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以下簡稱《百法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古代曾出現(xiàn)過許多對該論的注疏,可惜大部分都已經(jīng)亡佚了,所幸敦煌藏經(jīng)洞依然保存有若干失傳的珍貴注疏文獻。這些注疏出土于敦煌這一特殊地區(qū),折射出敦煌文化與佛教文化融會貫通的特色。
    本著首先對敦煌遺書中的《百法論》注疏進行了全面考察,歸納其因時間推移所產(chǎn)生的內(nèi)容及風格上的變化,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及特點,從而窺見高僧曇曠及其弟子在《百法論》流傳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由此引發(fā)對唐代中晚期敦煌地區(qū)佛教信仰情況的認識,以及對敦煌文化與佛教文化由相互影響到熔于一爐的歷史轉(zhuǎn)變的思考。
		
	
                                    本著分為正文論述和個案研究所選的兩類注疏錄校兩部分,后者被安置于正文后的附錄中,以供學術(shù)界將來深入研究參考。具體來講,緒論后第一章對《百法論》的內(nèi)容和翻譯等情況進行簡介,結(jié)合敦煌《百法論》注疏的相關(guān)記載,對一些問題進行了重新考證;在第二章中,擬對敦煌遺書中的《百法論》注疏進行歸類,并對其中的不當定名進行糾正。在此基礎上說明《百法論》弘傳的過程;第三章擬闡述《百法論》注疏在敦煌地區(qū)大量產(chǎn)生的歷史由來;第四章則對曇曠所撰的《開宗義記》進行再研究;第五章對以法藏P.2258號背為底本而整理出來的《百法手記》,從講解風格、結(jié)構(gòu)、思想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第六章對國圖藏BD02737號《百法明門論疏》進行研究,該號注疏的作者應是玄奘系唯識宗的追隨者,但在曇曠于敦煌弘揚《百法論》的強大影響下,該號注疏的作者也不得不主動吸收曇曠的一些解釋。            
張磊,河南省洛陽市人,宗教學博士,師從陳兵教授研究漢傳佛教義理。2019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序
凡例
緒論
第一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內(nèi)容、歷代注疏與來源
  第一節(jié)  《百法論》的內(nèi)容特色與歷代注疏
   一 《百法論》的內(nèi)容特色
   二 歷代注疏
  第二節(jié)  《百法論》的翻譯與內(nèi)容來源新考
   一 關(guān)于《百法論》翻譯情況的早期記載
   二 敦煌遺書中所反映的質(zhì)疑與調(diào)和之論
   三 與《攝阿毗達摩義論》(南傳)等論典的比較
  小結(jié)
第二章  敦煌遺書《大乘百法明門論》注疏的類別和定名
  第一節(jié)  玄奘門下注疏及相關(guān)復疏
   一 普光疏
   二 義忠疏
   三 參考玄奘弟子所撰而著之復疏
  第二節(jié)  曇曠疏
  第三節(jié)  對曇曠所撰《開宗義記》和《開宗義決》的復疏性文獻
   一 對《開宗義記》的解釋
   二 對《開宗義決》的解釋
  第四節(jié)  其他《百法論》疏及尚未確定者
  小結(jié)
第三章  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門論》注疏大量產(chǎn)生的歷史由來
  第一節(jié)  義學經(jīng)論的流傳
  第二節(jié)  末法思潮與佛典流傳
  第三節(jié)  佛學基礎典籍的編撰與弘傳
   一 基礎名相辭典類的編撰
   二 三寶四諦文等佛學基礎的弘傳
  第四節(jié)  講經(jīng)和論義
  小結(jié)
第四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再探
  第一節(jié)  曇曠生平及其所撰《開宗義記》
  第二節(jié)  《開宗義記》的結(jié)構(gòu)及“五門”分別
  第三節(jié)  《開宗義記》的內(nèi)容概要
   一 曇曠造論的根由和目的
   二 第三門之彰所宗
   三 顯所歸
   四 解所立
  小結(jié)
第五章  法藏P.2258號背《百法手記》研究
  第一節(jié)  《百法手記》的結(jié)構(gòu)與講解風格
  第二節(jié)  《百法手記》所引用的著作
   一 明確說明出處的經(jīng)論
   二 未說明出處的經(jīng)論
  第三節(jié)  《百法手記》中的思想意蘊
   一 心法
   二 心所法
   三 色法
   四 心不相應行法
   五 無為法
   六 二諦觀
   七 問難與答疑
  第四節(jié)  曇曠的成熟佛學思想主張
   一 如來藏、阿賴耶識、熏習
   二 涅槃觀
   三 依時判教觀
  小結(jié)
第六章  BD02737號《百法明門論疏》研究
  第一節(jié)  總述五法
   一 心法、心所法
   二 無為法
  第二節(jié)  五法歸體
  第三節(jié)  五言偈釋
   一 心體觀
   二 心心所關(guān)系與認識作用
  第四節(jié)  別解心法
   一 五識身總述
   二 第八識的緣生功能
   三 諸識的認識對象和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五節(jié)  別釋心所
   一 援引曇曠著作的內(nèi)容
   二 作者的理解
   三 問難與答疑
  小結(jié)
結(jié)論
附錄: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門論》注疏選錄
   一 《百法手記》
   二 BD02737號《百法明門論疏》(擬)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