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已經四次出版,非常暢銷。提供了從學齡前到12年級的有效閱讀管理計劃。第四版特別根據《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政策,對內容進行更新。此外,此書提供一些指導方針,諸如讀寫計劃的制定者如何改進計劃,如何選定閱讀材料及如何進行教師評估。
劉正偉,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國際語文課程與教學比較》《督撫與紳士:江蘇教育近代化研究》等,在發(fā)表專業(yè)論文近百篇。
目錄
總序1
前言1
第1章想象知識:導言1
學術語言能力4
學術語言能力的發(fā)展5
為什么學術語言能力至關重要11
讀寫思維與知識的獲取11
小結14
第2章想象構建之源15
想象構建18
在想象構建過程中的不同立場22
立場作為教學工具24
小結27
第3章如何構建讀寫知識29
意義獲取過程中的取向31
取向如何影響教學33
兩種取向如何彼此關聯35
課堂上如何培養(yǎng)兩種取向38
小結40
第4章想象構建課堂41
什么是想象構建課堂44
動腦思考教學的特征46
團體中的個體53
小結53
第5章社會研究/歷史課堂的想象構建55
社會研究/歷史課的教學核心58
一堂動腦思考的社會研究/歷史課60
在8年級社會研究/歷史特殊教育中使用立場教學70
一次高中世界歷史課的網上討論74
小結76
第6章自然科學課堂的想象構建77
科學知識的獲知途徑80
一堂8年級自然科學課:圍繞實驗開展持續(xù)的討論與寫作81
高中物理課上的批判性思考88
小結89
第7章數學課堂的想象構建91
通過參與應用型活動學習數學93
針對12年級數學學習困難者開展的持久討論與教學95
一堂通過解題活動闡釋數學概念的8年級數學課103
小結110
第8章英語課堂的想象構建113
用語言思考與思考語言115
英語學習中的認知與語言特征116
一堂9年級英語課如何探究詞匯與內容118
12年級英語課上的文學比較122
特殊教育班級的網上研究127
小結129
第9章跨學科的想象構建:教師的專業(yè)化合作131
走到一起136
第一年:開發(fā)基于問題與動腦思考的教學活動137
第二年:通過寫作強化批判性思考139
第三年:在各學科內更深入地學習與思考147
持續(xù)的自主研究150
小結151
第10章結束語:語言能力在構建學科知識中的作用153
富有建設性的想象構建155
構建知識與提升語言能力156
技術作為培養(yǎng)學科語言能力的認知訓練場157
小結158
參考文獻159
關于作者166
為什么學術語言能力至關重要
本書中我將闡述在初、高中課堂參與思維與語言訓練能幫助所有程度的學生成功地掌握學術語言能力的兩個重要點:
1. 根據相關背景設置的課程內容以及該內容與其他事物的聯系,這一事物可以在該課程內、該領域內、其他領域內甚至是世界范圍內的;
2. 在表達觀點時,運用該學科適用且受到重視的思維方式、語言及其結構。
我的研究表明,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學術語言能力的領域。如上述例子所述,一旦進入此領域,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使用概念與表達概念的能力將逐年提高。
此外,我還將進一步論證如何在每一門學科中最有效地學習這種學術語言能力。正是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科教學活動,學科知識才得以試驗、支持、習得。只有在學科背景中,知識才得以提煉與拓展,學術語言能力才能增強,新思想才能涌現,知識及其構建知識的方法才能靈活地運用到各學科中,或用于創(chuàng)建跨學科領域。
在描述課堂實例前,我想先介紹一個貫穿以下篇章的核心概念——讀寫思維(literate thinking)。
讀寫思維與知識的獲取
人們談及的語言能力通常指的是閱讀與寫作,而我認為語言能力應包含更多含義。為此,我找到了“讀寫思維”一詞,它能表達我所要表達的豐富含義。這一概念第一次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我正試圖理解人們在特定時代、文化與環(huán)境下獲取語言能力的方法(參見Langer,1987,1995)。隨著時間推移,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斷豐富,后來成為我所理解的語言能力的核心部分。
這一概念超越了閱讀與寫作行為本身,還包含了在不同語境下——如在家、在學校、在工作以及在生活中的其他時刻,甚至是在非閱讀和寫作的時間——獲取知識、利用知識進行推理與交流的過程中進行的思考與實踐。當人們使用不同符號、語言、專用術語和技術手段表達意義時,需要掌握一些閱讀、寫作、思考與說話的基本能力(例如:Kress, Jewitt, Franks, Hardcastle, Jones & Bourne,2005;Morris,1971;Peirce,1992;Sebeok & Danesi,2000)。
據此,我們可以把語言能力視作這樣一種能力——當一個人在進行閱讀與寫作時,甚至閱讀與寫作并未發(fā)生,抑或是在電子設備或圖表模型與媒介的多媒體環(huán)境下,能像一個精通讀寫的人一樣進行思考,具備人們常用的推理能力(例如反思文本、符號及其意義的能力)。這一概念并不僅僅強調閱讀和寫作本身,更強調伴隨讀與寫過程的思考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能力產生于特定類型的思考,不管涉及何種技術手段。
