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大綱》基于胡適先生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博士論文,內(nèi)容涵蓋了從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開端到古代哲學史的終結。胡適認為中國哲學史萌芽于西周,成型于春秋時期,終結于秦漢時期。本書分為十二篇,由編寫中國古代哲學史的意義開始,后探究古代哲學結胎的事情,之后由孔子的哲學講起直到荀子韓非,*后由于秦漢時期懷疑主義、功用主義、一尊主義和迷信的盛行導致中國古代哲學的終結。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F(xiàn)代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1910年留學美國,師從杜威,后補獲哲學博士學位,一生共有36個博士頭銜。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之一,胡適是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駐美大使等職。胡適研究范圍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jù)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再版自序 001
序002
一篇導言 001
二篇中國哲學發(fā)生的時代 020
三篇 028
四篇孔子 043
五篇孔門弟子 080
六篇墨子 094
七篇楊朱 114
八篇別墨 120
九篇莊子 165
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182
十一篇荀子 198
十二篇古代哲學的終局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