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介紹中醫(yī)學(xué)傳統(tǒng)療法的保健書,同時又是一本權(quán)威的經(jīng)絡(luò)穴位工具書。
由著名中醫(yī)學(xué)教授、針灸主任醫(yī)師吳中朝老師主編,完整收錄了人體全部409個穴位。按照十二經(jīng)絡(luò)、任督二脈和奇穴分類,條理清晰且具有科學(xué)性。每個穴位都配有骨骼定位和真人取穴圖,并有相應(yīng)的術(shù)語標(biāo)示,使得找穴既簡便又準(zhǔn)確。提供一穴多用的保健手法:按摩、拔罐、艾灸、刮痧、刺血等等,簡單明了,可按需選擇。
在穴位的基礎(chǔ)上,還加入了頭足手耳幾大部位的所有反射區(qū),以及利用這些反射區(qū)進行臟腑保健和疾病治療的方法,使本書內(nèi)容更加豐富與飽滿。
		 
	
漢竹圖書,健康的閱讀
前言:
14 條經(jīng)脈、409 個穴位、220 個反射區(qū),每一味都是人體的自愈大藥,如何能讓這些大藥起到*的效果呢?還要靠老方法,也就是中醫(yī)傳統(tǒng)技法,比如按摩、艾灸、拔罐、刮痧、刺血等。
按一按迎香穴,能緩解感冒引起的鼻塞;用艾條灸一灸下腹部的氣海穴,*適合痛經(jīng)的女性緩解疼痛;大椎穴上拔個罐,讓臉上的痘痘消失得無影無蹤;受涼引起感冒后,背上刮刮痧,第二天就能見好……更多的實用傳統(tǒng)療法,都在本書里面。
本書集合了吳中朝老師二十余年保健養(yǎng)生課題研究的經(jīng)驗和成果。不僅詳細介紹了全身所有穴位和各個部位的反射區(qū),并對每個穴位都提供了按摩、拔罐、艾灸、刮痧、刺血等多種手法指導(dǎo),全面而實用。
大開本以及全彩骨骼圖配真人圖,讓老年人不必因為老花眼看不清而苦惱;明確的標(biāo)示以及通俗易懂的取穴方法,讓沒有任何專業(yè)知識的人也能輕而易舉找準(zhǔn)穴位。
無論是有些頭疼腦熱,還是閑暇時的身體保養(yǎng),亦或是防患于未然,都可以翻開本書,花幾分鐘時間學(xué)習(xí)按摩或是刮痧,就能享受健康。
 
吳中朝
中國中央保健會診專家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針灸醫(yī)院常務(wù)副院長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主任醫(yī)師、教授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養(yǎng)生保健專家指導(dǎo)委員會委員
從事臨床、教學(xué)、科研工作30余年,其中參與的腧穴定位國際標(biāo)準(zhǔn)分別獲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科技研進步一等獎、針灸學(xué)會科研進步二等獎等。并且,主持或參加過十余項部省級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課題研究。在長期臨床診治經(jīng)驗基礎(chǔ)上,對家庭中醫(yī)保健領(lǐng)域有獨到建樹,被患者贊為醫(yī)術(shù)精湛、醫(yī)德高尚。近十年來,在中醫(yī)藥抗衰老的應(yīng)用及臨床研究、老年病、男科病、腦病、美容保健等方面,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
近30年來,先后出版專著多部,其中《腧穴定位速查》暢銷三年之久,廣受讀者歡迎。曾十多次應(yīng)邀或由國家外派赴國外進行醫(yī)療和講學(xué),并長期擔(dān)任國內(nèi)外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等不同層次的臨床與理論課程的教學(xué),主持多項*繼續(xù)教育項目。
  
 
在家常用的按摩手法及注意事項
12 種常用按摩手法
11 種按摩注意事項
