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發(fā)展的初始階段;民間文化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文化,因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啤之中。民間文化還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基礎,并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上層文化往往是對民間文化選擇、改造和精致化的結果。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fā)展有巨大貢獻。中國民俗學會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間文化之花越開越艷,為我們祖國、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一個永恒的春天!
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中國民俗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傳承著我們數(shù)千年來的文化血脈。在當前經濟一體化和文化趨同化大潮的沖擊下,如何保護我們的民俗文化,如何使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在新形勢下得以延續(xù)和健康發(fā)展,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民間文化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發(fā)展的初始階段;民間文化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文化,因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啤之中。民間文化還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基礎,并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上層文化往往是對民間文化選擇、改造和精致化的結果。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fā)展有巨大貢獻。中國民俗學會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間文化之花越開越艷,為我們祖國、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一個永恒的春天。
民俗學的歷史研究法,指的是追溯民俗事象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流變規(guī)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民俗學不僅是一種現(xiàn)實之學,而且是一種歷史之學。固然,民俗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產生于很久以前的民俗事象仍然保留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從而使歷史這位時間老人的年齡得到無情的壓縮。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時間對于民俗事象就不起任何作用。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同樣能夠使民俗這種既古老又年輕的社會生活文化事象打上深深的時間烙印。無情的歷史老人不僅淘汰了那些已經對人類沒有任何作用的民俗事象,而且催生了那些推動人類走向更加文明的新的民俗事象,同時,還使那些仍然在發(fā)揮作用的民俗事象打上了表示歲月的年輪。因此,探討民俗事象產生的本來面貌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則成為民俗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種研究不僅能夠恢復民俗事象的本來面貌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xiàn),而且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規(guī)律研究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民俗學研究中,運用歷史研究法來分析民俗事象已經成為民俗學者所慣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早期民俗研究中,英國的學者對文化殘余物(survivals)的研究所體現(xiàn)的即是一種歷史研究法。所謂文化殘余物,是指現(xiàn)代民族中以某種變形方式仍然存在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通過對這些仍然存在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分析和研究,不僅能夠深化這些民俗事象發(fā)生和存在于民眾群體的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探索,而且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同樣具有異常重要的意義。在19世紀,無論是神話學派,還是人類進化學派,都曾經運用歷史研究法來分析語言和宗教中的民俗事象,并得出了一些較為正確的觀點。
其中,19世紀晚期的芬蘭地理學派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研究最值得注意。芬蘭地理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烏斯·科。↗ulius Krohn)及他的兒子卡爾勒·科。↘arrle Krohn)通過對芬蘭史詩《卡列瓦拉》的起源研究,比較不同地區(qū)種種異文的差異,探討其發(fā)源地和傳播路線,從而創(chuàng)立了民俗事象的歷史研究法。這種方法經過其學生安蒂·阿瑪圖斯‘阿爾奈(Autti Amatus Aame)和美國學者斯蒂斯·湯姆遜(Stith Thompson)的進一步修正,終于形成了被稱為“阿奈爾一湯姆遜體系”的研究方法,即通常所說的“AT分類法”。這一研究方法將大同小異的民間故事按地區(qū)分成不同的類別,通過對民間故事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用最簡練的語言歸納出故事的情節(jié),以便于探討這種民間故事的發(fā)源地及其原始形態(tài)。
“AT分類法”不僅為類型學研究方法的建立和民間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