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益館雜著(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與解釋·廖平集)
 
		
	
		
					 定  價:49.8 元 
					
								  叢書名: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與解釋
					
				 
				 
				  
				
				   
				 
				  
				
						
								
									當前圖書已被 13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廖平 著,王夏剛,校 注
 - 出版時間:2020/6/1
 
						- ISBN:9787567596801
 
						- 出 版 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Z126-53 
  - 頁碼:272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四益館雜著》是廖平經(jīng)學四變前后的一部重要學術論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稿本)》認為該書“多考證經(jīng)史百家之文,故不入文鈔,而曰雜著”,但此書雖為雜著、論文集,卻具有重要價值,“凡氏之思想學術,均于是可見。無論言經(jīng)言子,皆具卓識,另為新解,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洵非經(jīng)生所能望其肩背也”。該書又稱《四譯館雜著》、《六譯館雜著》,共收錄廖平論著30種。
		
	
                                “經(jīng)典與解釋·廖平集”,廖平經(jīng)學四變前后的一部重要學術論文集! 
 
1.《四益館雜著》收錄廖平論著30種,通過本書,可大致了解廖平經(jīng)學四變前后的學術變遷輪廓。 
2.本書“無論言經(jīng)言子,皆具卓識,另為新解,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校注前言 
 