在家常用的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項
6 種常用刮痧手法
8 種刮痧注意事項
在家常用的拔罐手法及注意事項
3 種常見拔罐手法/ 26
8 種拔罐注意事項/ 27
在家常用的艾灸手法及注意事項
4 種常用艾灸手法
4 種艾灸注意事項
第一章 409 個人體穴位的傳統(tǒng)療法
1. 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穴
中府 LU1 
云門LU2 
天府LU3 
俠白LU4 
尺澤LU5 
孔最LU6 
列缺LU7 
經(jīng)渠LU8 
太淵LU9 
魚際LU10 
少商LU11 
2.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
商陽LI1
二間LI2 
三間LI3 
合谷LI4 
陽溪LI5 
偏歷LI6 
溫溜L(fēng)I7 
下廉LI8 
上廉LI9 
手三里L(fēng)I10 
曲池LI11 
肘髎LI12 
手五里L(fēng)I13 
臂臑LI14 
肩髃LI15 
巨骨LI16 
天鼎LI17 
扶突LI18 
口禾髎LI19 
迎香LI20 
3. 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
承泣ST1 
四白ST2 
巨髎ST3 
地倉ST4 
大迎ST5 
頰車ST6 
下關(guān)ST7 
頭維ST8 
人迎ST9 
水突ST10 
氣舍ST11 
缺盆ST12 
氣戶ST13 
庫房ST14 
屋翳ST15 
膺窗ST16 
乳中ST17 
乳根ST18 
不容ST19 
承滿ST20 
梁門ST21 
關(guān)門ST22 
太乙ST23 
滑肉門ST24 
天樞ST25 
外陵ST26 
大巨ST27 
水道ST28 
歸來ST29 
氣沖ST30 
髀關(guān)ST31 
伏兔ST32 
陰市ST33 
梁丘ST34 
犢鼻ST35 
足三里ST36 
上巨虛ST37 
條口ST38 
下巨虛ST39 
豐隆ST40 
解溪ST41 
沖陽ST42 
陷谷ST43 
內(nèi)庭ST44 
厲兌ST45 
4. 足太陰脾經(jīng)經(jīng)穴
隱白SP1 
大都SP2 
太白SP3 
公孫SP4 
商丘SP5 
三陰交SP6 
漏谷SP7 
地機SP8 
陰陵泉SP9 
血海SP10 
箕門SP11 
沖門SP12 
府舍SP13 
腹結(jié)SP14 
大橫SP15 
腹哀SP16 
食竇SP17 
天溪SP18 
胸鄉(xiāng)SP19 
周榮SP20 
大包SP21 
5. 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穴
極泉HT1 
青靈HT2 
少海HT3 
靈道HT4 
通里HT5 
陰郄HT6 
神門HT7 
少府HT8 
少沖HT9 
6.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
少澤SI1 
前谷SI2 
后溪SI3 
腕骨SI4 
陽谷SI5 
養(yǎng)老SI6 
支正SI7 
小海SI8 
肩貞SI9 
臑俞SI10 
天宗SI11 
秉風(fēng)SI12 
曲垣SI13 
肩外俞SI14 
肩中俞SI15 
天窗SI16 
天容SI17 
顴髎SI18 
聽宮SI19 
7.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
睛明BL1 
攢竹BL2 
眉沖BL3 
曲差BL4 
五處BL5 
承光BL6 
通天BL7 
絡(luò)卻BL8 
玉枕BL9 
天柱BL10 
大杼BL11 
風(fēng)門BL12 
肺俞BL13 
厥陰俞BL14 
心俞BL15 
督俞BL16 
膈俞BL17 
肝俞BL18 
膽俞BL19 
脾俞BL20 
胃俞BL21 
三焦俞BL22 
腎俞BL23 
氣海俞BL24 
大腸俞BL25 
