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真實自我:內在小孩的探索和療愈 [美] 查爾斯·L. 懷特菲爾德
定 價:59 元
你是否聽過內在小孩?這是一部開始這一切的經典書。1987年,查爾斯·L.懷特菲爾德突破性地創(chuàng)造出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意指我們自身真正活著、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且十分愉快的那部分,正式開啟了內在小孩的運動。本書講述了內在小孩怎樣在創(chuàng)傷和喪失中迷失,又怎樣去療愈。我們可以治療成年生活中的恐懼、困惑和不愉快。出版18年,銷售超過100萬冊,本書是心理學領域的經典銷售書籍。并且如今比1987年出版時更具現(xiàn)實性。zui近的大腦研究,尤其是關于兒童成長中創(chuàng)傷對大腦的影響,已經證實了懷特菲爾德作為精神病學家的直覺理解。
內在小孩領域經典作品,被譯為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100萬冊
贊 譽我最喜歡的關于內心成長的書、我讀過的最好的書,是懷特菲爾德的《擁抱真實自我》。這本書讓我對自己身上的問題產生了許多領悟。本書主要是關注那些沒有幸福童年的人,以及這些人如何彌補這種不幸。謝爾(Cher),出自《謝爾:永遠健美》(Cher: Forever Fit),羅伯特·哈斯(Robert Haas)著在所有用通俗語言寫作的心理康復書籍中,《擁抱真實自我》對康復的過程提供了最為全面與詳細的描述。越來越多的人公開認同并渴望擁抱和撫育這個內在的小孩。從這一點來看,這種治愈的需要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非常普遍了。埃琳·奧肖內西(Erin OShaughnessy),執(zhí)業(yè)婚姻家庭與兒童咨詢師、執(zhí)業(yè)婚姻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這本書簡要、全面、出色地將治愈內在小孩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了一起,我們強烈推薦這本有用的書。赫伯特·L. 格拉維茨(Herbert L. Gravitz),哲學博士;朱莉·鮑登(Julie Bowden),婚姻家庭與兒童咨詢師推薦序我很榮幸能為這本經典著作的新版撰寫推薦序。作為創(chuàng)傷康復的先驅,查爾斯·懷特菲爾德博士自1994年以來,就一直被同行推選為美國最好的醫(yī)生之一。他的智慧和言語觸動了上百萬讀者的心靈和思想,給他們帶來了無價的珍寶希望。在整個職業(yè)生涯里,懷特菲爾德博士慷慨地與其他專業(yè)人士和康復中的人分享了他畢生的研究與臨床經驗。超過75位作者引述、引用過本書。這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表明了本書在心理療愈領域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懷特菲爾德博士首次出版《擁抱真實自我》之后的20年里,我們在理解創(chuàng)傷對人類心靈的影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本書對于這種理解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因此備受歡迎。懷特菲爾德博士將內在小孩(Child Within)稱為我們的一部分,它在本質上是生機勃勃的、充滿活力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充實的。如果我們的這個部分沒能得到撫育,就會產生虛假自我。為了理解這個虛假自我并擺脫它的束縛,懷特菲爾德博士從三個關鍵的方面著手闡述:兒童虐待與忽視的影響;把講述我們的故事作為從兒童虐待與忽視的諸多有害影響中康復的關鍵部分;十二步驟康復運動是如何幫助心理療愈的。兒童虐待與忽視如果沒有建立并維持親密和安全關系的技能,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如果沒有關心、感到懊悔、共情和愛的能力,生活又會是什么樣子?建立健康情感關系的能力,與大腦特定部分在生命最初幾年里的發(fā)育有關。反復的創(chuàng)傷會顯著影響健康的發(fā)展,往往會使兒童陷入失控的戰(zhàn)或逃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通常被稱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懷特菲爾德博士在第7章討論了這個話題。兒童時期的痛苦和發(fā)展受損,也會導致成年后難以感受生理喚醒與快樂。在本書中,懷特菲爾德博士指出了兒童虐待在問題家庭中有多么普遍,并描述了許多創(chuàng)傷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忽視與情感虐待對于成長中的兒童的傷害不亞于身體虐待或性虐待。懷特菲爾德博士解釋道:對于嬰兒與兒童來說,雖然嚴重的身體虐待和明顯的性虐待顯然會被視為創(chuàng)傷,但其他形式的兒童虐待可能很難被視為虐待。這些虐待形式可能包括輕度到中度的身體虐待、隱蔽或不明顯的性虐待、精神或情感虐待、兒童忽視等。