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會獲得某些事物?在這個看似天真的問題背后有不少答案,有些直截了當,有些則更有趣。養(yǎng)活自己可能是我們首先想到的答案,因為我們很容易看到,人類在尋找食物時消耗了很多能量。衣服和住所似乎也構成了我們的基本需求。然而,即使在伊甸園里,人們想要的也比他們需要的要多。這種簡單的沖動創(chuàng)造了不斷增加的富足(我們稱之為進步),但也帶來了我們這個星球上幾乎所有的麻煩。本書是對拉丁美洲物質文化和消費歷史的綜合探索,特別關注食品、服裝、住所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變化,以及物質對公共領域和私人空間的安排的影響。其中,四個相互交織的主題貫穿了過去五個世紀拉丁美洲物質文化和消費的發(fā)展:供應和需求;消費與身份的關系;儀式對于消費的重要性;以及殖民與后殖民權力在消費中的關系。
- 縱橫五個世紀,以衣食住行為線索重述西屬拉美殖民地歷史
以往對于拉丁美洲的關注多聚焦于政治、思想角度,本書則圍繞食物、衣著、住所和城市規(guī)劃等物質生活的核心內容,重新審視了該地域過去五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變化,并從物品角度出發(fā)提供了新的歷史分期方式:前哥倫布時代的自給自足的物品世界;16世紀歐洲入侵后的接觸物品時期;16世紀70年代起的文明化商品時期;19世紀拉美大部分地區(qū)獨立后的現(xiàn)代化商品時期;20世紀初開始的發(fā)展中商品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全球化商品時期。為觀照拉美近現(xiàn)代歷史提供新的視角和路徑。
- 深入日常生活,探索消費實踐如何與權力、身份建構相勾連
在殖民和后殖民社會中,對身份的爭奪以及對通過可見的消費行為重新劃定或跨越社會關系界限的需要,也許更為強烈。因為在這些社會中,權力和時尚的參照物往往是由外國人確立的,殖民地或國家內人們的地位和聲望則受到階級和種族拼圖的強烈影響,而階級和種族的磋商由于其模糊性而變得更加重要。從原住民到歐洲殖民者再到混血群體,本書描繪了如何生活、如何消費,以及每個種族如何通過物質文化在殖民體系本身強加的權力和地位等級中尋求最有利的身份認同。
作者簡介
阿諾德·鮑爾(Arnold J. Bauer, 19312015),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拉丁美洲史。2005年,他獲得了加布里埃拉·米斯特拉爾榮譽勛章,這是智利政府對教育和文化貢獻的最高認可。
譯者簡介
周燕,清華大學政治學博士,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拉丁美洲研究博士后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qū)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拉丁美洲的國家與社會關系、階層與政治行為、文化與宗教等。
序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前哥倫布時代美洲的物質圖景
第三章 接觸物品
第四章 使物品文明化
第五章 使物品現(xiàn)代化:第一次自由主義高峰中的物質文化
第六章 發(fā)展物品
第七章 全球的物品:自由主義回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