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師為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歷任內閣中書、國史館校對等職。咸豐九年(1859年)出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改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同治元年(1861年)以代理蘭州府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任平涼府知府。同治五年(1866年)簡放肅州道,又調蘭州道。同治九年(1870年),升任西寧辦事大臣,協(xié)助左宗棠鎮(zhèn)壓河湟回族反清運動。所著《豫師青海奏稿》12卷,對于研究同治年間青海歷史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豫師(1825年-1906年),本姓劉,字錫之,滿洲鑲黃旗人[1]。晚清官員。為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歷任內閣中書、國史館校對等職。咸豐九年(1859年)出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改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同治元年(1861年)以代理蘭州府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任平涼府知府。同治五年(1866年)簡放肅州道,又調蘭州道。同治九年(1870年),升任西寧辦事大臣,協(xié)助左宗棠鎮(zhèn)壓河湟回族反清運動。光緒四年(1878年)調烏魯木齊都統(tǒng)。以講學而被徐桐賞識。清廷立溥俊為“大阿哥”之事,徐桐力主支持,其實為豫師謀劃。著有《漢學商兌贅言》《豫師青海奏稿》《險異圖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