關(guān)元俞BL26 
小腸俞BL27 
膀胱俞BL28 
中膂俞BL29 
白環(huán)俞BL30 
上髎BL31、次髎BL32 
中髎BL33、下髎BL34 
會陽BL35 
承扶BL36 
殷門BL37 
浮郄BL38 
委陽BL39 
委中BL40 
附分BL41 
魄戶BL42 
膏肓BL43 
神堂BL44 
BL45 
膈關(guān)BL46 
魂門BL47 
陽綱BL48 
意舍BL49 
胃倉BL50 
肓門BL51 
志室BL52 
胞肓BL53 
秩邊BL54 
合陽BL55 
承筋BL56 
承山BL57 
飛揚BL58 
跗陽BL59 
昆侖BL60 
仆參BL61 
申脈BL62 
金門BL63 
京骨BL64 
束骨BL65 
足通谷BL66 
至陰BL67 
8. 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
涌泉KI1 
然谷KI2 
太溪KI3 
大鐘KI4 
水泉KI5 
照海KI6 
復(fù)溜KI7 
交信KI8 
筑賓KI9 
陰谷KI10 
橫骨KI11 
大赫KI12 
氣穴KI13 
四滿KI14 
中注KI15 
肓俞KI16 
商曲KI17 
石關(guān)KI18 
陰都KI19 
腹通谷KI20 
幽門KI21 
步廊KI22 
神封KI23 
靈墟KI24 
神藏KI25 
彧中KI26 
俞府KI27 
9. 手厥陰心包經(jīng)經(jīng)穴
天池PC1 
天泉PC2
曲澤PC3 
郄門PC4 
間使PC5 
內(nèi)關(guān)PC6 
大陵P(guān)C7 
勞宮PC8 
中沖PC9 
10. 手少陽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
關(guān)沖TE1 
液門TE2 
中渚TE3 
陽池TE4 
外關(guān)TE5 
支溝TE6 
會宗TE7 
三陽絡(luò)TE8 
四瀆TE9 
天井TE10 
清泠淵TE11 
消濼TE12 
臑會TE13 
肩髎TE14 
天髎TE15 
天牖TE16 
翳風(fēng)TE17 
瘈脈TE18 
顱息TE19 
角孫TE20 
耳門TE21 
耳和髎TE22 
絲竹空TE23 
11. 足少陽膽經(jīng)經(jīng)穴
瞳子髎GB1 
聽會GB2 
上關(guān)GB3 
頷厭GB4 
懸顱GB5 
懸厘GB6 
曲鬢GB7 
率谷GB8 
天沖GB9 
浮白GB10 
頭竅陰GB11 
完骨GB12 
本神GB13 
陽白GB14 
頭臨泣GB15 
目窗GB16 
正營GB17 
承靈GB18 
腦空GB19 
風(fēng)池GB20 
肩井GB21 
淵腋GB22 
輒筋GB23 
日月GB24 
京門GB25 
帶脈GB26 
五樞GB27 
維道GB28 
居髎GB29 
環(huán)跳GB30 
風(fēng)市GB31 
中瀆GB32 
膝陽關(guān)GB33 
陽陵泉GB34 
陽交GB35 
外丘GB36 
光明GB37 
陽輔GB38 
懸鐘GB39 
丘墟GB40 
足臨泣GB41 
地五會GB42 
俠溪GB43 
足竅陰GB44 
12. 足厥陰肝經(jīng)經(jīng)穴
大敦LR1 
行間LR2 
太沖LR3 
中封LR4 
蠡溝LR5 
中都LR6 
膝關(guān)LR7 
曲泉LR8 
陰包LR9 
足五里L(fēng)R10 
陰廉LR11 
急脈LR12 
章門LR13 
期門LR14 
13. 任脈穴
會陰CV1 
曲骨CV2 
中極CV3 
關(guān)元CV4 
石門CV5 
氣海CV6 
陰交CV7 
神闕CV8 
水分CV9 
下脘CV10 
建里CV11 
中脘CV12 
上脘CV13 
巨闕CV14 
鳩尾CV15 
中庭CV16 
膻中CV17 
玉堂CV18 
紫宮CV19 
華蓋CV20 
璇璣CV21 
天突CV22 
廉泉CV23 
承漿CV24 
14. 督脈穴
長強GV1
腰俞GV2 
腰陽關(guān)GV3 
