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運動科學是人類最關注的研究內容之一。生物力學能夠闡明人體的運動運動如何發(fā)生,以及人體結構、形態(tài)和功能與力學之間動態(tài)關系。本書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體運動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及其在多種領域內中的應用現(xiàn)狀,預計能有效地促進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有利于人們疾病預防、健康促進,運動員比賽成績提高及損傷預防,特殊環(huán)境下安全保障。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運動生物力學分會秘書長,全國生物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全國人類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和《醫(yī)用生物力學》編委,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ISBS)會員
目錄
第1部分 基礎理論與方法
第1章 人體運動的生理解剖學基礎 3
1.1 人體骨骼肌肉系統(tǒng)概況 3
1.1.1 骨 3
1.1.2 關節(jié) 5
1.1.3 骨骼肌 9
1.2 肌肉活動與肌肉力學 12
1.2.1 肌肉收縮原理 12
1.2.2 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征 15
1.2.3 肌肉力與關節(jié)力矩 19
1.3 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軀體運動的調控 22
1.3.1 運動與神經(jīng) 22
1.3.2 肌電圖 27
1.3.3 軀體姿勢和動作的神經(jīng)調節(jié) 33
參考文獻 36
第2章 人體運動的力學基礎 38
2.1 引言 38
2.2 經(jīng)典力學基礎 40
2.2.1 剛體平面運動的力學 40
2.2.2 分析動力學 45
2.2.3 多體系統(tǒng)動力學 47
2.3 固體力學基礎 52
2.3.1 基本概念 52
2.3.2 基本原理 54
2.3.3 有限元簡介 57
2.4 人體測量學 59
2.4.1 人體環(huán)節(jié)幾何尺寸 60
2.4.2 人體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和質心位置 60
2.4.3 人體環(huán)節(jié)的轉動慣量 61
2.5 人體骨和軟組織力學性質 63
2.5.1 骨組織力學性質 63
2.5.2 韌帶和肌腱力學性質 69
2.5.3 生物組織力學性質的變化 74
參考文獻 74
第3章 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的基本原理 77
3.1 建模與仿真的基本理論 77
3.1.1 模型的概念 77
3.1.2 數(shù)學模型與計算機仿真 79
3.1.3 建模與仿真的意義 80
3.2 建模與仿真的方法與步驟 81
3.2.1 建模與仿真的方法 81
3.2.2 建模與仿真的步驟 84
3.3 人體運動生物力學模型的建立 86
3.3.1 引言 86
3.3.2 簡化模型 87
3.3.3 模型組成 87
3.3.4 肌肉模型 89
3.3.5 模型構建 89
3.3.6 參數(shù)確定 91
3.3.7 模型評估 92
3.3.8 模型設計原則 94
3.4 人體運動的計算機仿真 94
3.4.1 計算機模型的建立及可視化 95
3.4.2 軟件系統(tǒng) 95
3.4.3 計算機仿真的應用 96
3.5 神經(jīng)肌肉骨骼的數(shù)學模型 98
3.5.1 肌肉模型 98
3.5.2 骨骼幾何特征與關節(jié)模型 100
3.5.3 關節(jié)被動性質 101
3.5.4 肌肉路徑模型 102
3.5.5 正向動力學與逆向動力學 104
3.5.6 肌肉力的優(yōu)化計算 104
3.6 人體運動的控制 108
3.6.1 控制的基本概念 108
3.6.2 動作的神經(jīng)控制 109
3.6.3 體育動作的控制 112
3.7 模型仿真的檢驗與驗證 113
3.7.1 檢驗與驗證的流程 114
3.7.2 模型仿真的驗證 117
參考文獻 119
第2部分 應 用 研 究
第4章 人體基本動作的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 125
4.1 站立平衡控制 125
4.1.1 人體平衡系統(tǒng) 125
4.1.2 站立平衡的力學條件 128
4.1.3 站立倒立擺模型 129
4.1.4 站立雙倒立擺模型 134
4.1.5 站立模型的反饋控制 137
4.2 步態(tài)分析及其簡單模型 142
4.2.1 人體步態(tài)分析基礎 142
4.2.2 簡單步態(tài)模型 144
4.2.3 簡單步態(tài)模型的應用 148
4.3 步態(tài)多體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 158
4.3.1 步行多環(huán)節(jié)模型 158
4.3.2 步態(tài)肌骨模型 162
4.4 跑步肌肉力優(yōu)化算法比較分析 166
4.4.1 靜態(tài)優(yōu)化算法和計算肌肉控制算法 167
4.4.2 實驗數(shù)據(jù)與仿真計算方法 169
4.4.3 兩種算法結果的比較 170
4.4.4 結語 173
4.5 跳遠和跳高動作的建模與仿真 174
4.5.1 跳躍的基本力學特征 174
4.5.2 跳遠和跳高動作模型 175
4.5.3 古奧林匹克跳遠助推啞鈴 178
4.6 跌倒 181
4.6.1 動態(tài)穩(wěn)定性理論 182
4.6.2 動態(tài)穩(wěn)定區(qū)域的應用 185
4.6.3 結語 190
參考文獻 191
第5章 體操項目起跳動作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 195
5.1 競技體操項目概況 195
5.1.1 體操運動簡史 195
5.1.2 體操運動技術研究的發(fā)展 196
5.2 建立面向運動場景的人體建模仿真方法 197
5.2.1 跳馬項目概況 198
5.2.2 運動學參數(shù)的采集 199
5.2.3 個性化人體模型和體操器械的建立 201
5.2.4 模型中關節(jié)、肌肉力和接觸力的定義 202
5.2.5 仿真流程 204
