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lián)精品工程·中國電影史工程項目”之一的《中國電影傳播史1949-1979》,是對1949—1979年間電影以城鄉(xiāng)放映為中心的國內傳播階段的研究,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在傳播制度、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等方面有具體的特征并承載著歷史使命。本書填補了一項研究空白,對當下中國電影的傳播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意義。整部書稿行文較為流暢,文字較為干凈,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對影視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及電影愛好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88年畢業(yè)于湖北師范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系,獲電影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大陸首屆電影學博士學位獲得者,F(xiàn)任教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主要從事中國電影史研究和教學。發(fā)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有:《建筑中國電影批評史》、《中國當代電影現(xiàn)實主義五十年》、《中國早期電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里的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前景》等;出版的主要學術著作有:《波德萊爾是怎樣讀書寫作的》(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中國電影批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引言走向中國電影傳播史
第一章  政策規(guī)劃與行政命令相結合的電影傳播制度
  第一節(jié)  機構設置與政令發(fā)布:黨和國家對電影傳播的集中管理”
    機構設置
    政令發(fā)布
  第二節(jié)  消除私營與限禁傳播:電影作為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
    消除私營
    限禁傳播
  第三節(jié)  適度認同企業(yè)化和獎勵措施之于電影傳播的相關性
    企業(yè)化
    獎勵措施
第二章  國營電影格局與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的國家電影網(wǎng)
  第一節(jié)  以長春、北京和上海為主體的制片網(wǎng)
    東北的制片機構
    華北的制片機構
    華東的制片機構
        中南、西南、西北的制片機構
  第二節(jié)  規(guī)模宏大、遍布全國的發(fā)行放映網(wǎng)
    發(fā)行放映網(wǎng)的初步探索
    發(fā)行放映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
    發(fā)行放映網(wǎng)的空前繁榮
  第三節(jié)  與制片、發(fā)行和放映相適應的電影工業(yè)網(wǎng)
    膠片生產(chǎn)與機械制造
    機器修配與器材供應
第三章  承擔宣傳教育使命并逐漸普及深入的城鄉(xiāng)放映
  第一節(jié)  讓群眾看上電影:城市放映的
    新局面與鄉(xiāng)村放映的偉大奇跡
    城市放映的新局面
    鄉(xiāng)村放映的偉大奇跡
  第二節(jié)  幫群眾看懂電影:映前宣傳、映間解說與映后討論
    映前宣傳
    映問解說
    映后討論
  第三節(jié)  使群眾看好電影:放映質量的改進
    與普及放映率的提高
    放映質量的改進
    普及放映率的提高
第四章  《人民日報》《大眾電影》等報刊書籍與
    新中國電影的政治訴求
  第一節(jié)  《人民日報》與新中國電影的生存空間
    《人民日報》里的電影信息
    《人民日報》有關電影的議程設置
    《人民日報》與新巾困電影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jié)  《大眾電影》與新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
        《大眾電影》的群眾性、知識性與趣味性
    《大眾電影》里的政治宣傳與大眾娛樂
    《火眾電影》與新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
  第三節(jié)  電影出版物與新中國政治的互動共生
    電影書籍
    電影刊物
結語國家電影網(wǎng)與中國電影的國家構建
主要參考文獻
感情償還與年代追憶(代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