熱帶雨林植被下土壤有機質周轉 86
8.1 引言 86
8.2 研究方法及實驗方案 87
8.2.1 實驗收集和準備 87
8.2.2 分子生物標志物分析 87
8.2.3 數(shù)據(jù)分析 88
8.3 酸處理前后土壤性質表征分析 88
8.4 游離態(tài)脂分子生物標志物示蹤土壤有機質的更替 90
8.5 木質素分子生物標志物示蹤土壤有機質的更替 92
8.6 本章小結 95
參考文獻 96
第9章 不同耕作模式下元陽梯田土壤有機質周轉 97
9.1 引言 97
9.2 研究方法 97
9.2.1 實驗收集和準備 97
9.2.2 分子生物標志物分析 97
9.2.3 無定形鐵(Feo)和游離態(tài)鐵(Fed)含量測定 97
9.2.4 土壤樣品的元素分析和礦物組分表征 98
9.3 耕作前后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 98
9.4 游離態(tài)脂生物標志物識別耕作前后SOM周轉 99
9.5 木質素生物標志物識別耕作前后SOM周轉 102
9.6 本章小結 103
參考文獻 103
第10章 分子生物標志物揭示有機無機復合體對土壤有機碳的保護 104
10.1 引言 104
10.2 研究方法 105
10.2.1 樣品收集和準備 105
10.2.2 植物凋落物的微生物降解實驗 105
10.2.3 粒徑分級 106
10.2.4 BPCA分子生物標志物和化學熱氧化法測定COM含量 106
10.2.5 統(tǒng)計分析 106
10.3 非稠環(huán)芳香有機質 107
10.3.1 高嶺石對不同植物組織OM降解前后的元素分析 107
10.3.2 高嶺石對不同植物組織木質素酚的保護作用 108
10.3.3 高嶺石對不同植物組織游離態(tài)脂的保護作用 109
10.3.4 高嶺石對不同植物組織易降解糖類的保護作用 111
10.3.5 高嶺石對持久性自由基的影響 111
10.3.6 土壤礦物對木質素與游離態(tài)脂的保護機制不同 112
10.4 稠環(huán)芳香有機質 114
10.4.1 BPCAs方法和熱氧化法(CTO-375℃)對COM測定結果的比較 114
10.4.2 COM在不同土壤粒徑組分中的分布特征 115
10.4.3 土壤礦物相對COM-礦物復合體形成的影響 117
10.4.4 活性鐵、鋁與COM-無機礦物復合體之間的關系 118
10.5 本章小結 119
參考文獻 120
第11章 分子生物標志物描述礦物溶解下土壤有機質組分變化及其吸附特征 123
11.1 引言 123
11.2 研究方法 124
11.2.1 樣品收集和準備 124
11.2.2 生物標志物分析 124
11.2.3 土壤樣品的表征分析 125
11.2.4 批量吸附實驗 125
11.2.5 數(shù)據(jù)分析 125
11.3 活性礦物去除后土壤性質變化 125
11.4 酸處理后土壤中特定生物標志物變化 127
11.4.1 有機溶劑萃取產(chǎn)物 127
11.4.2 木質素酚產(chǎn)物 128
11.4.3 炭黑含量 129
11.5 吸附等溫線及吸附機理 129
11.5.1 活性礦物去除后對PHE和OFL的表觀吸附特征分析 129
11.5.2 土壤組分對PHE和OFL的吸附影響 131
11.6 本章小結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12章 分子生物標志物對稠環(huán)有機質的老化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137
12.1 引言 137
12.2 研究方法及實驗方案 138
12.2.1 實驗材料 138
12.2.2 制備火成源稠環(huán)有機質 138
12.2.3 制備老化火成源稠環(huán)有機質 138
12.2.4 分離非火成源稠環(huán)有機質 139
12.2.5 稠環(huán)有機質中BPCAs的測定方法 140
12.2.6 吸附實驗 140
12.2.7 數(shù)據(jù)分析 140
12.3 分子生物標志物對稠環(huán)有機質性質的描述 141
12.3.1 分子生物標志物對火成源稠環(huán)有機質的定性定量分析 141
12.3.2 分子生物標志物在非火成源稠環(huán)有機質測定中的應用 143
12.3.3 老化過程中稠環(huán)有機質分子生物標志物參數(shù)的變化特性 145
12.3.4 分子生物標志物參數(shù)對稠環(huán)有機質吸附有機污染物特性的描述 146
12.4 本章小結 147
參考文獻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