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語言系屬分民族排序,瑰集了云南21種少數民族的復調音樂,包括云南漢藏語系諸民族的復調音樂、南亞語系夢高棉語族諸民族的復調音樂等。
張興榮教授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云南民族器樂薈萃》、《云南樂器王國的傳說》、《云南洞經文化》、《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樂》、《云南原生態(tài)民族音樂》、《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音樂研究·云南卷》(主編)等7部:主要論文有:《論云貴川黔彝族器樂色彩區(qū)劃》、《云南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考察記、《A NEW DISCOVERYT raditl orlaL 8一oa rt Dol yphonl c si ng-ing of the Aani of Yunnan》,已收錄于《新格羅夫音樂和音樂家辭典》。主要音像作品有:錄像片《土風樂韻一一云南少數民旗器樂》、《云南樂器王國考察記》、《FROM GHINA’S W BORDERS-Mfno r}tvDances,Songs,and inst rumenta l Musicof Y u na n》(美國)激光cD唱牒《Bal shi bai》、《Tongjing of Music》、《Alili》、《Nanwoka》(荷蘭PAN)、《SOUTH OFTHE CLOUDS:inst rumental Music of Yunnan》(新西蘭OOE)、《World Routes Inchina 1/2》(英國BBC)、《巔——云南原生態(tài)音樂紀實》等20盤。曾出訪美、英、法、荷蘭、新西蘭、香港、臺灣等國(地區(qū))講學交流12次。
序
前言
一、研究云南民族復調音樂的動機與原則
二、二十五年考察云南民族復調音樂的積累
章 總論
節(jié) 云南民族復調音樂的概念及特征
一、云南民族復調音樂的概念
二、云南復調音樂的題材內容與音樂形態(tài)
三、復調音樂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jié) 云南民族音樂中的多聲思維及審美意識
第三節(jié) 云南民歌及歌舞中的復調形態(tài)
一、多聲演唱的組合方式與特色
二、聲部的結合形態(tài)(即織體樣式)
三、調式音列及調式的結合概況
四、和聲音程及終止式
五、節(jié)奏的縱橫方面
六、曲式結構
第四節(jié) 云南民間器樂中的復調形態(tài)
一、獨奏中的復調
二、重奏中的復調
三、合奏中的復調
第五節(jié) 云南民族復調音樂的現狀和前景
一、多聲部民歌的現狀和前景
二、復調器樂的現狀和前景
三、保護傳承并發(fā)展云南民族復調音樂
第二章 云南漢藏語系諸民族的復調音樂
節(jié) 彝族復調音樂
一、民族文化背景
二、復調音樂選粹
三、彝族調音樂小結
第二節(jié) 哈尼族復調音樂
一、民族文化背景
二、復調音樂選粹
三、哈尼族復調音樂小結
第三節(jié) 傈僳族復調音樂
一、民族文化背景
二、復調音樂選粹
三、復調音樂小結
第四節(jié) 納西族復調音樂
一、民族文化背景
二、復調音樂選粹
三、復調音樂小結
第五節(jié) 拉祜族復調音樂
一、民族文化背景
二、復調音樂選粹
三、復調音樂小結
第六節(jié) 基諾族復調音樂
一、民族文化背景
=、復調音樂選粹
三、復調音樂小結
第七節(jié) 景頗族復調音樂
一、民族文化背景
……
第三章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諸民族的復調音樂
第二節(jié) 云南民族音樂中的多聲思維及審美意識
多聲部民歌這一特定的音樂形式,只能產生在與歌唱相關的社會性集體活動中。它的起源可上溯至原始社會。“原始人在勞動時總是伴著歌唱。音調和歌詞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節(jié)奏”。例如早期原始社會時,大家抬木頭呼喊的“杭育”聲,而形成的不同音高同節(jié)奏的勞動號子“大混唱”。而在另一些不需要統一節(jié)奏的勞動中,眾人所發(fā)出的呼喊聲,又會形成不同音高不同節(jié)奏的“大混唱”。即原始復音唱法。
玉龍縣納西族的混聲二部合唱《窩熱熱》,原名《熱美蹉》。乃納西先民狩獵游牧時期的產物,是存活的原始多聲部歌舞。它的來歷,東巴口誦經說:以此群體唱跳的方式驅趕飛魔(鬼);民間傳說是:村民們上山幫牧羊小孩找羊時的唱跳。后來,這種唱跳形式經世代傳衍,逐漸從具原始痕跡的隨意性極強的古老唱跳形式,發(fā)展成有格式、規(guī)律的民俗歌舞。從僅有喊叫而無歌詞,逐漸發(fā)展成有不同內容的歌詞:從自由的唱跳發(fā)展成有表演格式的歌舞形式,即在旋步中先由一男領誦五言詩詞,然后接男聲齊唱,之后女聲齊唱進入,后眾人蹦跳呼喊,如此多段,依樣重復,形成長大的“分節(jié)歌”。其旋律調式也由具原始自然形態(tài)的,無固定音高、無調性、無主題的生活音調(即男的驅趕喊叫聲和女的羊咩聲),亦即對比復音的趨型,逐漸發(fā)展成有較明顯的旋律型和節(jié)奏型的曲調,乃至兩聲部同一調式調性和同一終止!稛崦栗恪肤摺陡C熱熱》的來歷和衍變,反映了納西族古今音樂生活中的多聲復合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
1995年5月26日-6月1日,我們邀請了紅河縣阿扎河鄉(xiāng)的普春、洛么、切龍、阿處紅東等相臨村寨的十名哈尼族農民歌(樂)手,來到云南藝術學院進行了一周的研討展演和高保真的同期分軌錄音。探詢他(她)們唱《哧瑪·吾處阿茨》(大聲唱的栽秧山歌)等,為什么總是先先后后、高高低低唱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