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和先生以講話的形式梳理自己的文學思想,這也可看作是一部理論形態(tài)的回憶錄。在陳思和看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本身就是一部知識分子的精神發(fā)展史;探究文學史的問題,無法繞開知識分子的社會使命、責任及其在既定的社會傳統(tǒng)及現(xiàn)實背景下所進行的實踐,而這些都最終受到知識分子的思想所驅使,與他們的價值取向息息相關。作者選取文學性語詞廟堂、廣場和民間崗位,作為研究價值取向的關鍵詞,借用這些詞匯背后的深層含義,來勾勒知識分子的精神發(fā)展史及其在社會中可能產(chǎn)生的作用和影響。
陳思和先生最新作品,理論思想的回憶錄;
從文學史的角度反觀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為處于人生困惑中的知識分子提供可借鑒的回答。
陳思和 1954年生,復旦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復旦大學國家智能評價和治理實驗基地主任,兼任上海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等。曾獲2004年教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第三屆國家名師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領銜)等。主持的《中國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課程獲得教育*精品課程,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團隊等獎項。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國二十世紀文學、中外文學關系、當代文學批評等。著有《陳思和文集》(七卷)、《思和文存》(三卷)以及編年體文集十八種
開場白
第一單元 背景
一、必要的鋪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二、必要的鋪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
三、我在人文精神尋思中
第二單元 追尋
四、讀《追問錄》
五、以嚴復為起點
六、回到新文化傳統(tǒng)
第三單元 廣場
七、廣場的形成
八、廣場上的歧路
九、從魯迅到巴金
第四單元 反思
十、知識分子與intellectual
十一、知識分子的兩個標準
十二、整體觀到重寫文學史
第五單元 崗位
十三、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確立
十四、知識分子崗位的超越性
十五、知識分子崗位的民間性
結 語
十六、知識分子崗位的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