早在一歲時,兒童就能夠表達情緒,并且對感受與行為具備一定的控制能力。我們正是在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學會了如何與自己、與他人相處。整合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于我們自己的事情。為什么講述我們的故事如此重要?雖然這個問題很復雜,但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正在尋找答案。懷特菲爾德博士令人信服地解釋道:我們會開始看到,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和我們小時候發(fā)生過的事情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時,會開始擺脫受害者或殉道者的身份,擺脫強迫性重復。研究表明,最重要的不是在我們童年時期真實發(fā)生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或不理解)。換言之,邏輯連貫的個人故事意味著情緒與智力的整合。懷特菲爾德博士曾說:講述我們的故事,是發(fā)現(xiàn)與治愈我們內在小孩的有力行為。這個簡單的行為會讓我們的大腦同時執(zhí)行多個任務,包括感受、行為、意識覺察與感覺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理解并重構生活事件、行為與情緒,使之成為更深刻、更健康的整體。這種整合在安全的地方最有效,比如在團體或個體心理治療、自助小組活動、寫日記時,或者與最好的朋友談心時。在過去50年的研究中,得出一致結論最多的發(fā)現(xiàn)之一,就是治療關系的安全度、處理治療關系的熟練度,是治療成功的最佳預測因素。在具備這種因素的情況下,臨床工作者可幫助一個人在安全的地方找到生命故事的意義。在這樣的場合,患者能夠承擔風險,放下一些對痛苦的不健康防御,聽到腦海中支持性的低語,同時對自我和自己眼中的世界產生新的領悟。有些人會把這種情況稱為頓悟或啊哈體驗。他們此時會與自己產生更多的接觸聯(lián)結更多、防御更少、整合程度更高。所有這些都是個人成長。有人將自我描述為一個不斷剝去外皮的洋蔥。每一層皮都是需要發(fā)現(xiàn)與整合的新篇章。懷特菲爾德博士解釋道:
Charles L. Whitfield, 醫(yī)學博士,醫(yī)生、心理治療師,是國際公認的精神病學、行為問題和康復訓練方面的專家。他于1978-2003年在美國羅格斯大學薩默酒精和藥物研究所任教,并從1976年開設醫(yī)學和心理治療診所。他自1994年來,每年都被被同行推選為美國zui佳醫(yī)生,現(xiàn)居住在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
目 錄贊譽推薦序引言 / 1實證研究 / 2治愈內在小孩的意義以及酗酒者子女協(xié)會運動 / 3耐心與堅持 / 5第1章 發(fā)現(xiàn)內在小孩 / 7這本書能幫到我嗎 / 9第2章 內在小孩概念的由來 / 15兒童虐待與忽視 / 16酒精成癮康復 / 17家庭與孩子 / 18心理治療 / 19緩解病痛 / 20康復輔助方法 / 21第3章 何謂內在小孩 / 23內在小孩或真實自我 / 25虛假自我 / 28第4章 扼殺內在小孩 / 36人類的需求 / 37不滿足的父母 / 45第5章 父母的問題會扼殺內在小孩 / 47酒精成癮與其他化學物質依賴 / 49依賴共生:我們這個時代的神經癥 / 53兒童虐待:身體、性、精神-情感 / 67父母問題的一些共性 / 67否認感受與現(xiàn)實 / 72第6章 羞恥感的心理動力與低自尊 / 75識別內疚 / 77我們的羞恥感 / 78羞恥感從何而來 / 81強迫行為與強迫性重復 / 87治愈過程中的障礙 / 90年齡退行 / 90第7章 壓力的作用: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 94可識別的壓力源 / 95創(chuàng)傷的再體驗 / 97精神麻木 / 97其他癥狀 / 98第8章 如何治愈內在小孩 / 101康復過程的階段 / 103尋求幫助 / 109第9章 開始處理核心問題 / 113開始談論我們的問題 / 125第10章 識別與體驗我們的感受 / 128感受的譜系 / 131對感受的覺察水平 / 133轉化我們的感受 / 138第11章 哀傷的過程 / 141未解決的哀傷的危險 / 143開始哀傷 / 144識別我們的喪失與創(chuàng)傷 / 145哀傷的階段 / 149第12章 繼續(xù)哀傷:冒險、分享并講述我們的故事 / 155當我們開始冒險 / 156講述我們的故事 / 157了解我們的憤怒 / 162保護我們的父母:哀傷的障礙 / 165第13章 轉變 / 173不再做受害者 / 178放手、放下與原諒的過程 / 181自信果斷 / 183屬于個人的權利法案 / 185第14章 整合 / 189第15章 療愈的重要階段 / 198相關定義 / 199如何看待我們的康復之旅 / 201愛與無條件的愛 / 207我們的觀察者自我 / 210獲得內心的寧靜 / 214附錄 關于康復方法的說明 / 221致謝 / 225參考文獻 /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