《四益館雜著》是廖平經(jīng)學四變前後的一部重要文集!独m(xù)修四庫全書提要(稿本)》認爲該書“多考証經(jīng)史百家之文,故不入文鈔,而曰雜著”,但此書雖爲雜著集,卻具有重要價值,“凡氏之思想學術,均於是可見。無論言經(jīng)言子,皆具卓識,另爲新解,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洵非經(jīng)生所能望其肩背也! 
該書又稱《四譯館雜著》、《六譯館雜著》,共收録廖平論著30種。從所收作品撰寫時間來看,最早撰成於1898年,最晚當撰成於二十世紀一十年代,多刊於《四川國學雜誌》、《國學薈編》等雜誌。據(jù)廖幼平《六譯先生已刻未刻各書目録表》(載《圖書集刊》創(chuàng)刊號,四川省立圖書館編輯,1942年3月出版),《四益館雜著》撰成於民國七年(1918)。民國十年(1921)四川存古書局刊行,收入 
《六譯館叢書》。 
《四益館雜著》論述範圍較廣,既包括對經(jīng)典的詮釋、考證,也包括對孔經(jīng)哲學的理論發(fā)揮。 
首先,經(jīng)典詮釋與考證方面,主要有以下內(nèi)容: 
對《牧誓》與《泰誓》的關係進行辨析。廖平指出,古今言《大誓》者,共有四家,並採輯衆(zhòng)説,詳爲辯論,列舉十四條理由,證明《牧誓》即《泰誓》,或《大誓》,而流行本《大誓》,當爲解釋《牧誓》的傳。他認爲經(jīng)文與傳記混雜,尤其是傳記羼入經(jīng)文,導致經(jīng)傳不分,給後世的理解造成困難。 
對現(xiàn)存《詩序》進行考訂。廖平認爲,説《詩》首在明《序》,《詩經(jīng)》和《易》、《書》、《春秋》一樣,筆削全由聖人,“句字皆有取義”,不必在《詩》外立序造成衆(zhòng)説紛紜,而應從《詩》的內(nèi)容、《詩》的構成,來索解《詩》的含義。他指出序者《詩》之骨,有序則《詩》可解釋,無序則衆(zhòng)説紛紜!对娊(jīng)》是孔經(jīng)天學著作之一,《楚辭》是其師説,《中庸》是其傳記!对姟穪K非述往之書,而是 
預測未來的哲學著作。 
他對《山海經(jīng)》進行了大膽設想,認爲其爲解釋《詩經(jīng)》的傳。他按照自己人學、天學的觀念,對《高唐賦》進行了重新詮釋,認爲其中所説皆有寄託。他還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先秦學術思想的脈絡,對《荀子??非十二子》所涉及的學術流派進行了梳理,指出孔學範圍淵博弘大,既包括儒家,也包括名家、墨家、法家,並專門撰文指出墨家、道家均爲孔學別派,同出於六經(jīng)。此外,還對《中庸??君子之道章》、《大學??平天下章》進行了解説,並對《隸釋》的碑目進行了整理。 
其次,經(jīng)學思想方面,既包括對孔經(jīng)哲學的宏觀把握和認識,也對孔經(jīng)哲學與時局的關係進行探討。 
在《尊孔篇》中,他指出自己雖然學經(jīng)四變,著書百種,但尊孔宗旨前後如一。尊孔必先知孔,音訓、語録之孔並非真孔,難以抵擋世界的衝突?鬃邮鞘苊谱鳎昭再贯,他創(chuàng)作了六書,並以之撰寫六經(jīng)。六經(jīng)非史,而是有所寄託且飽含微言大義?捉(jīng)不僅可以治理中國,而且可以治理世界,甚至宇宙。六經(jīng)中《春秋》治中國,《尚書》治全球,六經(jīng)如同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可與地球相始終。他認爲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學者不尊孔,孔教瀕臨滅亡,“夫亡國必先亡教,今之尊孔者,十人不得二三,所尊之孔,又音訓、語録之孔,豈足以當世界之衝突乎!”因此必須大聲疾呼,維護孔子聖人的地位,獨尊孔子,使愛國保種之念油然而生。 
在第一次全國孔教大會的演講中,廖平又重申了孔子作六經(jīng)是爲萬世立法的觀念,並提出以經(jīng)爲史引發(fā)的弊端十條。在《改文從質(zhì)説》中,他指出西方各國爲質(zhì)家,其政治法令合於《王制》、《周禮》,禮教風俗則與中國相反相成,中國正處於文弊之時,需要藉助西方之質(zhì)以補救。中國取其形下之器,西方取我形上之道。時務之學的傳播,應從兩方面考慮:學習西方之事,由官吏主持;教導西方之事,則由師儒主持。在《忠敬文三代循環(huán)爲三等政體論》中,他認爲《禮》中的忠、敬、文,即西人的專制、民權、共和三等政體,我國革命民權,早在三千年前,已據(jù)世界上游,當前正處於二次共和時代,不能謂之爲民權,也不能謂之爲君權。 
在《孔子天學上達説》、《哲學思想論》、《災異論》、《天人論》等文獻中,廖平構建了孔子的天學觀,認爲孔子的天學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詩經(jīng)》和《易經(jīng)》中,《春秋》、《禮》、《尚書》所言爲人學,《詩經(jīng)》、《樂》、《易》所言則爲天學!洞呵铩窢懭藢W之始,《易》爲天學之終。《大學》則爲天學兼人學,《中庸》則專爲天學!墩撜Z》以學、思分兩派,人事爲學,天事爲思。 
針對當時的“不準讀經(jīng)”政策,他指出經(jīng)學旨義宏大精深,不適用於幼童。但傳記之中一些內(nèi)容及《朱子小學》,明白淺易,不傷腦力,可以將之和《容經(jīng)》一起,加以整理,以便幼童。要對經(jīng)學內(nèi)容加以區(qū)分,不可概以“不準讀經(jīng)”來涵蓋。總之,廢經(jīng)之名不可立,尊經(jīng)之旨不可移。 
第三,闡述了自身的思想變遷。在《治學大綱》中,他闡述了自己的經(jīng)學思想。欲明經(jīng)學,必先知聖與制作六經(jīng)之本旨。他在撰寫《知聖編》、《制作考》等書後,又掇其精華,分門別類,加以推闡,提出學者必先知聖,而後可以治學,必先知經(jīng),而後可以治中西各學;並結(jié)合自己的治學途轍,分淵源門、世界門、政事門、言語門、文學門、子學門加以分析。 
在《答江叔海論〈今古學考〉》中,他針對江瀚對其《今古學考》的批評,闡述了其思想淵源。信中稱今、古之分,原爲東漢學派,本出於《五經(jīng)異義》,他只是重申其説,著爲專書,以明顯區(qū)別周公和孔子。今、古之分,除去文字異同,取舍異趣外,尚有地域、制度的差別,還有孔子早年、晚年學説之異。廖平還對西漢的師法、家法進行了闡釋,指出八儒分立,宗孔則同。今古之爭,分界 
在對孔子、周公的不同認識?谞懶陆(jīng),周則爲舊史。 
通過《四益館雜著》,一編在手,可以大致了解廖平經(jīng)學四變前後的學術變遷輪廓。相對於研習專經(jīng)的鴻篇巨製而言,本書所收,除《尊孔篇》外,多爲提綱挈領、要言不煩,但發(fā)凡起例的零篇碎簡。從內(nèi)容上看,既有綜論尊孔宗旨的《尊孔篇》,又有宣傳尊孔尊經(jīng)的演講辭,還有闡發(fā)其學術思想的辯難之作,以及揭示讀經(jīng)方法、倡導讀經(jīng)的建言,亦有考證經(jīng)典,對《尚書》篇章存佚,《詩經(jīng)》大小序的價值,《易經(jīng)》繫辭作者的考索,并通過對《山海經(jīng)》、《大學》、《中庸》、《高唐賦》、《荀子??非十二子》等篇章的別樣解釋,涉獵多方。 
通過這些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廖平勤於求索,勇於開創(chuàng)經(jīng)學新理的努力。雖然在其後期,廖平的一些觀點未免奇譎怪誕,漸趨宏大不經(jīng),但其在“尊西人如帝天,視西籍如神聖”的潮流中,堅持尊孔主張,開闢經(jīng)學蹊徑的勇氣,仍然值得我們欽佩。廖平抱持傳統(tǒng)經(jīng)學於不墜的苦心,以及其獨特的經(jīng)學發(fā)明,均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渡鲜隹紤],筆者不揣淺陋,校注《四益館雜著》,爲了 
解廖平經(jīng)學思想略盡綿薄。 
此次整理,以民國十年(1921)四川存古書局刊本爲底本,同時也參考了舒大剛、楊世文主編的《廖平全集》。 
本書的校注體例分述如下: 
一、全書採用繁體橫排,施以現(xiàn)代標點,於難解字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引文出處等,作必要的注釋。 
二、正文用小四號字宋體字,正文原注和校注者新增注釋爲小五號宋體字。新增注釋文字較短者採用隨文夾注,外加圓括號;文字較長者及?庇洠瑨裼媚_注形式。 
三、每部著作或每篇文章前撰寫簡明題解,介紹文本的寫作時間、刊載情況、主旨大意等。題解爲五號仿宋字。 
四、凡出注條目,一般以首出者爲作注對象,後出者不作注,以免繁複。 
五、凡底本中的譌、脫、衍、倒文字,一般出校説明;但如果僅是筆劃小誤,如日曰、戊戌、己巳等之類混淆,則徑改不出校。 
六、凡原文中爲避聖諱、清諱所改字,徑予回改,不出校記。 
七、凡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一般保持原樣。爲規(guī)範起見,將舊字形悉改爲新字形。 
八、凡原有頂格、退格等行文方式,改爲現(xiàn)代通行方式。 
九、原有分段者,一般保持原樣。原無分段的長篇文字,按文意酌情分段。 
十、對於書中引文,盡量查明原始出處,並將主要引用書目及其版本情況附書末。 
 
