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山東省濰坊市教研室開展的“語文主題學習”實踐經驗為基礎,系統(tǒng)地闡述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圍繞語文主題學習這一核心論題,從語文主題學習的背景與起源、語文主題學習的內涵、主要實施策略、課堂教學模式、管理與評價、成效和意義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書中所提到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以喚醒與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為目標,旨在將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心落實到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在課堂上實現(xiàn)大量閱讀教學。
李宏緋,中學高級教師,教育碩士,先后獲山東省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優(yōu)質課、“山東省教學能手”稱號。濰坊市教師,現(xiàn)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語文教研員、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語文教研員。曾參與山東省規(guī)劃課題“‘語文實驗室計劃’推廣深化研究”、全國教育規(guī)劃課題“新學校中小學語文課程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有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基礎教育課程》《語文建設》等刊物上發(fā)表。在18年度山東省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山東省教學成果。
第一章
圍繞主題而學p>
第二章
語文的實施策略
第三章
主題的確定與內容的選擇
第四章
從課堂尋求突破
第五章
單元導讀課
第六章
教讀課
第七章
自讀實踐課
第八章
組文閱讀課
第九章
主題寫作課
第十章
語文的管理與評價
第十一章
語文的成效及意義
后記
第一章圍繞主題而學p>
一、的理論基礎
關于“語文”教育的歷史,此處不一一梳理。隨著王尚文的《語感論》(修訂本)、李海林的《言語教學論》和李維鼎的《語文言意論》的出版,以及01年韓雪屏的《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03年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的出版,語文教育理論界便似了一股新鮮的空氣,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關于語文觀念的新局面。
王尚文的《語感論》(修訂本)認為,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要確立一容人的情感、體驗和實踐并使其融為一體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語感。王尚文先生的語感研深化了語文人文性的研究,為語文教學敞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李海林的《言語教學論》以“言語”概念為核心,層層鋪敘,逐步,構建了一個的語文教育學理論體系,明確語文課不是語言課,而是言語課,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而李維鼎的《語文言意論》認定了“語文課”就是“言語課”的基本事實,揭示了“言意互轉”是語文課的基本性質,指明語言運用不同于工具使用,而是人的生命活動,所培養(yǎng)的不是一般工具能力,而是人的智慧。
韓雪屏的《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切入,認為要正確認識語文能力的規(guī)律,合理形成聽說讀寫之間“協(xié)同發(fā)展”的教學思路。
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從現(xiàn)代課程論的視角,居高臨下地審視了近來語文教育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層疊蘊涵分析的新框架,令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書中所涉及的論題皆為語文學科領域的前沿課題,對當代語文課程改革富有啟迪,值得反復研讀。
層出不窮的新理論令人眼花繚亂,然而,每一種理論都是我們在當今語文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需要我們學證地吸收,滲透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之中。過去,我們大多站在科學、工具的角度上去學、分析語文、闡釋語文,是一種知識性的學語文的學地落在了對各種文體的分析層面。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大不同,在于它通過語言反映一種文化內涵,一種人文精神。我們不能再把語文教學定位為一種知識的教學,而要更多地關注其所帶來的生命的體驗、生活的積累和文化的熏陶。
(一)語文是借助于語言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文化
生命的豐富和體驗必須要依托于語言行,語文的工具性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語文借助于語言所要表達的,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文化。我們要更多地關注語言文字背后的東西,借助于語言這個“表”來挖掘它深層的人文內涵。二者是密切聯(lián)系、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單獨關注工具,語文課便變成了一種科學課、一種分析課;單獨關注人文,語文課就變成了一種思想政治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