命門GV4 
懸樞GV5 
脊中GV6 
中樞GV7 
筋縮GV8 
至陽GV9 
靈臺GV10 
神道GV11 
身柱GV12 
陶道GV13 
大椎GV14 
啞門GV15 
風(fēng)府GV16 
腦戶GV17 
強間GV18 
后頂GV19 
百會GV20 
前頂GV21 
囟會GV22 
上星GV23 
神庭GV24 
素髎GV25 
水溝GV26 
兌端GV27 
齦交GV28 
印堂GV29 
15. 經(jīng)外奇穴
四神聰EX-HN1 
當(dāng)陽EX-HN2 
魚腰EX-HN4 
太陽EX-HN5 
耳尖EX-HN6 
球后EX-HN7 
上迎香EX-HN8 
內(nèi)迎香EX-HN9 
聚泉EX-HN10 
海泉EX-HN11 
金津EX-HN12 
玉液EX-HN13 
翳明EX-HN14 
頸百勞EX-HN15 
子宮EX-CA1 
定喘EX-B1 
夾脊EX-B2 
胃脘下俞EX-B3 
痞根EX-B4 
下極俞EX-B5 
腰宜EX-B6
腰眼EX-B7 
十七椎EX-B8 
腰奇EX-B9 
肘尖EX-UE1 
二白EX-UE2 
中泉EX-UE3 
中魁EX-UE4 
大骨空EX-UE5 
小骨空EX-UE6 
腰痛點EX-UE7 
外勞宮EX-UE8 
八邪EX-UE9 
四縫EX-UE10 
十宣EX-UE11 
髖骨EX-LE1 
鶴頂EX-LE2 
百蟲窩EX-LE3 
內(nèi)膝眼EX-LE4 
外膝眼EX-LE5 
膽囊EX-LE6 
闌尾EX-LE7 
內(nèi)踝尖EX-LE8 
外踝尖EX-LE9 
八風(fēng)EX-LE10 
獨陰EX-LE11 
氣端EX-LE12 
第二章 足部反射區(qū)傳統(tǒng)療法
看雙足診疾病
足趾部分反射區(qū)
1. 大腦反射區(qū)
2. 垂體反射區(qū)
3. 小腦、腦干反射區(qū)
4. 額竇反射區(qū)
5. 三叉神經(jīng)反射區(qū)
6. 眼反射區(qū)
7. 耳反射區(qū)
8. 鼻反射區(qū)
9. 頸項反射區(qū)
足底部位反射區(qū)
10. 腎上腺反射區(qū)
11. 腎反射區(qū)
12. 腹腔神經(jīng)叢反射區(qū)
13. 輸尿管反射區(qū)
14. 膀胱反射區(qū)
15. 斜方肌反射區(qū)
16. 食管反射區(qū)
17. 肺和支氣管反射區(qū)
18. 心反射區(qū)
19. 肝反射區(qū)
20. 膽囊反射區(qū)
21. 甲狀腺反射區(qū)
22. 甲狀旁腺反射區(qū)
23. 胃反射區(qū)
24. 胰反射區(qū)
25. 十二指腸反射區(qū)
26. 脾反射區(qū)
27. 升結(jié)腸反射區(qū)
28. 回盲瓣反射區(qū)
29. 盲腸(闌尾)反射區(qū)
30. 橫結(jié)腸反射區(qū)
31. 小腸反射區(qū)
32. 直腸及乙狀結(jié)腸反射區(qū)
33. 肛門反射區(qū)
34. 降結(jié)腸反射區(qū)
35. 失眠點反射區(qū)
36. 生殖腺(睪丸或卵巢)反射區(qū)
足內(nèi)側(cè)反射區(qū)
37. 頸椎反射區(qū)
38. 胸椎反射區(qū)
39. 腰椎反射區(qū)
40. 骶骨反射區(qū)
41. 足內(nèi)側(cè)坐骨神經(jīng)反射區(qū)
42. 腹股溝反射區(qū)
43. 足內(nèi)側(cè)髖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44. 內(nèi)尾骨反射區(qū)
45. 直腸、肛門反射區(qū)
46. 前列腺或子宮反射區(qū)
47. 尿道和陰道反射區(qū)
足外側(cè)反射區(qū)
48. 足外側(cè)髖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49. 肩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50. 生殖腺(睪丸或卵巢)反射區(qū)
