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理咨詢評估領(lǐng)域中頗受歡迎的教材,本書如今已更新至第 9 版,書中包含了 17 個與心理評估相關(guān)的重要主題,包括什么是心理評估,心理評估的倫理和法律議題,多元群體的評估議題,心理評估信息的獲取方法和來源,信度、效度等與統(tǒng)計學相關(guān)的概念,智力和一般能力評估,成就評估,能力傾向評估,職業(yè)生涯和就業(yè)評估,人格評估和教育評估等內(nèi)容。 
    本書每章內(nèi)容均由一系列學習目標引出,并圍繞該目標深入淺出地講解各章對應(yīng)的內(nèi)容。為了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內(nèi)容,并將其應(yīng)用于臨床工作中,本書設(shè)置了“總結(jié)”“問題討論”“建議活動” 等內(nèi)容。另外,與之前的版本相比,本書在各個章節(jié)中展示了被廣泛使用的評估工具信息和示例,以幫助讀者熟悉常見的心理測評量表。 
    本書適合高校與相關(guān)研究機構(gòu)的心理學研究者與實踐者使用,也適合所有對心理評估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1.美國心理評估領(lǐng)域經(jīng)典教材,30余年沉淀之作第9次再版。
2.包含17個評估領(lǐng)域的重要議題,是幫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順利完成學習、思考、領(lǐng)悟、沉淀、實操過程的集大成作品。
3.有數(shù)十年臨床經(jīng)驗,且出版過多部心理學教材,曾擔任美國國家咨詢師注冊顧問委員會(NBCC)的主席以及心理咨詢評估與研究協(xié)會(AARC)的主席。
4.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臨床與咨詢心理學院院長樊富珉老師作序推薦!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老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喬志宏老師傾情推薦!
卡爾·J. 謝珀里斯(Carl J. Sheperis)
    博士,得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教育與人類發(fā)展學院院長。曾擔任美國國家咨詢師注冊顧問委員會(NBCC)的主席。他還是心理咨詢評估與研究協(xié)會(AARC)的前任主席,也是《心理咨詢與發(fā)展雜志》的副主編。他曾任美國心理咨詢協(xié)會(ACA)研究與知識委員會主席,并擔任《心理咨詢研究與實踐雜志》的編輯。 
    除了本書外,謝珀里斯博士還出版了以下著作:《心理咨詢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臨床心理健康咨詢:應(yīng)用實踐的基礎(chǔ)》《診斷和治療兒童和青少年》和《和平列車》。他還在各種學術(shù)期刊中發(fā)表過多篇文章。 
 
羅伯特·J. 德拉蒙德(Robert J.Drummond)
    博士,北佛羅里達大學咨詢心理學專業(yè)退休教授,曾在該校任職20年。他專攻教育和心理測驗、職業(yè)發(fā)展、評估模型、教育研究、人格理論和測量,是心理評估領(lǐng)域的先驅(qū)。 
 
卡琳·黛勒·瓊斯(Karyn Dayle Jones)
    博士,中佛羅里達大學咨詢師教育專業(yè)的副教授。她在心理咨詢行業(yè)有超過20年的經(jīng)驗。她的主要研究領(lǐng)域是評估和診斷。她是人本主義心理咨詢協(xié)會的前任主席,也是美國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
第一章 評估概述 /1 
學習目標 /1 
什么是評估 /2 
評估目的 /3 
多種方法和多種來源 /5 
評估過程 /7 
評估的勝任力要求 /9 
歷史觀點 /11 
評估與科技 /16 
基于計算機的評估 /16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評估 /17 
評估中的爭議議題 /18 
總結(jié) /18 
問題討論 /19 
建議活動 /19 
第二章 評估中的倫理和法律議題 /20 
學習目標 /20 
專業(yè)標準和倫理準則 /20 
美國心理咨詢協(xié)會的《倫理準則》/21 
美國教育研究協(xié)會、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國家教育測量委員會的《教育與心理測驗標準》/24 
美國學校咨詢師協(xié)會的《學校咨詢師倫理標準》/25 
美國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家倫理原則和行為準則》/25 
心理咨詢評估協(xié)會的《標準化測驗使用者的責任》(第三版)/25 
美國測驗實踐聯(lián)合委員會的《教育公平測驗實施準則》/26 
