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上篇《在京中央企業(yè)對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引力效應問題研究》和下篇《組織支持感對中央企業(yè)外派境外人員工作績效影響研究》是作者在近20年的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結合實踐和理論學習所形成的兩篇研究成果。本書內容緊扣中央企業(yè)人才管理工作實際,通過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探討了中央企業(yè)對人才吸引和外派境外人員的使用等問題,考察了作為員工心理感知變量的領導虛偽感知的作用,并結合實際提出了管理建議。本書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豐富了人才吸引力理論以及組織支持感對工作績效影響機制的研究,目的是為從事中央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或研究工作的從業(yè)者提供一個新視角,為相關主管部門完善人才政策提供借鑒。
上篇 在京中央企業(yè)對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引力效應問題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一、選題背景
二、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幾個主要概念的說明與界定
一、關于國有企業(yè)
二、關于中央企業(yè)
三、專業(yè)技術人員
四、引力
五、效應
第三節(jié) 研究思路、結構安排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結構安排
三、研究方法
第四節(jié)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中外文獻綜述
第一節(jié) 國外相關研究與文獻綜述
一、關于人的基礎性研究理論
二、勒溫的場論研究
三、關于組織吸引力和人才集聚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jié) 國內相關研究與文獻綜述
一、人性假設的觀點
二、區(qū)域人才集聚研究
三、關于組織人才吸引力的研究
第三章 調查研究概述
第一節(jié) 調查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標與問卷設計
二、研究方法
三、調查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
四、研究假設
五、關于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節(jié) 調查樣本的情況介紹
一、樣本結構
二、引力效應調查量表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第三節(jié) 構成引力效應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的提取與命名
二、因子項目的重要性分析
三、因子分析結論綜述
四、引力因子與個人因素的相關分析
五、交叉分組頻數(shù)分析
第四章 引力效應成因分析
第一節(jié) 歷史原因
一、中央企業(yè)改革方面
二、區(qū)域改革發(fā)展差異
第二節(jié) 心理原因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jié) 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二、管理啟示
第二節(jié) 研究局限與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下篇 組織支持感對中央企業(yè)外派境外人員工作績效影響研究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二、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組織支持感研究現(xiàn)狀
二、敬業(yè)度研究現(xiàn)狀
三、工作績效研究現(xiàn)狀
四、領導虛偽感知研究現(xiàn)狀
五、組織支持感、敬業(yè)度與工作績效三者關系研究現(xiàn)狀
六、現(xiàn)有文獻研究評述
七、本書擬研究探討的問題
第三節(jié) 技術路線、結構安排與研究方法
一、技術路線
二、結構安排
三、研究方法
第四節(jié) 存在的創(chuàng)新之處
第二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jié) 相關概念界定
一、中央企業(yè)
二、外派人員
三、組織支持感
四、敬業(yè)度
五、工作績效
六、領導虛偽感知
第二節(jié) 理論基礎
一、社會交換理論
二、心理契約理論
三、激勵理論
四、資源保存理論
第三章 現(xiàn)狀分析與案例研究
第一節(jié) 中央企業(yè)現(xiàn)狀分析
一、主要做法
二、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jié) 案例分析中央企業(yè)Z公司的改革實踐
一、Z公司概況及組織機構設置情況
二、主要做法
三、成效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jié) 國外跨國公司的做法與經驗借鑒
一、美國航空公司
二、日本日立集團
三、韓國三星公司
第四章 研究理論模型構建與設計
第一節(jié) 研究模型構建
一、理論模型
二、模型構建
三、研究假設的提出
四、分析方法
第二節(jié) 研究設計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
二、調查問卷的修正
三、正式調查問卷的形成與施測
第五章 實證分析與假設驗證
第一節(jié) 描述性統(tǒng)計與信效度分析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二、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第二節(jié) 假設檢驗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二、差異性分析
三、相關分析
四、回歸分析
五、中介效應分析
六、調節(jié)效應分析
七、被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jié) 研究結論與貢獻
一、研究結果概述
二、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三、研究貢獻
第二節(jié) 對策建議
一、政府角度建議
二、中央企業(yè)角度建議
三、外派人員角度建議
第三節(jié) 研究局限及未來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
附錄B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