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關乎一個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構建,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認同和共同的歷史經(jīng)歷,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和魂,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強,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如何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關系到傳承中華文明和建設現(xiàn)代文明,關系到文明交流互鑒和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從立足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和人類發(fā)展史,堅定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多次強調(diào)要發(fā)展考古學,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本書內(nèi)容與結構打破傳統(tǒng)考古學專著的范式,除導論之外,主體分為七章,前兩章總述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古學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使命,后五章分述考古發(fā)掘與材料整理科技考古與信息采集分析考古材料整合、理論闡釋與歷史重建考古資源傳播利用考古資源的保護傳承,為理解和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契合我國發(fā)展需求,彰顯了考古學服務國家與民族的價值。創(chuàng)新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考古學深度融合,內(nèi)容扎實,融通古今中外,是一部較好的介紹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的讀物,為構建中國特色考古學學術體系發(fā)揮了一定作用,對于考古專業(yè)學生也具備教學參考意義。
導論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從立足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和人類發(fā)展史,堅定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多次強調(diào)要發(fā)展考古學,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2020 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考古最新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舉行第23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2021 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仰韶文化發(fā)現(xiàn)和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diào),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22 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39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加強多學科聯(lián)合攻關,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2023 年6月2日在北京舉辦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時強調(diào),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和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
當代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è),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發(fā)現(xiàn)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考古發(fā)現(xiàn)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考古發(fā)現(xiàn)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考古工作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強大支撐。
當代考古學肩負著重大的時代使命,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脊艑W關乎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構建,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認同和共同的歷史經(jīng)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和魂,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強,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如何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關系到傳承中華文明和建設現(xiàn)代文明,關系到增進文明交流互鑒和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認同。
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考古學界要會同經(jīng)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科技、醫(y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fā)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xiàn)出來。要吸收最新史學研究成果,及時對我國古代歷史部分內(nèi)容進行完善,以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歷史,更好發(fā)揮以史育人作用。要強化科技考古與多學科交叉融合。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質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jù),拓展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
要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工作。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要搞好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脊胚z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chǎn)資源資產(chǎn)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增強歷史文化遺產(chǎn)防護能力,嚴厲打擊文物犯罪。
……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當代中國考古學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及其核心要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考古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這些重要論述及其核心要義,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要求,結合當代中國考古學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認為,未來我國考古學的重心要從田野考古發(fā)掘延伸到考古材料整合研究,從傳統(tǒng)考古學研究理論方法延伸到科技手段應用和多學科交叉融合,從考古發(fā)掘研究延伸到考古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傳播利用。為此,需要構建考古發(fā)掘研究、傳播利用和保護傳承三位一體、前后貫通的大考古學學科體系。這也是2017年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時確立的復旦考古學科發(fā)展的指導思想。
基于上述思想,本書內(nèi)容與結構將打破傳統(tǒng)考古學著作的范式,按照上述三位一體、前后貫通大考古學學科體系謀篇布局,重點將圍繞考古發(fā)掘與材料整理科技考古與信息采集分析考古材料整合、理論闡釋與歷史重建考古資源傳播利用以及考古資源的保護傳承的內(nèi)容順序展開。