美國國家教育測量委員會的《教育測量的專業(yè)責任準則》/26 
評估中的倫理議題 /27 
專業(yè)培訓和勝任力 /27 
來訪者福祉議題 /28 
測驗使用者資格 /28 
評估中的法律議題 /31 
法規(guī)和條例 /31
司法判決 /35 
總結(jié) /37 
問題討論 /37 
建議活動 /37 
第三章 多元群體的評估議題 /39 
學習目標 /39 
多元文化評估 /40 
心理咨詢評估中的特權(quán)與邊緣化 /40 
測量偏差 /40 
評估中的多元文化視角 /43 
文化適應(yīng) /44 
策略 /45 
對使用不同語言個體的評估 /46 
對殘疾人士的評估 /47 
對視覺障礙患者的評估 /49 
對聽覺障礙患者的評估 /49 
對智力障礙患者的評估 /50 
對神經(jīng)心理障礙患者的評估 /52 
對交流障礙患者的評估 /52 
對殘疾兒童的評估 /53 
多元群體的評估標準 /55 
總結(jié) /56 
問題討論 /56 
建議活動 /56 
第四章 評估信息的獲取方法和來源 /57 
學習目標 /57 
評估方法和來源 /57 
正式與非正式評估工具和策略 /58 
初始訪談 /60 
訪談的結(jié)構(gòu)化程度 /60 
訪談指南 /62 
測驗 /63 
測驗類別 /65 
觀察 /69 
正式觀察和非正式觀察 /70 
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71 
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環(huán)境 /71 
無干擾式觀察和參與式觀察 /71 
記錄觀察內(nèi)容的方法 /72 
自我監(jiān)測 /77 
間接來源 /77 
總結(jié) /78 
問題討論 /78 
建議活動 /79 
第五章 統(tǒng)計學概念 /80 
學習目標 /80 
評估的統(tǒng)計學概念 /80 
測量尺度 /81 
名目尺度 /82 
順序尺度 /82 
等距尺度 /83 
等比尺度 /83 
描述分數(shù) /83 
頻數(shù)分布 /85 
集中量數(shù) /89 
差異量數(shù) /91 
正態(tài)曲線 /94 
關(guān)系量數(shù) /95 
總結(jié) /101 
問題討論 /101 
建議活動 /101 
第六章 理解評估分數(shù) /102 
學習目標 /102 
評估分數(shù) /102 
標準參照分數(shù) /103 
常模參照分數(shù) /104 
常模團體 /105 
常模參照分數(shù)的類型 /107 
標準分數(shù) /109 
年級當量與年齡當量 /115 
定性評估 /116 
表格及剖析圖 /118 
是用標準參照法還是用常模參照法,或 
兩者兼而有之 /118 
總結(jié) /120 
問題討論 /121 
建議活動 /121 
第七章 信度 / 精確度 /122 
學習目標 /122 
信度 /123 
測量誤差 /124 
測量誤差的來源 /124
評估信度 /精確度的方法 /126 
重測法 /128 
復本法 /129 
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 /130 
評分者間信度 /131 
選擇一個信度系數(shù) /132 
評估信度系數(shù) /132 
測量的標準誤差 /133 
置信區(qū)間 /135 
提高信度 / 精確度 /135 
總結(jié) /137 
問題討論 /137 
活動建議 /138 
第八章 效度 /139 
學習目標 /139 
效度的本質(zhì) /139 
重溫構(gòu)念 /141 
威脅效度的因素 /142 
效度和信度 / 精確度 /142 
效度證據(jù)的來源 /143 
測驗內(nèi)容循證 /143 
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循證 /145 
與其他變量關(guān)系循證 /146 
測驗結(jié)果循證 /151 
反應(yīng)過程循證 /152 
總結(jié) /152 
問題討論 /153 
建議活動 /153 
第九章 選擇、施測、計分和解釋評估結(jié)果 /155 
學習目標 /155 
選擇評估工具和策略 /155 
辨識所需信息的類型 /156 
辨識可用信息 /156 
確定獲取信息的方法 /157 
搜索評估資源 /158 
考慮文化和多樣性因素 /162 
評價并選擇一個評估工具或策略 /162 
施測 /168 
施測前 /169 
施測中 /170 
施測后 /172 
對評估工具計分 /172 
對表現(xiàn)評估進行計分 /173 
計分誤差 /174 
評估工具的計分標準 /174
解釋評估結(jié)果 /175 
總結(jié) /176 
問題討論 /176 
建議活動 /177  
第十章 智力和一般能力評估 /178 
學習目標 /178 
定義智力 /178 
智力理論 /181 
斯皮爾曼的二因素理論 /181 
弗農(nóng)的智力層次模型 /182 
卡羅爾的智力三層次模型 /182 
卡特爾–霍恩–卡羅爾的三階層模型 /183 
