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普及美學的理論著作,主要涉及一般美學原理、東方美學原理以及藝術哲學普及領域。作者從中西方藝術哲學的對比中講述東方美學的特征,提出東方美學有著比西方“感性學”更廣闊的內涵,并深入探討“質樸”與“普及”之間的關系,借史證理,提出在普及美學基礎上延伸的多學科框架,舉證翔實,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對當今美育事業(yè)頗有意義。
邱偉杰關于普及美學的學術代表作。從中西藝術哲學交融的廣闊視野論述東方美學的特征,提出東方美學有著比西方“感性學”更豐富的內涵。借史證理,舉證翔實,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對當今美育事業(yè)頗具意義。
邱偉杰,1974年生,浙江金華人,作家,藝術哲學學者,北京美學分會會員,北京美學分會普及美學課題組組長,普及美學的學科創(chuàng)始人,中國美學普及工作的帶頭人。著有《美的人》《味的人》《漫畫美的人》等,受王蒙先生傾情推薦,得到國內多位知名學者、作家和評論家的肯定,獲得廣大青年讀者的好評。
上卷 \ 論普及美學
第一章 美學與Aesthetic 003
第二章 中國傳統美學 006
第三章 中國現代美學的確立 009
第四章 普及美學概論 013
中卷 \ 普及美學史論
第一章 文藝復興后的美學研究概述 021
第二章 現當代哲學對普及美學的影響 027
第三章 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普及美學 049
第四章 列寧的無產階級美學 054
第五章 日丹諾夫美學思想評鑒 061
第六章 蘇聯與大眾美學 065
第七章 蘇聯建設時期的大眾美學 072
第八章 中國的大眾美學 084
第九章 國外社會主義國家運動中的大眾美學實踐 123
第十章 美學和普及美學概念再論 136
下卷 \ 普及美學學科綱要
第一章 普及美學與質樸哲學 151
第二章 普及美學的學科方向 173
第三章 普及美學目前的實踐和未來的前景 188
參考文獻 201
第一章
美學與Aesthetic西學中的Aesthetic的理論和實踐都源自古希臘文明,如畢達哥拉斯派和赫拉克利特對人與宇宙(自然)關系的研究所生發(fā)出的數的秩序美感原理以及節(jié)奏、對稱、和諧等形式觀念,對藝術美感的探究影響深遠。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美感本質問題的思考和爭論所形成的著作,成為歐洲文藝復興后的斗爭工具。藝術和哲學被各自陣營的戰(zhàn)車裹挾著,變成不同政治立場表達主張和相互攻擊的手段。文藝復興藝術、巴洛克藝術、新古典主義藝術和浪漫主義藝術分別代表著世俗平民、教會復興力量、專制君王力量和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登臺獻演。此時藝術的標準是客觀立場化的,是為人群的角色、功利服務的。
Aesthetic概念及其學科的誕生,得益于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和德國理性主義哲學的爭辯。經驗主義哲學以培根、休謨、J.洛克為代表,倡導將主體感覺經驗的歸納和實驗的方法引入藝術美感的研究中,以凸顯主體“感性”經驗在藝術鑒賞中的重要性。理性主義哲學陣營中的德國人鮑姆嘉滕承接了萊布尼004茨的認識論,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成“知、意、情”三個部分,“知”和“意”分別有邏輯學和倫理學在研究,而“情”這種感性認識也應該有專門的學科研究。他認為“情”是一種混亂(低級)的認識,是走向邏輯思維的明確(高級)認識的一個階梯。
1750年,鮑姆嘉滕為完善理性主義哲學的認識論,把研究人的感性認識和感性表現的學科定義為“感性學”,即Aesthetic。 a 此詞來源于希臘文。他寫出Aesthetic的專著,搭建起Aesthetic的基本框架,并把學科研究的方向進行了規(guī)劃。他認為感性認識包括情感、直覺、想象、記憶,而對人的感性認識和表現的研究也必然關聯藝術研究,內容的真實、鮮明、豐富、可信、生動是一件藝術作品最重要的標準。由此,他也確認了感性認識的想象性、情感性和個別性,推動了Aesthetic對主體“個性”的深入思考。藝術和美感的標準從客觀立場的天平上滑向對人的主體的探索。
自鮑姆嘉滕提出并建立獨立的Aesthetic學科以來,西學中對藝術和美感的研究迎來了一個高峰。從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謝林的《藝術哲學》,直至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德國古典藝術哲學迎來全盛時期。黑格爾作為其中的集大成者,提出美感“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主觀與客觀、形式與內容、理想與現實、感性與理性、特殊與一般、自由與必然的辯證統一,這種統一只有經藝a [德]鮑姆嘉滕:《美學》,簡明、王旭曉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頁。005術家心靈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美,才能真正達到。他認為“絕對理念”實現自我的過程,可以通過哲學家的邏輯呈現,也可以通過感性形象來呈現,而藝術正是最能通過感性形象來呈現“理念”的方式。因此,他認為Aesthetic更正當的學科名稱應該是“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