第一章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考古學,論述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對考古學研究的影響;第二章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考古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中國考古學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本章論述了當代中國考古學重要意義、時代使命和主要任務;第三章考古發(fā)掘和材料整理,論述考古調(diào)查、勘探、發(fā)掘、采樣和材料整理;第四章科技考古與信息采集分析,論述如何應用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和技術,對考古遺址進行調(diào)查取樣,對出土遺跡和遺物觀察、鑒定、測試、定性分析和定量統(tǒng)計,以獲取更加豐富、更加全面的古代人類活動的信息;第五章考古材料整合、理論闡釋與歷史重建,從闡釋模型構建出發(fā),探討如何利用理論與方法揭示考古遺存背后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發(fā)展,并以三大戰(zhàn)略課題人類起源、農(nóng)業(yè)起源和文明起源為例,系統(tǒng)論證如何實現(xiàn)透物見人重建古史;第六章考古資源傳播利用,考古發(fā)掘研究旨在以物釋史、證史和說史,起到教化和啟示作用,本章主要從公共考古與博物館展示角度論述考古資源的傳播利用;第七章考古資源的保護傳承,考古資源是歷史的見證,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必須保護好、利用好,本章主要論述考古資源保護的理念、方法和技術。
陸建松,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考古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學位辦全國文博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國家文物局專家?guī)鞂<摇⒑椭袊茀f(xié)全國高級科普人才培養(yǎng)指導委員會成員、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guī)鞂<摇⑸虾J袑W科評議組成員、復旦大學學位委員會學部委員、復旦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稏|南文化》《中國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博物館管理》《城鄉(xiāng)規(guī)劃》《科學教育與博物館》以及臺灣《博物館與文化》雜志編委。曾出版著作4部,發(fā)表論文16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18個縱向科研項目,3次獲得省部級獎,2次全國博物館學優(yōu)秀成果獎。
導論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1
第一章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考古學/6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歐美考古學/7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發(fā)端/7
二、西歐北美的馬克思主義考古學/12
三、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考古學/16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考古學/21
一、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19491978)/22
二、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2012)/25
第二章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使命/28
第一節(jié) 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使命與任務/28
一、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意義/28
二、當代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時代使命/37
第二節(jié) 當代中國考古學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zhàn)/53
一、當代中國考古學取得的成就/53
二、當代中國考古學面臨的挑戰(zhàn)和任務/60
三、構建三位一體、前后貫通的大考古學體系/70
第三章考古發(fā)掘與材料整理/83
第一節(jié) 考古調(diào)查與勘探/83
一、概述/83
二、基本概念/84
三、工作任務、內(nèi)容與規(guī)范/92
四、報告撰寫/104
第二節(jié) 布方與考古發(fā)掘/111
一、概述/111
二、布方/112
三、考古發(fā)掘/118
第三節(jié) 考古采樣/136
一、概述/136
二、采樣系統(tǒng)的分類/137
三、采樣方案的設計/141
四、采樣流程/147
五、采集技術與方法/152
六、采樣中的記錄要點/164
第四節(jié) 資料整理/168
一、概述/168
二、考古資料整理的內(nèi)容/171
三、考古資料整理的要求和原則/172
四、考古資料整理的流程和技術要點/173
第四章科技考古與信息采集分析/197
第一節(jié) 科技考古在當代考古學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98
一、科技考古的可行性/198
二、科技考古的必要性/200
三、科技考古的特征/202
四、小結/203
第二節(jié) 科技考古的分析原理/203
一、數(shù)字考古/203
二、年代測定/204
三、環(huán)境考古/204
四、人骨考古/205
五、動物考古/206
六、植物考古/206
七、同位素分析/207
八、古DNA研究/208
九、殘留物分析/209
十、冶金考古/209
十一、陶瓷器科技考古/211
十二、玉石器科技考古/211
第三節(jié) 科技考古的研究案例/212
一、數(shù)字考古/212
二、年代測定/213
三、環(huán)境考古/215
四、人骨考古/218
五、動物考古/220
六、植物考古/222
七、同位素分析/225
八、古DNA研究/228
九、殘留物分析 /230
十、冶金考古/232
十一、陶瓷器科技考古/235
十二、玉石器科技考古/238
第四節(jié) 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的科技考古研究/241
第五節(jié) 中國科技考古發(fā)展的若干思考/251
一、科技考古要融入考古學研究之中/252
二、用區(qū)系類型的思路指導科技考古研究/252
三、進一步調(diào)整思路和完善方法論/253
四、深入開展古DNA研究/254
五、開展全方位的科技考古研究/255
六、加強科技考古的學科規(guī)范/255
七、加強中國科技考古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256
八、強化科技考古人才的培養(yǎng)/257
第五章考古材料整合、理論闡釋與歷史重建/258
第一節(jié) 闡釋模型構建/259
一、考古學與歷史學、人類學/259
二、理論與方法/266
三、田野考古與科技考古的關系/271
四、考古學與史前學/275
五、概念、術語與模型/279
六、傳播遷移論/283
七、歷史的重建/286
八、小結/289
第二節(jié) 戰(zhàn)略課題研究:人類起源/292
一、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過渡/295
二、現(xiàn)代人的起源問題/302
三、考古與文化人類學的視野/309
四、思考與啟示/315
第三節(jié) 戰(zhàn)略課題研究:農(nóng)業(yè)起源/320
一、主要概念/322
二、理論的進展/328
三、國外經(jīng)典實踐/338
四、中國農(nóng)業(yè)起源機制的研究/357
五、小結/370
第四節(jié) 戰(zhàn)略課題研究:文明起源/371
一、歷史回顧/375
二、理論與方法/377
三、作為進程的文明起源/380
四、研究的思路/386
五、中國的文明起源研究概況/391
六、良渚文化研究的幾點思考/398
七、小結/403
第六章考古資源的傳播利用/405
第一節(jié) 公共考古/405
一、公共考古的緣起/405
二、保存理念/411
三、考古學的專業(yè)標準/414
四、考古與公眾/419
五、對我國遺產(chǎn)保護的啟示/421
六、高校人才培養(yǎng)/424
七、小結/427
第二節(jié) 博物館傳播利用/428
一、以博物館傳播利用為導向加強考古文物的信息采集/429
二、以傳播利用為導向強化考古文物的闡釋研究/432
三、做好考古文物故事策劃與編劇/435
四、創(chuàng)新考古文物故事的傳播方式/441
第七章考古資源的保護傳承/444
第一節(jié) 考古資源的保護歷程與理念/445
一、考古資源的基本內(nèi)涵/445
二、考古資源保護的歷程與意義/447
三、考古資源保護管理的現(xiàn)狀/453
四、考古資源保護管理的理念與方法/460
第二節(jié) 考古遺址的保護/472
一、考古遺址類型及保存特征/472
二、考古遺址的病害類型/480
三、考古遺址的保護方法/483
第三節(jié) 考古發(fā)掘文物的現(xiàn)場保護與穩(wěn)定化處理/490
一、現(xiàn)場保護的基本概念/491
二、文物的信息記錄與現(xiàn)場提取/491
三、現(xiàn)場保護的技術方法/498
四、出土文物的穩(wěn)定化處理/506
后記/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