瑟斯通的多因素理論 /184 
卡特爾–霍恩的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理論 /186 
吉爾福德的三層智力結(jié)構(gòu)模型 /186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 /187 
魯利亞的模型 /188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188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188 
計劃–注意–同時性–繼時性認知加工理論 /189 
特曼的研究 /189 
智力測驗 /190 
能力、智力、成就和能力傾向 /192 
個體智力測驗 /193 
團體智力測驗 /203 
專門測驗 /205 
訪談及觀察 /207 
智力評估中的議題 /207 
總結(jié) /209 
問題討論 /209 
建議活動 /209 
第十一章 成就評估 /210 
學習目標 /210 
評估成就 /210 
標準化成就測驗 /211 
成套成就測驗 /213 
個人成就測驗 /217 
診斷性測驗 /221 
科目領(lǐng)域的測驗 /224 
成人成就測驗 /225 
其他成就評估工具 /225 
標準參照測驗和最低水平技能測驗 /225 
美國各州成就測驗 /226 
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 /227
課程本位評估與課程本位測量 /228 
表現(xiàn)評估 /228 
檔案袋評估 /229 
影響學生成就的因素 /229 
學情分析 /235 
總結(jié) /237 
問題討論 /237 
建議活動 /237 
第十二章 能力傾向評估 /239 
學習目標 /239 
能力傾向測驗 /239 
多元能力傾向成套測驗 /240 
專業(yè)能力傾向測驗 /246 
入學測驗 /251 
準備測驗 /255 
身心障礙成人的能力傾向評估 /256 
總結(jié) /257 
問題討論 /257 
建議活動 /257 
第十三章 職業(yè)生涯和就業(yè)評估 /259 
學習目標 /259 
職業(yè)生涯評估 /259 
興趣量表 /260 
工作價值觀量表 /266 
人格量表 /268 
能力和技能評估 /269 
職業(yè)發(fā)展量表 /270 
綜合評估方案 /271 
訪談 /272 
就業(yè)評估 /273 
選拔性面試 /273 
履歷信息 /274 
測驗 /275 
職業(yè)分析 /277 
評估中心法 /279 
員工選拔指南 /280 
就業(yè)評估趨勢 /281 
總結(jié) /282 
問題討論 /282 
建議活動 /283
第十四章 人格評估 /285 
學習目標 /285 
定義人格 /285 
特質(zhì)、狀態(tài)和類型 /286 
人格問卷 /287 
人格問卷的開發(fā)方法 /288 
人格問卷的種類 /289 
結(jié)構(gòu)化人格問卷 /290 
投射工具和技術(shù) /299 
聚焦積極心理學的人格問卷 /305 
反應(yīng)風格 /308 
總結(jié) /309 
問題討論 /309 
建議活動 /309 
第十五章 臨床評估 /312 
學習目標 /312 
臨床評估的基礎(chǔ) /313 
診斷中的政策議題 /313 
確定診斷 /313 
DSM-5/314 
臨床評估中的訪談 /317 
精神狀態(tài)檢查 /319 
用于臨床評估的工具 /321 
自殺風險評估 /326 
觀察和臨床評估 /328 
神經(jīng)心理學評估 /335 
臨床評估中的文化考量 /338 
總結(jié) /338 
問題討論 /339 
建議活動 /339 
第十六章 教育評估 /340 
學習目標 /340 
學校評估項目 /341 
設(shè)計學校評估項目 /341 
學校評估項目中使用的評估工具 /342 
學校咨詢師的評估活動 /343 
需求評估 /345 
評估特殊學習障礙 /345 
評估天賦 /348
為教師提供咨詢 /351 
學校的環(huán)境評估 /353 
學校咨詢師的評估和評價勝任力 /355 
教育中的評估議題 /355 
考試準備和表現(xiàn) /357 
輔導 /358 
提升考試技巧 /358 
降低考試焦慮 /359 
總結(jié) /360 
問題討論 /361 
建議活動 /361 
第十七章 溝通評估結(jié)果 /362 
學習成果 /362 
反饋環(huán)節(jié) /363 
團體反饋環(huán)節(jié) /366 
問題領(lǐng)域 /366 
家長反饋環(huán)節(jié) /368 
評估報告 /370 
優(yōu)秀報告的品質(zhì) /371 
評估報告格式 /372 
與其他專業(yè)人員溝通評估結(jié)果 /377 
向公眾傳達評估結(jié)果 /378 
總結(jié) /380 
問題討論 /380 
建議活動 /380 
參考文獻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