51. 外尾骨反射區(qū)
52. 下腹部反射區(qū)
53. 足外側(cè)坐骨神經(jīng)反射區(qū)
54. 肩胛骨反射區(qū)
55. 肘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56. 膝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足背部反射區(qū)
57. 肋骨反射區(qū)
58. 胸(乳房)反射區(qū)
59. 內(nèi)耳迷路反射區(qū)
60. 上頜和下頜反射區(qū)
61. 腕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62. 橫膈膜反射區(qū)
63. 喉、氣管反射區(qū)
64. 扁桃體反射區(qū)
65. 上身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66. 下身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67. 胸部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68. 頸部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第三章 手部反射區(qū)傳統(tǒng)療法
看雙手診疾病
手指反射區(qū)
1. 垂體反射區(qū)
2. 額竇反射區(qū)
3. 大腦反射區(qū)
4. 小腦、腦干反射區(qū)
5. 鼻反射區(qū)
6. 三叉神經(jīng)反射區(qū)
7. 舌反射區(qū)
8. 喉、氣管反射區(qū)
9. 眼反射區(qū)
10. 頸項反射區(qū)
11. 扁桃體反射區(qū)
12. 上、下頜反射區(qū)
13. 耳反射區(qū)
14. 頸肩區(qū)反射區(qū)
15. 食管、氣管反射區(qū)
16. 甲狀旁腺反射區(qū)
手掌反射區(qū)
17. 斜方肌反射區(qū)
18. 肺、支氣管反射區(qū)
19. 心反射區(qū)
20. 甲狀腺反射區(qū)
21. 肝反射區(qū)
22. 膽囊反射區(qū)
23. 腎反射區(qū)
24. 腎上腺反射區(qū)
25. 輸尿管反射區(qū)
26. 膀胱反射區(qū)
27. 生殖腺(卵巢、睪丸)反射區(qū)
28. 前列腺、子宮、陰道、尿道反射區(qū)
29. 胃反射區(qū)
30. 胰腺反射區(qū)
31. 腹股溝反射區(qū)
32. 小腸反射區(qū)
33. 升結(jié)腸反射區(qū)
34. 盲腸、闌尾反射區(qū)
35. 十二指腸反射區(qū)
36. 回盲瓣反射區(qū)
37. 橫結(jié)腸反射區(qū)
38. 降結(jié)腸反射區(qū)
39. 乙狀結(jié)腸反射區(qū)
40. 肛管反射區(qū)
41. 肛門反射區(qū)
42. 腹腔神經(jīng)叢反射區(qū)
43. 脾反射區(qū)
44. 胃脾大腸區(qū)反射區(qū)
45. 胸腔呼吸器官區(qū)反射區(qū)
手背部反射區(qū)
46. 內(nèi)耳迷路反射區(qū)
47. 橫膈膜反射區(qū)
48. 肩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49. 肘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50. 胸、乳房反射區(qū)
51. 胸腺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52. 頭頸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53. 血壓區(qū)反射區(qū)
54. 膝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55. 髖關(guān)節(jié)反射區(qū)