構建知識的新技術手段發(fā)揮著思維工具的作用,顯然它還將被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我所定義的語言能力,甚至在我發(fā)現它以前,就很好地詮釋了技術的作用。根據上述定義,這些技術將有助于繼續(xù)推進讀寫思維的應用或拓展。讀寫思維在任何社會環(huán)境下都能發(fā)生(例如Flodd, Lapp, BriceHeath & Langer,2009)。環(huán)境、文化與經歷都會在各種由技術帶來的解釋與意義中體現出來。我們的身份與經歷都會影響我們對意義的理解,以及對經歷作出的反應。
讀寫思維指的是我們從任何渠道中獲得意義、構建知識的技能與策略,這種能力無關乎我們是誰、要獲得什么意義。如果我們對同一問題的理解與他人不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進入讀寫思維,而是因為特定的因素導向了“這個”意義而非別人理解的“那個”意義。此時,我們應該質疑別人的觀點,為自己創(chuàng)造解釋與接受挑戰(zhàn)的機會,并學著衡量證據的有效性。我們必須要用讀寫思維去拓展他人與自己的觀點,用來幫助我們發(fā)現自己或他人觀點中難以立足并需要放棄的觀點,還可用來接受看待事物的多種視角,并嘗試理解這些不同角度。
例如,假設因為你知道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是總統(tǒng)候選人并想對他有全面的了解,所以閱讀了他寫的暢銷書《我父親的夢想》(Dreams from My Father,1995)。在閱讀時,為了從廣度和深度上全面了解他的信念,了解他的過去如何激勵他在新時期提出新舉措,你會尋找一些預言的或是可能與他競選職位相關的片段。隨后你會分析書中的相關內容,把它與奧巴馬的行為進行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并與朋友、同事探討。這一過程使你在了解他人的觀點的同時,也補充完善了自己的觀點。當然,我想所有人都會認為這就是語言能力的一種表現。
再假設你曾看過電影《弗羅斯特對話尼克松》(Frost/Nixon),本片播放的是大衛(wèi)·弗羅斯特大衛(wèi)·弗羅斯特(1939—2013):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員、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作家、記者!g者注(David Frost)在前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引咎辭職后對他的電視專訪。此前你也許聽說過“水門事件”(Watergate)掩蓋真相的丑聞,以及“水門事件”折射出的政府兩面派行為如何導致了人們對其的不信任。因此在觀賞影片時,你會查找相應的語言與行為作為證據,在不同場合下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觀察這些行為舉止是否與當前社會形勢相關。隨后你可以與朋友和同事討論,評論他人觀點的同時也補充完善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這也是語言能力的一種表現。
上述舉例中,閱讀書籍與觀賞影片都要求相似的認知技能和策略;無論閱讀或寫作是否發(fā)生,思考確確實實發(fā)生了。正是這種思考才是讀寫行為的關鍵所在,它有助于讓我們的思考更具目的性和深度,也使我們能夠獲得、權衡和加深知識。
盡管這些例子源于我的生活與經歷,但在美國歷史課上也很容易找到類似的例子,如師生從總統(tǒng)府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一些關于倫理與道德責任的問題。當然,學生們的解釋可能各不相同,但我們希望不同的解釋與觀點能引發(fā)隨后的探討與辯論,包括之后的論證與舉證。在教師指導下,這些過程可以融入學術語言能力的教學中。通過讀寫思維而獲取的知識離不開所處的情境和參與的個體。因此,經歷、文化、社會期待以及特定學科的價值觀與規(guī)范,都有可能導致人們作出不同的解釋與理解。當然,性別、種族、階級、身心障礙以及個人背景等有關方面都會影響我們的理解,影響我們如何解釋與使用知識。因此,我們需要審視并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去質疑并探索掩蓋在表象下的深層意義。每門學科的教師都是該領域的專家,應該引導、示范,為學生提供機會去嘗試和進入適用于該學科的思維路徑。教師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去使用學科適用的語言與思維方法,以幫助他們完善理解、獲取知識。教師能夠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不同學科領域內具備讀寫思維的思考者(literate thinkers)。
我相信,比起關注閱讀與寫作行為本身,“讀寫思維”這一概念將帶領我們在拓展學術語言能力新視野這條路上走得更遠。讀寫思維在人們幼兒時(甚至比嘉維拉還。┚鸵衙妊,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歷練,陪伴我們成長,教給我們技能,并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通往知識的途徑,而這些知識正是我們一生都會用到的。讀寫思維有助于推動我們的思想發(fā)展,質疑、探索與精雕細琢能促使我們的知識增長。下一章將重點探討如何通過構建想象更好地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