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8
一、 針經(jīng)是怎樣煉成的? 8
(一)針經(jīng)概說 8
1. 構成 9
2. 書名 14
3. 年代 17
4. 作者 21
5. 傳承 23
(二)煉“經(jīng)”四步 26
1. 定目標——融合百家成一統(tǒng) 27
2. 定方案——內(nèi)外相合內(nèi)為先 27
3. 定路徑——守一勿失萬物通 35
4. 定素材——漢以前諸家醫(yī)經(jīng) 36
(三)含金量 40
二、 針道迷失何以歸? 42
(一)原點的迷失 42
(二)干道的偏離 44
(三)道術的逆轉 49
(四)不能再遲的抉擇 52
三、 針經(jīng)入門門幾重? 57
(一)第一重門——知 57
(二)第二重門——行 63
(三)第三重門——悟 66
(四)叩門心悟 67
針經(jīng)知行錄 71
〇一、折翼的刺(動)脈法 72
〇二、刺動脈法及其臨床應用 75
〇三、刺人迎動脈體悟 90
〇四、天突刺法及針感——再論刺脈 91
〇五、刺動脈、經(jīng)隧、大脈之體會 94
〇六、“脈”與診療一體 95
〇七、平人脈 96
〇八、平寸口脈三軸 98
〇九、氣口九道脈 103
一〇、《針經(jīng)》診脈刺脈法臨床應用 109
一一、臨床常用的診-療一體的脈口 113
一二、標本脈法及其灸刺應用 116
一三、尺寸陰陽和標本脈互參 121
一四、扁鵲陰陽脈法與刺標本脈動 125
一五、寸口脈全息刺法 132
一六、寸口脈和三部九候全息之刺法 137
一七、左右脈口與任督全息 142
一八、氣口天人合一 144
一九、人迎脈口脈法刺法 146
二〇、上下相應 左右若一 163
二一、脈有寒熱真假辨 167
二二、脈有真?zhèn)?168
二三、針刺補瀉與《調(diào)經(jīng)論》探淵 169
二四、五痹脈法與五體刺法的應用 175
二五、陳瘀脈刺法 190
二六、刺髓 194
二七、五輸穴之五行生克平脈法 197
二八、《難經(jīng)》一脈十變與針灸應用 205
二九、《難經(jīng)》與《黃帝內(nèi)經(jīng)》刺之深淺 208
三〇、《難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寸口診“獨”法及其刺則 212
三一、脈之當下,獨處藏奸——臨床成敗醫(yī)案之感悟 216
三二、如何訓練取獨手感 221
三三、循“病應”刺之 223
三四、遍診法之病灶觸診 225
三五、解結調(diào)陰陽之逆向思維 228
三六、解結與脈 229
三七、針刺寒熱補瀉手法 232
三八、針灸治療骨折與燙傷——同感嫁接 235
三九、陰陽相引 240
四〇、出入升降,針藥互通 243
四一、俞、輸——診療一體 246
四二、寸口尺膚虛實與灸刺 248
四三、艾灸一得 250
四四、絡刺經(jīng)刺 254
四五、脈刺、分刺與迎隨補瀉 257
四六、焠刺 260
四七、滯針與行氣 263
四八、迫臟與恢刺法 268
四九、華佗與其弟子樊阿的刺法 271
五〇、刺腹脈——《難經(jīng)》腹診脈診相參 273
五一、“鼓脈”與“不鼓脈” 281
五二、仲景刺期門與刺內(nèi)臟包膜 283
五三、內(nèi)臟包膜刺法與脈診、腹診 287
五四、刺積 299
五五、刺積、刺腹脈、刺蛟蛔之體悟 306
五六、針刺“引”氣 309
五七、募刺之知、行 315
五八、古典針灸臨床體悟 320
五九、止息、守神 323
六〇、針經(jīng)指月 327
后 記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