56. 頸椎反射區(qū)
57. 胸椎反射區(qū)
58. 上身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59. 下身淋巴結(jié)反射區(qū)
60. 肋骨反射區(qū)
61. 腰椎反射區(qū)
62. 骶骨反射區(qū)
63. 尾骨反射區(qū)
第四章 耳部反射區(qū)傳統(tǒng)療法
耳輪部反射區(qū)
1. 肛門反射區(qū)
2. 外生殖器反射區(qū)
3. 尿道反射區(qū)
4. 直腸反射區(qū)
5. 耳中反射區(qū)
6. 耳尖反射區(qū)
7. 肝陽反射區(qū)
8. 輪1 反射區(qū)
9. 輪2 反射區(qū)
10. 輪3 反射區(qū)
11. 輪4 反射區(qū)
對耳輪部反射區(qū)
12. 趾反射區(qū)
13. 跟反射區(qū)
14. 踝反射區(qū)
15. 膝反射區(qū)
16. 髖反射區(qū)
17. 坐骨神經(jīng)反射區(qū)
18. 交感反射區(qū)
19. 臀反射區(qū)
20. 腹反射區(qū)
21. 腰骶椎反射區(qū)
22. 胸椎反射區(qū)
23. 胸反射區(qū)
24. 頸椎反射區(qū)
25. 頸反射區(qū)
耳垂部反射區(qū)
26. 頜反射區(qū)
27. 舌反射區(qū)
28. 牙反射區(qū)
29. 垂前反射區(qū)
30. 內(nèi)耳反射區(qū)
31. 面頰反射區(qū)
32. 眼反射區(qū)
33. 扁桃體反射區(qū)
三角窩反射區(qū)
34. 角窩中反射區(qū)
35. 角窩上反射區(qū)
36. 內(nèi)生殖器反射區(qū)
37. 神門反射區(qū)
38. 盆腔反射區(qū)
耳屏部反射區(qū)
39. 外耳反射區(qū)
40. 上屏反射區(qū)
41. 屏尖反射區(qū)
42. 外鼻反射區(qū)
43. 下屏反射區(qū)
44. 腎上腺反射區(qū)
45. 屏間前反射區(qū)
46. 咽喉反射區(qū)
47. 內(nèi)鼻反射區(qū)
對耳屏部反射區(qū)
48. 枕反射區(qū)
49. 顳反射區(qū)
50. 額反射區(qū)
51. 屏間后反射區(qū)
52. 腦干反射區(qū)
53. 緣中反射區(qū)
54. 對屏尖反射區(qū)
55. 皮質(zhì)下反射區(qū)
耳甲部反射區(qū)
56. 口反射區(qū)
57. 食道反射區(qū)
58. 賁門反射區(qū)
59. 胃反射區(qū)
60. 艇角反射區(qū)
61. 大腸反射區(qū)
62. 闌尾反射區(qū)
63. 小腸反射區(qū)
64. 十二指腸反射區(qū)
65. 膀胱反射區(qū)
66. 輸尿管反射區(qū)
67. 腎反射區(qū)
68. 胰膽反射區(qū)
69. 艇中反射區(qū)
70. 肝反射區(qū)
71. 脾反射區(qū)
72. 肺反射區(qū)
73. 心反射區(qū)
74. 氣管反射區(qū)
75. 三焦反射區(qū)
76. 內(nèi)分泌反射區(qū)
耳舟部反射區(qū)
77. 指反射區(qū)
78. 風(fēng)溪反射區(qū)
79. 腕反射區(qū)
80. 肘反射區(qū)
81. 肩反射區(qū)
82. 鎖骨反射區(qū)
耳背部反射區(qū)
83. 耳背脾反射區(qū)
84. 耳背肺反射區(qū)
85. 耳背心反射區(qū)
86. 耳背肝反射區(qū)
87. 耳背腎反射區(qū)
88. 上耳根反射區(qū)
89. 耳背溝反射區(qū)
90. 耳迷根反射區(qū)
91. 下耳根反射區(qū)
附錄
全身經(jīng)絡(luò)穴位、反射區(qū)拼音索引
十二經(jīng)絡(luò)、任督二脈及經(jīng)外奇穴拼音索引
足部反射區(qū)拼音索引
手部反射區(qū)拼音索引
耳部反射區(qū)拼音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