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之研究——共同體與合作
定 價:40 元
當前圖書已被 3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王勇鵬
- 出版時間:2018/7/3
- ISBN:9787565332487
-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D63-40
- 頁碼:152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本書從共同體內在的公共精神出發(fā),對當前校局合作育人困境進行了深層次原因分析,并在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下,倡導政府更好地發(fā)揮主導作用,公安院校和公安機關更好地發(fā)揚主體精神,跳出利益、效率等因素的制約,積極合建合作框架、共享彼此育人資源,共同構建校局合作育人共同體,從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課程開發(fā)、師資培養(yǎng)、實踐教學改革及共同體文化建設等維度初步構建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路徑。
王勇鵬,湖南警察學院教授、博士,教務處副處長,主要從事心理學專業(yè)教學與高教管理,先后講授“犯罪心理學”“犯罪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心理學”等課程;主持并完成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1項、省級課題5項,其他課題多項,先后撰寫并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1部,主編、參編教材2部
章 緒論
節(jié) 選題背景
一、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對公安工作日漸提出的新要求
二、實戰(zhàn)能力不足:我國公安院校人才培養(yǎng)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共同體”與合作間的密切關系:來自“共同體”理論的啟迪
四、越具有“共同體”特性的校企合作越走得更好:國外校企合作育人經驗的借鑒
第二節(jié) 基本概念與研究現狀
一、幾個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現狀
第三節(jié) 研究目的與基本框架
一、研究目的
二、基本框架
第二章 共同體: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基本理念
節(jié) 共同體概述
一、共同體之內涵及其衍變
二、共同體的基本特征
三、共同體精神
第二節(jié) 共同體理念對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啟示
一、當前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現狀與困境
二、常見原因分析
三、共同體理念對當前校局合作育人困境的啟示
第三節(jié) 共同體理念是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合理選擇
一、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培養(yǎng)需要校局合作育人共同體的構建
二、建立校局合作育人共同體具有現實可行性
三、共同體理念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未來
第三章 共同體的建立: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基礎
節(jié) 生成路徑的選擇:培育主導
一、共同體之生成路徑簡介
二、對共同體生成的影響
三、我國共同體生成路徑中的依賴
四、校局合作育人共同體生成路徑的選擇:培育主導
第二節(jié) 共同體建立的要件:目標、組織和機制
一、共同目標的確定
二、合作組織的建立
三、運行機制的建設:共同體的保障體系
第四章 共同體的實踐: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路徑
節(jié) 共同制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
一、基本依據:公安應用型高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基本指導思想
三、共同制訂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基本原則
四、共同制訂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幾個關鍵點
第二節(jié) 共同開發(fā)課程
一、課程: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核心保障
二、校局合作開發(fā)課程的基本理念:學術并舉,以術為先
三、校局合作開發(fā)課程的常見路徑
第三節(jié) 共同培養(yǎng)師資隊伍
一、公安高校教師現狀
二、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培養(yǎng)對師資隊伍的要求
三、校局合作培養(yǎng)師資的重點
四、校局合作培養(yǎng)師資的常見方法與路徑
第四節(jié) 共同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一、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的培養(yǎng)亟待校局合作著力加強實踐教學
二、校局合作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的常見路徑與方法
三、注意事項
