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講述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生平及其事功的作品。書中以胡林翼的人生經歷為主線,細致再現了他從少年紈绔不羈到中年幡然醒悟,繼而擔任湖北巡撫,整頓軍政體系,推動地方改革,策劃東征,確保湘軍崛起,奠定晚清中興大業(yè)的非凡一生,重點刻畫了這位天才將帥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在時代巨變中展現出的權謀智慧、為官之道和處世哲學,帶領讀者重返風云激蕩的歷史現場,重新認識帝國精英的風骨、智慧與影響。
★青年毛澤東偶像,晚清中興奠基人,湘軍崛起幕后推手,王闿運、蔣介石傾心盛贊,一個被嚴重低估的猛人。沒有胡林翼,就沒有后來的曾國藩和左宗棠!
王闿運:中興之業(yè),實基自胡。
劉體仁:胡文忠之才,為中興諸賢之冠。
蕭一山:湘軍能立于不敗之地者,固中興第一流人。
蔣介石:崇拜胡公之心,過于曾公矣!
★透視帝國精英權謀智慧,讀懂中興將帥的制勝之道和處世哲學。
他的著作是蔣介石的案頭必 讀書,他的治兵語錄更被作為黃埔軍校教材。本書深度透視天才將帥胡林翼的治兵要訣、為官之道和處世哲學,細致展現曾國藩、左宗棠等帝國精英的官場智慧與政治手腕,揭示湘軍崛起、奠定中興大業(yè)的制勝之道。
★嚴格依據史料,言必有據,杜絕戲說,敘事通俗流暢好讀,故事情節(jié)豐滿,語言詼諧,引人入勝。
★著名學者唐浩明、馬勇、譚伯牛誠摯推薦。
★精修彩插、人物關系圖譜、胡林翼大事年表、精美主題書簽。精致內外雙封設計,鎖線精裝,80g純質紙,印裝精良。
被忽略的中興名臣胡林翼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曾國藩與幕僚趙烈文閑談。
這一天,曾國藩看上去憂心忡忡,他從朋友口中得知,京師乞丐成群、民風日下,氣象甚惡,大清恐有異變。對此,趙烈文似乎早有料斷,說:天下治安,一統(tǒng)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意思是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如果中央集權消失,勢
必出現藩鎮(zhèn)之勢,直到壽終正寢。在后來的談話中,他甚至斷定,湘軍是近世割據之源:今師一勝而天下靡然從之,恐非數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統(tǒng)既久,剖分之象蓋已濫觴。如今老師的湘軍滅洪、楊而為勝利之師,天下聞風響應,趨之若鶩,恐怕這一局面長期不會改變。承平日久,割據之勢或濫觴于此。
由此想到后來的北洋亂象,不得不嘆服趙烈文目光之銳利。
接著,趙烈文更是以敏銳的直覺,做出一個大膽的預測: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后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依我看,將來大清之禍,必先是中樞衰頹,之后各地因群龍無首而割據自立,大清國祚,不會超過五十年。
趙烈文的推測,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出五十年,大清必亡!
石破天驚!
曾國藩蹙額良久,愣了,他內心里不愿也不敢認同學生。在日后的幾次聊天中,他盛贊本朝君德甚厚,跨越前古;夸慈禧乾綱獨攬,亦前世所無;說奕?貌非厚重,聰明則過人,甚至認為自己消滅洪氏政權,如朝廷中興,猶為不負此舉。曾國藩這些話,目的單純而樸實只為證明趙烈文觀點之荒誕。作為一個剛把大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人,他希望以此校正學生的偏見,安慰自己那顆失落的心。
時間是歷史的最好見證者。
三十年后,北洋勢起;又十五年,清帝遜位,清廷覆亡。
此后十六年間,軍閥割據,硝煙四起,華夏大地,生靈涂炭。
從預言到應驗,整整四十五年!
以歷史旁觀者的身份再讀趙烈文的話,不禁喟嘆。
兩個月后的九月初三,兩人閑論三國事,煮酒論英雄,從曹操講到孫權,從孫權講到權術。接著,趙烈文說:胡詠芝頗得古人家數,金國琛以貧乞返,立饋千金;鮑超母病,時致參藥;為子納羅羅山之孫,以疆臣而為統(tǒng)將之晚輩;先惡劉霞仙,繼折節(jié)事之。皆英雄舉動也。使在開國龍興之際,李靖、徐 ,明初徐、常之流殆必及之,惜哉不遇時也。
中國人素以含蓄著稱,古人尤其如此。講完三國,說別人頗得古人家數,分明是在罵人。趙烈文的意思很明了,是說這位胡詠芝行事如曹操、孫權等人,權謀多詐,善于牢籠。同時他也不否認,胡是為大局計,當屬英雄舉動。如果在大清開國之初,李靖、徐 、徐達、常遇春這些歷史上的開國元勛,都未必比得上此人。時也命也,嘆只嘆他時運不濟,生不逢時。
聽聞此言,國藩掀髯曰:此吾運氣口袋之說也,足下論世真能諦當。
和趙烈文一樣,曾國藩將胡氏之遇,歸結于運氣二字。
或因曾氏在場,或是時代所限,兩場交流,趙烈文都沒有把話說徹底:如果沒有這位胡詠芝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也許就沒有兩個月前的那場談話,大清國祚得以延長近半個世紀,何嘗不是曾、胡、左、李諸人之功?
