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第6版)》幾乎涵蓋了所有組織病理技術;既包含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組織病理技術,如組織處理、固定、切片和HE染色等,也注重新技術的介紹,如組織芯片和激光微切割等,同時還介紹了實驗室安全和管理!督M織學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第6版)》詳簡結合,圖文并茂,理論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新老技術相互輝映。對于病理技術人員、病理醫(yī)生、醫(yī)學生和組織學技術相關人員而言,《組織學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第6版)》不失為一本重要的參考書和教科書。
在本書第1版出版以來的30年中,組織學技術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實驗室醫(yī)學分支學科,F(xiàn)在,免疫組化、原位雜交、分子病理學、基因檢測和激光捕獲技術都已用于診斷或評估疾病過程中組織細胞的變化.從這些技術中獲得的信息遠遠超過從以前的實驗技術中獲得的信息,不過對于各級技術人員和病理醫(yī)生而言,新舊知識都是需要的。要培養(yǎng)合格的技術人員,必須讓他們掌握各種組織學技術基本知識。
在編寫這一版時,我們仍然要面對如何平衡新舊技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一版將上一版的有些章節(jié)進行了合并,以騰出版面來介紹新技術。
著者名單
譯校者名單
譯者的話
第6版著者前言
第1版著者前言
致謝
1.實驗室管理
2.實驗室安全管理
3.光學顯微鏡
4.組織固定
5.取材室/取材
6.組織處理
7.組織切片術:石蠟和冰凍
8.組織染色是如何起作用的?
9.蘇木素和伊紅
10.結締組織與染色
11.碳水化合物
12.脂質
13.蛋白質和核酸
14.色素和礦物質
15.淀粉樣物
16.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細胞質顆粒和其他細胞器
17.微生物
18.骨
19.神經病理學技術
20.酶組織化學及其診斷應用
21.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22.免疫組織化學質量控制
23.免疫組織化學在病理學中的應用
24.免疫熒光技術
25.組織芯片
26.分子病理學——原位雜交
27.基因檢測:熒光原位雜交(FISH)的應用
28.激光微切割
29.用于光學顯微鏡的塑料包埋
30.電子顯微鏡
31.顯微鏡下標本的定量分析
32.人體工程學
附錄
索引
對于惡性腫瘤,它們還可用于確認切緣是否恰當,確定淋巴轉移和(或)直接播散的范圍,以及對疾病進行分級和分類。尸檢可為醫(yī)學定性提供確定的信息,可用來確定哪里手術是無效的,也可為以后有相似疾病的其他病人的治療提供依據(jù)。通過宮頸細胞學涂片篩查,可在疾病癥狀出現(xiàn)之前幫助早期診斷,這已經通過應用非侵襲或微侵襲技術得到實現(xiàn),這些技術使病人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降低。
對于實驗室,臨床診斷方面并不是唯一的風險類型。要想有效和安全地行使實驗室功能,其所有程序和活動都應該是風險管理程序的主題。在全球范圍內實驗室風險是相似的,其差異取決于當?shù)氐木唧w情況。健康、安全和質量保證相結合是風險管理的主要方面。一定程度上我們工作中所有方面都包含著風險,風險管理程序使我們能夠將風險排定優(yōu)先次序、進行評價和恰當處理。避免或消除所有風險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也是不現(xiàn)實的,重要的是識別和了解工作實踐中的風險。一個人對風險的感知取決于其在組織中的角色。比如,主要行政管理者關心的主要是總體上與組織戰(zhàn)略問題相關的風險,他們只關心實驗室中與這些問題有關的組織病理學風險,而有關實驗室的日常運轉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當然有諸如政治或重大財政問題等重要原因時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