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敘事學的相關理論對敦煌變文進行文本分析,論述敦煌變文在敘事邏輯、敘事時空、敘事視角、敘事語言藝術、敘事形態(tài)、敘事結構、程式化敘事等方面展現(xiàn)出來的獨特魅力。
引 論
章 敦煌變文的敘事邏輯
節(jié)復仇觀影響下的故事邏輯序列
節(jié)歷史觀影響下的故事邏輯序列
第三節(jié)因果報應觀影響下的故事邏輯序列
章 敦煌變文豐富多彩的敘事時空
節(jié) 超現(xiàn)實的敘事時空
節(jié)敦煌變文的敘事時序
第三章 敦煌變文流動變化的敘事視角
節(jié)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視角
節(jié)視角的切換與流動
第四章敦煌變文的敘事語言藝術
節(jié)散體語言的藝術
節(jié) 的語的藝術
第三節(jié) 教煌變文物散結合的敘事語言藝術
第五章 放煌變文的敘事形態(tài)
節(jié)教煌變文說唱間行、說唱交替的敘事方式
節(jié) 軟煌變文圖文結合的敘事方式
第六章 軟煌變文敘事結構中的“結構之道”與“結構之計”
節(jié)敘事結構概述
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結構之道”與“結構之計”的雙構思維
第三節(jié)敦煌變文中“結構之道”的統(tǒng)攝作用
第四節(jié)敦煌變文“結構之計”的敘事模式
第七章敦煌變文的程式化敘事
節(jié) 敦煌變文程式概念的淵源及界定
節(jié)敦煌變文中時間的程式化
第三節(jié) 敦煌變文中情感的程式化
第四節(jié)敦煌變文中套語的程式化
第五節(jié)敦煌變文中情節(jié)建構的程式化
第六節(jié)敦煌變文中程式的意義
第八章 敦煌變文敘事對后世中國文學的影響
節(jié)觀念、主旨的傳承
節(jié)押座文之于話本入話、得勝頭回、雜劇楔子、傳奇家門
第三節(jié)韻散相間、說唱間行之于小說、戲曲
第四節(jié)套語之于后世小說
第五節(jié)情節(jié)、結構之于后世小說
第六節(jié)程式化描寫之于后世小說
第七節(jié)故事母題的傳承
結語
參考文獻
章敦煌變文的敘事邏輯
敘事,是將所要講述的一系列故事以的邏輯順序講述出來,邏輯順序成為構建全篇的關鍵所在。“敘”和“序”兩個文字,在中國古代含義本是相通的,古人常常把敘事稱作“序事”。在《周禮·春官宗伯·職喪》一文中曾有云:“職喪掌諸侯之喪,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喪,以國之喪禮,涖其禁令,序其事。”[1]這里所說的“序其事”,表示喪禮事宜順序的安排,并非今天所指稱的講故事,但我們仍然可以明確感覺到,它實際上已經充分考慮到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此外,“序”字又可以同“緒”同音假借,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曾說:“《周頌》:繼序思不忘。傳曰:序,緒也。此謂序為緒之假借字。”[2]緒字的含義,當指事情的頭緒,從這一點來看,敘事也分明含有厘清事件頭緒的含義之,由于在古代漢語中,“敘”和“序”“緒”是通用的,也使得“敘事”的“敘”蘊含豐富的含義,不僅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講述,而且暗含不同故事之間的發(fā)展順序,厘清敦煌變文的敘事邏輯,也成為本書研究之初首先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敘事的過程,是講故事的過程含故事內容和敘述者兩個方面,僅故事內容一個方面來說,又必含有多個事件,這些事件在發(fā)生過程中有其自身內在的邏輯序列,同時,這個邏輯序列還必須具有的可能和可續(xù)。敘事的過程必須服從某種邏輯序列,否則敘事作品便缺少了故事得以發(fā)展下去的關鍵,變得讓人無法理解。敦煌變文在唐代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很強的故事,能夠迎合唐代上公下平民百姓的欣賞需求,雖然變文的根本目的是引導聽眾棄惡行善,但在說唱過程中并沒有通過枯燥乏味的教教義達到說教目的,而是通過講述形形色色、異彩紛呈的故事完成。具體的變文作品的實際情況而言,其故事內體上都是服從于邏輯規(guī)則的制約。從變文的具體作品考察其敘事邏輯,敦煌變文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形態(tài),既有線的敘事,又有生活片段的截取,在此,我將以敦煌變文自身故事內容為切入點,從觀念的角度對其敘事邏行一個深入考察。
在敦煌變文中,講述者在敘述故事內容時,往往會依據不同內容安排故事情節(jié),同時融合不同的觀念,因此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敘事邏輯。不同的故事內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敘事邏輯,這是人們理解故事的關鍵。站在觀念的角度,我將敦煌變文故事內容的敘事邏輯概括為復仇觀影響下的故事邏輯序列、歷史觀影響下的故事邏輯序列以及因果報應觀影響下的故事邏輯序列。這三種敘事邏輯并不能涵蓋敦煌變文中所有作品的具體敘事情況,但卻是具典型意義的三種敘事邏輯,同時,這些邏輯序列雖然是從觀念差異的角度研究變文的結果,但在同一篇變文作品中也會出現(xiàn)許多交叉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