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學纂要》是介紹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文本的大家小書,梳理了創(chuàng)生于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zhàn)國的各家學說代表人物、基本思想,以及諸子學勃興與衰落的多重原因,并從共時性與歷史性雙重角度探討先秦諸子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繼承與發(fā)展。
本書忠實諸子原著,充分吸納前人研究成果,對先秦諸子的闡釋觀點公允,且多洞見。該著語言深入淺出、簡明易懂,適合不同層次的文化愛好者及研究者閱讀。
清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目光投放的基礎性文本是什么? 包含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本有哪些?《諸子學纂要》正是回答了這個問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歷史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轉(zhuǎn)型,由此引發(fā)了意識形態(tài)、哲學觀念、文化科學等知識的凝練、結晶,不同類型學說涌現(xiàn),最終形成百家爭鳴的盛況!吨T子學纂要》對此做了提綱挈領的總結、介紹。
春秋以后政治、社會、經(jīng)濟、教育四方面劃時代的劇變,怎么造就了諸子學說的勃興?
諸子學說又在怎樣的條件下開始衰落?
《諸子學纂要》介紹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文本,評述了約二十位春秋戰(zhàn)國的思想家的基本思想。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以及諸子學勃興與衰落的多重原因,并從共時性與歷史性雙重角度探討先秦諸子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繼承與發(fā)展。
總 序
近期,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迅猛發(fā)展,ChatGPT(聊天機器人)橫空出世,除了能與人對話交流外,甚至能完成回復郵件、撰寫論文、進行翻譯、編寫代碼、根據(jù)文案生成視頻或圖片等任務。這對人類社會的震撼,無異于引爆了一顆精神核彈:人們在享受和憧憬更加便捷生活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失業(yè)的恐慌和被替代的虛無感,好像人能做的機器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更高效,那么,人還怎么生存,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這種感覺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深久的教育、社會根源。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過于專業(yè)化、物質(zhì)化、功利化,在知識傳授、技能培訓上拼命雞娃,社會也以科技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主要導向,這導致了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實踐都是單向度的,F(xiàn)在,單向度的人極力訓練、競爭的技能,機器都能高效完成,他們怎能不恐慌、失落呢?人是要繼續(xù)奮斗,把自己訓練得和機器一樣,還是要另辟蹊徑,探索和高揚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品質(zhì)與價值,成了擺在所有人面前的緊迫問題。
答案顯然是后者。目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躺平心態(tài),積極地看,正蘊含著從奮斗競爭氛圍中奪回自我、讓人更像人而不異化為機器的掙扎。素質(zhì) / 通識教育科學發(fā)展觀等理念的提出,也是為了糾偏補弊,倡導人除了要習得謀生的知識、技能外,還要培養(yǎng)博雅的眼光、融通的識見,陶冶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衡量社會發(fā)展也不能只看 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而要論綜合指數(shù)。
這么來看,以國學為核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大有用武之地?鬃釉缇驼f過,君子不器,為政以德(《論語·為政》)。莊子也提醒,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勰芤嘣@樣開示:心迷《法華》轉(zhuǎn),心悟轉(zhuǎn)《法華》。(《壇經(jīng)·機緣》)這些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積累、淘洗的箴言智慧,可以啟發(fā)我們在一個日益由機器安排的世界中發(fā)展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品質(zhì),從而更好地安身立命、經(jīng)國濟世?梢,國學不是過時的、只有少數(shù)學者才需要研究的高文大冊,而是常讀常新、人人都應了解的通識。
這套國學通識讀本,即致力于向公眾普及國學最基本的思想觀念、知識架構、人文精神和美學氣韻等,大多由功底深博的名家泰斗撰寫,但又論述精到、篇幅短小、表達深入淺出,有些還趣味盎然、才情四射。一些撰寫較早的著作,我們約請當代青年領軍學者做了整理、導讀或注釋、解析,以便讀者閱讀。
我們的宗旨是弘揚并激活國學,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智能時代中國人的心靈,同時也期望讀者帶著嶄新的生命體驗和問題意識熔古鑄今,傳承且發(fā)展國學。在這個過程中,相信人人都能獲得更加全面、自由、和諧的發(fā)展,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繁榮、公正、幸福!