5.2.6 體操器械力學參數(shù)的優(yōu)化與模型驗證 204
5.2.7 結語 208
5.3 體操跳馬踏跳動作動力學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209
5.3.1 引言 209
5.3.2 建模與仿真方法 210
5.3.3 運動員-助跳板動力學特征 210
5.3.4 助跳板力學特性的影響 211
5.3.5 踏跳位置的影響 217
5.3.6 分析和討論 219
5.3.7 結語 221
5.4 體操跳馬推手動作動力學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222
5.4.1 引言 222
5.4.2 模型與計算機仿真 223
5.4.3 運動員-跳桌動力學特征 223
5.4.4 跳桌力學特性的影響 225
5.4.5 分析和討論 230
5.4.6 結語 232
5.5 體操跳馬“程菲跳”踏板起跳動作 233
5.5.1 “程菲跳”動作建模仿真 233
5.5.2 “程菲跳”起跳動作的動力學特征 234
5.5.3 “程菲跳”推手動作的動力學特征 235
5.5.4 分析和討論 235
5.5.5 結語 237
5.6 體操平衡木起跳動作 238
5.6.1 平衡木項目概況 238
5.6.2 平衡木前空翻起跳動作的建模仿真 238
5.6.3 起跳動作的動力學特征 240
5.6.4 分析和討論 242
5.6.5 結語 243
參考文獻 244
第6章 體操項目落地動作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 247
6.1 落地動作地面反作用力的建模與仿真方法 248
6.1.1 引言 248
6.1.2 實驗設計 248
6.1.3 落地動作的數(shù)據(jù)采集 249
6.1.4 人體落地模型的建立 250
6.1.5 模型的驗證 250
6.1.6 分析和討論 254
6.1.7 結語 255
6.2 體操運動員后空翻落地與垂直落地的下肢生物力學比較 255
6.2.1 引言 255
6.2.2 研究對象和落地動作采集 256
6.2.3 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 258
6.2.4 下肢運動學比較 259
6.2.5 下肢動力學比較 260
6.2.6 下肢肌電學比較 262
6.2.7 分析和討論 263
6.2.8 結語 264
6.3 體操跳馬落地下肢負荷的生物力學建模仿真研究 265
6.3.1 引言 265
6.3.2 人體模型及其驗證 266
6.3.3 實際比賽中跳馬運動員三維運動學參數(shù)的采集 266
6.3.4 落地墊力學參數(shù)的簡易優(yōu)化 266
6.3.5 仿真流程及敏感性分析 267
6.3.6 落地階段下肢負荷特征 267
6.3.7 落地墊力學特性影響的仿真研究 269
6.3.8 分析和討論 272
6.3.9 結語 274
6.4 體操運動員落地神經(jīng)力學特征研究 275
6.4.1 引言 275
6.4.2 研究對象和落地動作采集 275
6.4.3 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 276
6.4.4 模型與計算機仿真 276
6.4.5 落地過程下肢運動的神經(jīng)力學 277
6.4.6 分析和討論 278
6.4.7 結語 282
6.5 面向自由操落地動作仿真的不同多體系統(tǒng)模型的比較 283
6.5.1 引言 283
6.5.2 研究對象與運動學數(shù)據(jù)采集 283
6.5.3 創(chuàng)建簡化人體模型與計算機仿真 284
6.5.4 模型性能對比 286
6.5.5 分析和討論 287
6.5.6 結語 290
6.6 自由操落地墊力學特性與踝關節(jié)負荷的關系研究 290
6.6.1 引言 290
6.6.2 人體動作與模型仿真 291
6.6.3 落地墊力學參數(shù)變化對踝關節(jié)負荷的影響 291
6.6.4 分析和討論 295
6.6.5 結語 296
6.7 不同難度空翻動作的落地生物力學特征的比較 296
6.7.1 引言 296
6.7.2 研究對象與運動學數(shù)據(jù)采集 297
6.7.3 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 297
6.7.4 計算機建模與仿真 298
6.7.5 身體中心時空特征 298
6.7.6 下肢關節(jié)角度和負荷 299
6.7.7 下肢剛度和肌電 301
6.7.8 分析和討論 302
6.7.9 結語 305
6.8 不同落地動作踝關節(jié)負荷的有限元分析 305
6.8.1 引言 305
6.8.2 研究對象與原始數(shù)據(jù)采集 307
6.8.3 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307
6.8.4 落地沖擊的有限元計算 309
6.8.5 站立平衡狀態(tài)足底表面壓力分布 310
6.8.6 落地沖擊的踝關節(jié)面受力情況 311
6.8.7 分析和討論 313
6.8.8 結語 315
參考文獻 315
第7章 運動專項空中動作的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 318
7.1 運動專項空中動作特征及其力學規(guī)律 318
7.1.1 空中動作特征 318
7.1.2 人體空中動作的運動學 320
7.1.3 空中翻騰和轉體動作多體系統(tǒng)模型 322
7.1.4 空中技術動作的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 324
7.1.5 空中翻騰和轉體姿態(tài)控制過程中的轉動慣量的變化 327
7.1.6 結語 330
7.2 跳水空中動作生物力學建模與仿真 330
7.2.1 跳臺跳水空中運動的計算機仿真研究 331
7.2.2 跳板跳水空中運動的計算機仿真研究 337
7.2.3 結語 344
7.3 體操自由操空中動作的建模與仿真 345
7.3.1 動力學建模 346
7.3.2 優(yōu)化策略的改變對運動表現(xiàn)的影響 349
7.3.3 結語 354
7.4 跳臺滑雪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空中動作的建模與仿真 354
7.4.1 跳臺滑雪空中運動的計算機仿真研究 354
7.4.2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動作的計算機仿真研究 361
7.4.3 結語 371
參考文獻 372
后記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