胡詠芝便是胡林翼,亦字貺生,號潤芝(也作潤之)。
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胡林翼病逝于武昌,謚文忠。
謚號制度始自周禮。北宋司馬光稱,謚之美者,極于文正;及至晚清,文忠僅次于文正。一般來說,翰林謚號方能用文,終明一朝,文正名額有限,張居正、楊廷和這類人物也僅僅是文忠。清朝謚號文正者,曾國藩以中興之功頗負盛名,而謚號文忠者也不過五位漢臣,除了后來的駱秉章、李鴻章,胡林翼之前,也就一個林則徐!足見其聲望之隆。
時人以曾國藩、胡林翼并稱,曾胡之說一時盛行。對于兩人的生前身后名,人們也有不同看法。曾固有不世之功、圣賢之名,胡亦堪稱豪杰、梟雄,就事功而言,兩人當不分伯仲。故談者謂:國藩以德著而才略非絀,林翼以才著而德量亦宏。圣賢而豪杰者,曾公也;豪杰而圣賢者,胡公也。
胡林翼何以與曾文正并論?有評語粗列一二:
王闿運:中興之業(yè),實基自胡。
劉體仁:胡文忠之才,為中興諸賢之冠。
李慈銘:老謀深識,燭照不遺,固中興第一流人。
蕭一山:湘軍能立于不敗之地者,皆林翼之功也。
郭嵩燾:數十年來封疆大臣,治行才望,莫或逮公。
蔡東藩: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賴有此耳。
連胡林翼的靈魂搭檔曾國藩都稱:林翼堅持之力,調和諸將之功,綜核之才,皆臣所不逮,憂國之誠,進德之猛,好賢之篤,馭將之厚,吏治之精,無善不備,無日不新,同時輩流,固無其匹,即求之古人中,亦不可多得。在他給咸豐的奏折中,甚至有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之語。評價之高,可謂罕見。
曾胡以軍功著聲,蔡鍔對二人推崇備至。就任云南新軍協統(tǒng)時,蔡鍔將其治軍思想輯錄成冊,編成《曾胡治兵語錄》。他在序言中說: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中錚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僅半個世紀,遺型不遠,口碑猶存。1924 年,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對蔡鍔的輯錄校訂增補,遂成《增補曾胡治兵語錄》,作為黃埔軍校的官方教材。在增訂版序言中,蔣介石寫道:余讀曾胡諸集既畢,正欲先摘其言行,可以為后世圭臬者,成為一書,以餉同志,而留纂太平天國戰(zhàn)史于將來,不意松坡先得吾心,纂集此治兵語錄一書。讀完曾胡的著作文集,頗有感觸,本打算摘錄成冊,以饗戰(zhàn)友,不料蔡將軍先人一步,占得先機。
同樣作為曾胡的粉絲,蔣介石頗有點酸酸的味道。
說起來,蔣的醋意不是憑空而來的。愛讀書的蔣介石一向對王陽明、曾國藩、胡林翼仰慕有加,《胡文忠公遺集》是其案頭必 讀之書。他曾感言:洎乎民國二年(1913 年二次革命)失敗以后,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不禁而嘆胡潤之之才略識見,與左季高之志氣節(jié)操,高出一世,實不愧為當時之名將。1922 年,他又感觸頗多地在日記中寫道:看胡集,其言多兵家經驗之談,千古不易之論,非知兵者不能言,亦非知兵者不能知其言之深微精確也。胡公之言、德、功三者,皆有可傳,而曾公獨言其進德之猛,……崇拜胡公之心,過于曾公矣。直到二十多年后的 1948 年,戎馬半生的蔣介石在與另一位胡粉的作戰(zhàn)中敗北后,認真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身邊無帥才。他不無遺憾地在日記中抱怨道:甚嘆今日求一李鴻章、胡林翼、駱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這位讓蔣介石如此刻骨銘心的對手,便是毛澤東。
不巧的是,他蔣介石是胡粉,毛澤東也是。說起地利,后者還更占優(yōu)勢,他的老家湘潭與胡氏故里益陽相距不遠,或許更早受到胡林翼的影響。1914 年,二十一歲的毛澤東走出大山,求學于長沙的湖南一師,在老師楊昌濟的推介下讀到《胡文忠公遺集》,對胡林翼的欽慕之情油然而生,遂自名學潤。楊老師點撥道,昔日司馬長卿仰慕藺相如改名相如,既然你仰慕胡潤之,干脆改成潤之吧。于是,歷史上又多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毛潤之。