第五節(jié) 共同建設共同體文化
一、共同推進公共精神文化建設
二、共同加強校局合作育人制度文化建設
三、共同開展其他形式的合作文化建設
《校局合作培養(yǎng)公安實戰(zhàn)型人才之研究:共同體與合作》:
。ㄒ唬┓e極性作用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主要是認為共同體本身具有不自足性,需要介入以更好地促進它的形成與發(fā)展。就好像資源依賴理論所強調的那樣:沒有任何組織是自給自足的,組織要生存就必須從外界獲得資源,共同體的生成當然也不例外。具體來講,對作用持積極態(tài)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對于國家起源的認識。如在霍布斯看來,國家建立之前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個“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在這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比狼與狼的關系;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對舒適生活的向往和人們本能的理性,人們將權力性地讓渡給了一個壟斷的實體——,從而擺脫自然狀態(tài)。
同樣,黑格爾也強調國家對社會領域的積極作用。在他看來公民社會領域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和和諧性,相反由于個體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在公民社會內部會出現沖突,從而導致自我削弱的趨勢。因而,需要一個代表更普遍利益、更高精神、理由的國家來對公民社會進行安排,否則公民社會就無法實現其“文明性”。
薩拉蒙則提出了“志愿失靈”的概念,它是指個人或集體自愿的非組織在其志愿活動運作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使得志愿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的現象:也即認為社會組織需要的幫助以實現其更好地發(fā)展。在他看來,社會組織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固有缺陷:是慈善不足,即社會組織開展活動所需的資金與所能籌集到的資源之間有巨大的缺口:第二是慈善活動的特殊性,即慈善活動通常是服務于社會中的特殊群體,如殘疾人、外來移民等:第三是慈善的家長式作風,即掌握資源的人對如何使用資源具有較大的發(fā)言權;第四是慈善的業(yè)余性,即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質不強;第五是社會組織可能被環(huán)境同化,組織的官僚化傾向和組織目標的轉移也在所難免,而上述缺陷正好是的優(yōu)勢所在。可以通過立法彌補慈善不足的問題;可以利用民主的政治程序和通過賦予公眾權利來決定慈善資金的流向和服務種類的選擇,平衡組織之間資源的供給和減少組織內部的家長式作風。①
近年來,不少學者在制度分析的視角下,認為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取決于其制度環(huán)境,也即社會組織的規(guī)模和活力受組織所處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社會組織所代表的個人的選擇也受其所在的制度環(huán)境的影響。是主要也是重要的制度供給者,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的培育對于共同體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軟弱低效的、缺乏公共資金或適當的稅收激勵、公共領導力低下會嚴重阻礙共同體的發(fā)展:壓制或不當的控制策略不僅影響共同體的發(fā)展,更直接影響公民作為會員或志愿者組織或參與社會組織的意愿。
一些實證研究也證明了的介入不僅會提高社會組織的數量,而且會增強公民的公共精神,從而對共同體的形成產生積極作用。如美國社會組織的數量會增加而不是減少。此外,美國強制青少年參與社區(qū)社會組織的社區(qū)服務,這一政策的實施顯著地提高了美國的公共參與度和公民的責任意識。在巴西也有類似的情況發(fā)生,當大力倡導公共參與時,當地居民的公共意識就比較強,并且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也比較迅速。
。ǘ┫麡O性影響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如洛克、潘恩、哈耶克等往往強調社會擁有自身的內在動力和不受外界影響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目的,而國家對于社會只具有工具性價值,他們將共同體視為維護公利、抵御權力侵害的重要屏障,認為的介入會影響共同體的自治性,從而阻礙其正常形成和發(fā)展。一個越多管理自己的事務,越少由來管理的社會,就是越的社會。此外,的權力是要受到社會的限制和監(jiān)管的,而福利國家的增長是對自由和民主的侵害,是對自由、民主的大威脅;一旦違背了自己的信用,社會就可以恢復其行為的自由,因為政權的一切和平的起源都是基于人民的同意的。①
資源依賴理論認為,沒有任何組織是自給自足的,組織要生存就必須從外界獲得資源,并在與外界進行資源交換的過程中,組織對環(huán)境產生了依賴。因此,很多學者擔心,介入社會領域會使社會組織產生對的依賴,進而影響其自治性。如機構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模式會吸引社會組織去模仿和選擇,的官僚化傾向可能會被帶入社會組織中,從而使組織對資源需求及組織目標等方面產生程度的依賴,甚至蛻變成的一個部分。如果介入使成為組織關鍵性資源的或者重要提供者,那么長此以往,組織會鈍化從其他渠道獲取資源的能力,而對產生高度依賴,不利于組織的自主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