陳斐
癸卯端午于京華
序
《國學匯纂》十種,是先祖父蔣伯潛和先父蔣祖怡合作撰寫的,在 1943 1947 年由上海正中書局陸續(xù)出版。
《國學匯纂編輯例言》的第一條,說明了編撰這套《匯纂》的緣由:
我國學術文藝,浩如煙海。博稽泛覽,或苦其煩;東挦西扯,復病其雜。本書匯纂大要,別為十種,供?埔陨蠈W子及一般程度相當者,閱讀參考之資。庶于國學各得其門,名曰《國學匯纂》。
在《例言》中,這十種書的順序是:《文章學纂要》《文體論纂要》《文字學纂要》《校讎目錄學纂要》《詩歌文學纂要》《小說纂要》《史學纂要》《諸子學纂要》《理學纂要》《經(jīng)學纂要》。出版時也把這十種書按順序排列,稱為《國學匯纂》之一到《國學匯纂》之十。
這十種書中的《文章學纂要》《文體論纂要》《文字學纂要》《校讎目錄學纂要》《詩歌文學纂要》《小說纂要》屬于語言文學范疇,《史學纂要》屬于史學范疇,《經(jīng)學纂要》《諸子學纂要》《理學纂要》屬于哲學范疇。也就是說,這十種書,涉及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史、哲的基本方面,是國學的基本知識。
總起來說,這十種書有三方面的內(nèi)容:
(一)介紹基本知識。這十種書,每一種都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領域,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有關的知識非常多。為了適合讀者的需要,作者對有關知識加以選擇、概括、組織,把一些最基本的知識以很清晰的面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既不苦其煩,也不病其雜。
(二)闡述作者觀點。這些學術領域都有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或者有不同的學派。面對這些不同觀點,初學者可能感到無所適從。作者對這些問題介紹了不同觀點,并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這有助于讀者了解這些學科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也有助于讀者從不同的側(cè)面來看待和掌握這些基本知識。
(三)指點學習門徑。這十種書都是入門之學。讀者入了門以后,如何進一步學習?這十種書常常在介紹基本知識和闡述作者觀點的同時,給讀者指點進一步學習的門徑。如提供一些參考資料,告訴讀者進一步學習該從何入手,需注意什么問題等。
這些對于初學者都是十分有用的。所以,《國學匯纂》出版后很受歡迎。著名學者四川大學教授趙振鐸曾對我說:你祖父和父親的那兩套書(指《國學匯纂》十冊和《國文自學輔導叢書》十二冊),我們當時在中學里都是很愛讀的。我很感謝趙先生告訴我這個信息。
《國學匯纂》不僅在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出版后受歡迎,在以后也一直受到歡迎。1990 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了《校讎目錄學纂要》。1995 年,我在臺北看到的《文字學纂要》已經(jīng)是第二十九次印刷。2014 年《小說纂要》收入《民國中國小說史著集成》第九卷,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藍士斌先生很有眼光,看到了《國學匯纂》的價值,在 2012 年重印了《文字學纂要》,2017 年重印了《諸子學纂要》,2018 年重印了《文章學纂要》。這些都說明這套書并沒有過時。
但《國學匯纂》一直沒有完整的再版,這是一件憾事。很感謝主編陳斐先生和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決定把《國學匯纂》作為《國學通識》的第一輯出版。他們約請相關領域的青年學者對《國學匯纂》的每一種都細加?保易珜懥藢ёx。導讀為讀者指出了此書的特色和重點,以及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這就給這套七十年前出版的《國學匯纂》賦予了新的時代氣息。
在此,我對陳斐主編、各位寫導讀的專家和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表示深切的感謝!我相信,廣大讀者一定會歡迎這套新版的《國學匯纂》。
蔣紹愚
2022 年 5 月于北京大學
編著者蔣伯潛(18921956),著名學者、語文教育家。1919年自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畢業(yè)后,在浙江多所中學任教。后任上海市立師范?茖W校中文系主任、杭州師范學校校長、浙江圖書館研究部主任等。著有《十三經(jīng)概論》《諸子通考》《中學國文教學法》等。
整理者簡介:強中華,男,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專著《秦漢荀學研究》,在《中國哲學史》《倫理學研究》《孔子研究》《光明日報》等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級科研項目等多項。
目 錄
● 導讀 / 1
● 緒論一 何為諸子學 / 1
● 緒論二 諸子何以勃興于周秦之際 / 9
● 緒論三 諸子與王官之關系 / 17
● 緒論四 前人評各家長短 / 27
● 第一章 孔子 / 43
一 孔子事略 / 43
二 孔子與教育 / 47
三 孔子與六經(jīng) / 54
四 孔子論道德修養(yǎng) / 60
五 孔子論政治 / 67
● 第二章 孟子 / 76
一 孟子事略 / 76
二 孟子論性善 / 79
三 孟子論教學 / 85
四 孟子論道德修養(yǎng) / 87
五 孟子論政治 / 95
● 第三章 荀子 / 104
一 荀子事略 / 104
二 荀子論性惡 / 108
三 荀子論教學 / 113
四 荀子論道德修養(yǎng) / 116
五 荀子論政治 / 120
● 第四章 其他儒家之言 / 125
一 《大學》 / 125
二 《中庸》 / 130
三 《孝經(jīng)》及其他 / 133
四 關于禮樂的理論 / 136
● 第五章 墨子 / 141
一 墨子考略 / 141
二 儒墨底異點 / 148
三 墨子底中心思想兼愛 / 152
四 墨子底經(jīng)濟學說 / 155
五 墨者之團體組織及紀律 / 160
第六章 后期的墨者 / 166
一 后期墨者之派別及《墨經(jīng)》 / 166
二 《墨經(jīng)》對于墨子學說的闡發(fā) / 170
三 《墨經(jīng)》對于別派學說的辨駁 / 173
四 《墨經(jīng)》中的知識論 / 176
五 《墨經(jīng)》中的科學知識 / 179
● 第七章 老子 / 182
一 老子考略 / 182
二 《老子》底時代與作者 / 189
三 老學底先河 / 193
四 《老子》底根本觀念道德 / 198
五 《老子》底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 / 202
● 第八章 莊子 / 207
一 莊子事略 / 207
二 《莊子》底根本觀念道德 / 210
三 《莊子》底齊物論 / 213
四 《莊子》論人事 / 218
● 第九章 其他道家者言 / 223
一 列子 / 223
二 關尹子 / 227
三 文子 / 229
四 田駢、慎到 / 230
● 第十章 法家 / 235
一 法家思想底產(chǎn)生 / 235
二 法家底代表申不害、商鞅、韓非 / 237
三 法家底派別 / 241
四 法家學說底要點 / 243
● 第十一章 所謂名家 / 251
一 后期儒家底名學 / 251
二 后期墨家底名學 / 257
三 惠施 / 262
四 公孫龍 / 268
● 第十二章 百家之學 / 277
一 陰陽家鄒衍 / 277
二 縱橫家蘇秦、張儀 / 281
三 農(nóng)家許行 / 284
四 雜家《呂氏春秋》 / 286
五 小說家宋子 / 287
● 結論 諸子學底衰落及其因緣 / 291
● 本次整理征引文獻 /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