晚清時,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并稱中興名臣。其中,曾、左、李廣為人知,唯胡林翼默默無聞。實際上,胡林翼的成就、制行、才望均不亞于另三人,甚至可以說,沒有胡,就沒有后來的曾和左。《清史稿》稱:使無其人,則曾國藩、左宗棠諸人失所匡扶憑借,其成功且較難。緬懷中興之業(yè),二人所關系者豈不巨哉?清末沈卓然亦稱:世徒知曾、左之賢,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蓋胡公之學與才,實無遜于曾、左。……克奏中興之業(yè),由此而論,允推功首。
胡林翼淡出人們視野,究其緣故,多因他推美讓功、甘居人后的低調作風。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以未竟之功而英年早逝,功業(yè)、才具、影響未能盡得展布。從壽數上看,中興名臣其他三人,左宗棠、李鴻章均年過古稀,年壽最短的曾國藩也過六旬,而胡林翼僅四十又九,天命猶未能知。歷史滔滔,時間的車輪一路向前,曾滅洪楊,左復新疆,李興洋務,三人功業(yè)彪炳史冊,后世廣知。胡林翼尚未上臺,便已機會盡失。惜哉,悲哉。
縱如此,他四十九年的生命已足夠精彩。
一個半世紀過去,有關曾國藩的讀物遍布大小書店,曾與之比肩的胡林翼卻鮮為人知,功名深藏。關于胡林翼的書籍也罕有見聞,《曾胡治兵語錄》《讀史兵略》尚有面世,求其人一本傳記而不可得,僅有三兩組稿的傳記小說也是奇貨可居。正如《胡林翼評傳》的作者劉憶江所言:百余年來,海內外尚無一本像樣的胡林翼傳記,令人喟嘆。誠哉斯言。
而劉先生寫這句話,尚在十年之前。
張彥明,字洵直,讀史二十載,歷史寫作十年余,對晚清史、北洋史研究尤有心得。喜讀書而務求甚解,抉隱微以神交古人,對歷史中的悲劇人物有獨特理解。寫作有晚清北洋系列作品。
前言 被忽略的中興名臣胡林翼
第一章 帝國黃昏
耕讀世家
陶澍驚為偉器
胡林翼的經世先導者
有幾分陽明之風
經世之才初露鋒芒
從流連風月到折節(jié)讀書
第二章 仕途多舛
一時瑜亮:胡林翼與左宗棠
科舉連捷,躋身翰林
賦閑五年,人生低谷
林則徐伸出援手
晚清買官指南:清朝的文官制度和捐納
到最貧瘠的地方去
第三章 貴州剿匪
胡林翼的龍場悟道
皇帝點名要見胡林翼
與神童張之洞的師生緣
世自亂而我心自治
四薦左宗棠
三個湖南人的約定
暴風雨來臨的前夜
風起于青蘋 之末
第四章 湘軍崛起
曾國藩的崛起
長沙群英會
湘軍之父羅澤南
湘軍到底牛在哪兒
北上援鄂
曾國藩如虎添翼
短暫的龍?zhí)咨?br />神秘人物文慶
第五章 鏖戰(zhàn)武昌
轉戰(zhàn)江西,遭遇石達開
兵可挫而志不可挫
亂極時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學
痛失臂膀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天下奏牘三把手
調和曾左矛盾
相期無負平生
第六章 主政湖北
聯手趕走楊霈
成事比面子更重要
湖北新政:以一省而應天下
欲正人心,引為己任
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成為維系時局的關鍵人物
與妻書:知足與不知足的辯證
第七章 東征大計
下一站,九江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力薦曾國藩出山
三河之敗
墨绖從戎,以救時局
一步險棋,兵援湖南
謀求川督:再拉曾國藩一把
提攜后輩李鴻章
第八章 曾胡聯兵
一次蹊蹺的召對
樊燮案后續(xù):保左行動
最后一次舉薦左宗棠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解救鮑超
東南劇變:杭州城的陷落
羅遵殿身死之謎
投名狀:韋俊的答卷
落選兩江總督
第九章 吾誰與歸
火燒圓明園
勤王之辯
有驚無險,武昌逃過一劫
與曾國藩的最后一面
英王陳玉成之死
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
公爾忘私,一人而已
胡林翼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