(本書係重慶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06112015CDJSK47XK21。)
作者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縣青陽鄉(xiāng)鹽井灣人。初名登廷,字旭陵,號四益;繼改字季平,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他一生研治經(jīng)學,做出了卓越的學術貢獻,并起到了一個融合古今中西各種學說,富有時代特色的經(jīng)學理論體系,深刻影響了康有為等人的思想。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在中國近代學術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古今學考》 《穀梁春秋經(jīng)轉(zhuǎn)古義疏》《釋范》等。 
校注者王夏剛,男,歷史學博士,大連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學術史,出版《戊戌軍機四章京合譜》、《譚嗣同與晚清社會》,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晚清學政與中國近代學術研究”。
校注前言 / 1 
 
尊孔篇 / 7 
闕里大會大成節(jié)講義 / 42 
《 十翼》爲《大傳》論 / 49 
《 牧誓》一名《泰誓》攷 / 54 
論《詩序》/ 64 
續(xù)論《詩序》/ 72 
《 山海經(jīng)》爲《詩經(jīng)》舊傳攷 / 86 
《 中庸??君子之道章》解 / 92 
孔子天學上達説 / 97 
墨家道家均孔學派別論 / 106 
改文從質(zhì)説 / 116 
《 大學??平天下章》説 / 123 
哲學思想論 / 127 
世界進化退化總表 / 133 
災異論 / 138 
天人論 / 141 
忠敬文三代循環(huán)爲三等政體論 / 153 
《 高唐賦》新釋 / 157 
佛學考原 / 166 
南皮纂輯《左氏春秋説長編三十六門》目録 / 180 
《 荀子??非十二子篇》解 / 184 
中小學不讀經(jīng)私議 / 191 
洪氏《隸釋》跋 / 196 
《 隸釋碑目表》自序 / 202 
《 隸釋》碑目表 / 204 
《 公羊春秋傳例》序 / 226 
治學大綱 / 233 
答江叔海論《今古學考》書并序 / 237 
《 重刻日本影北宋鈔本毛詩殘本》跋 / 250 
《 離騷》釋例 / 255 
《 容經(jīng)》凡例 / 259 
附録 主要引用書目 /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