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直弧形板坯連鑄設備(上冊) ![]() 
		    上冊主要內容包括:連鑄技術的發(fā)展歷程、輥列設計、多點彎矯輥列設計、康卡斯特曲線輥列設計、五次方曲線輥列設計、輥列設計所用曲線的比較、連鑄板坯凝固計算、 板坯連鑄機的驅動系統(tǒng)、二冷水動態(tài)控制、動態(tài)輕壓下技術、連鑄機運轉方案、壓縮鑄造與電磁攪拌、結晶器振動的理論與實踐。本書內容豐富,層次清晰,內容由淺入深,理論聯系實際。
		 
	
        楊拉道 ,教授,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1993享受政府津貼,1994年晉升為研究員級高工,1995年獲機械工業(yè)部“中國機械工業(yè)青年科技專家”;1996年被評為百千萬人才工程重量人選; 2000年“陜西省‘三五人才’**層次人選”;2001年任單位副總工程師;2003年和2005年分別任燕山大學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任國機集團高層次科技專家;2009、2010年分別被評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及全國很好科技工作者;2011年任中國金屬學會連續(xù)鑄鋼分會副主任委員;2012年被評為中國鋼鐵工業(yè)很好科技工作者;2013年被評為陜西省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尖人才。2013年6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三五人才工程”領導小組確定為“所在行業(yè)學術技術帶頭人”。2014年4月15日至2017年4月14日,被中國機械工業(yè)集團公司首批聘任為5個首席專家之一。2014年10月16日,獲得中華科學交流基金會2014杰出工程師獎;2015年01月31日,作為創(chuàng)新團隊領軍人才,“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連續(xù)鑄鋼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獲西安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創(chuàng)新團隊)。謝東鋼,中國機械工業(yè)集團公司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兼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主持的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創(chuàng)新工程及金屬鍛壓重大裝備技術研發(fā)平臺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國家首次針對企業(yè)設立的科技創(chuàng)新獎。
 
第一篇 連續(xù)鑄鋼技術的發(fā)展歷程 4 
1連續(xù)鑄鋼及連鑄機基本概念 4 1.1連續(xù)鑄鋼的優(yōu)越性 4 1.1.1常規(guī)連鑄機的優(yōu)越性 4 1.1.2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的優(yōu)越性 5 1.1.3無頭軋制ESP連鑄連軋生產線的優(yōu)越性 5 1.1.4雙輥薄帶連鑄連軋生產線的優(yōu)越性 5 1.2連鑄機的分類 6 1.3常規(guī)連鑄機的主要類型 6 1.3.1立式連鑄機 7 1.3.2立彎式連鑄機 8 1.3.3全弧形單點矯直連鑄機 8 1.3.4全弧形多點矯直連鑄機 8 1.3.5橢圓形連鑄機 8 1.3.6水平連鑄機 9 1.3.7直結晶器弧形連鑄機 9 1.3.8直弧形連鑄機 9 1.3.9旋轉式連鑄機 9 1.4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 10 1.4.1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 10 1.4.2無頭軋制生產線ESP 11 1.5薄帶鋼連鑄技術 11 1.5.1薄帶鋼連鑄技術的種類 11 1.5.2雙輥式薄帶連鑄技術 12 1.5.3西馬克集團的鋼帶連鑄技術BCT@ 13 1.6其他類型連鑄技術 14 2連鑄技術早期研發(fā)情況 15 2.1先驅人物的研究情況 15 2.2早期的開發(fā)和里程碑 16 2.3帶有振動結晶器的早期有色金屬生產用連鑄機 23 2.4早期的關鍵理念 23 2.5早期的固定結晶器和振動結晶器連續(xù)鑄鋼機 24 2.6早期的其他技術成果及信息 26 3試驗和工業(yè)化并行的連續(xù)鑄鋼時代 29 3.1試驗和工業(yè)化初期的連鑄技術 29 3.2弧形結晶器連鑄機的發(fā)展和演變 42 3.3試驗和工業(yè)化并行時代的總結 56 4連鑄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三十年 59 4.1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推動連鑄技術的發(fā)展 59 4.2 20世紀70年代連鑄技術發(fā)展的簡要總結 78 4.3 20世紀80年代進一步研究連鑄機理 78 4.4 20世紀80年代常規(guī)連鑄機的典型代表 91 4.4.1日本鋼管福山5號雙流板坯連鑄機 91 4.4.2兩臺大方坯連鑄機 93 4.5 20世紀80年代連鑄技術發(fā)展的特點 95 4.5.1輥列 95 4.5.2機型 95 4.5.3設備集成技術 96 4.5.4中間罐容量 96 4.5.5連鑄生產技術 96 4.5.6生產能力的提高 98 4.5.7蘇聯大斷面連鑄機 99 4.5.8薄板坯連鑄機及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的出現 99 4.5.9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完成雙履帶薄板坯連鑄工廠試驗 99 4.5.10這一時期的雙輥連鑄技術 100 4.5.11 20世紀80年代北美建成的異形坯連鑄機 104 4.5.12旋轉立式圓坯連鑄機 105 4.5.13連鑄噴淋(噴霧)結晶器 105 4.5.14中國組建中國金屬學會連鑄委員會 105 4.5.15 20世紀80年代連鑄技術的幾個世界紀錄 107 4.6 20世紀90年代的連鑄技術 107 4.6.1推廣應用普遍的技術及新技術 107 4.6.2開始重視供給連鑄生產的鋼液質量 111 4.6.3高效連鑄技術引人矚目 114 4.6.4 20世紀90年代投產的部分寬厚板坯連鑄機 117 4.6.5薄板坯和中厚板坯連鑄技術的異軍突起 120 4.6.6 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知名連鑄技術公司 128 4.7 20世紀90年代常規(guī)連鑄機的典型代表 128 4.7.1日本鋼管福山6號直弧形板坯連鑄機 128 4.7.2德國迪林根5號立彎式板坯連鑄機 134 4.7.3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異形坯連鑄機 136 4.8三十年間水平連鑄技術的發(fā)展 137 4.9 20世紀90年代中國連鑄技術的發(fā)展 140 4.9.1中國連鑄技術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140 4.9.2發(fā)生在中國連續(xù)鑄鋼領域的重要事件 141 4.10連鑄技術發(fā)展綜合性指標基本情況 146 5 21世紀的連續(xù)鑄鋼技術 151 5.1連鑄發(fā)展過程的里程碑技術 151 5.2連續(xù)鑄鋼技術創(chuàng)新取得的成果 152 5.2.1總體數據 152 5.2.2大斷面連鑄機 155 5.2.3中國國產化液壓振動裝置的應用 164 5.2.4全弧形板坯連鑄機并沒有過時 165 5.2.5立式連鑄機仍然是一部分特殊鋼種的最好選擇 165 5.2.6世界上兩個最大的連鑄機供貨商 166 5.2.7截止到2015年年底以前各個階段中國擁有的連鑄機 167 5.2.8中國出口的板坯連鑄機 169 5.2.9中國的異形坯連鑄機 169 5.2.10進入21世紀創(chuàng)新技術的研發(fā)情況及推廣應用 170 5.2.11連鑄生產操作技術爐火純青 172 5.2.12連鑄生產線工程建設效率迅速提高 174 5.3薄板坯連鑄連軋及無頭軋制ESP生產線 174 5.4薄帶連鑄工業(yè)化應用 179 5.4.1新日鐵—石川島播磨帶鋼連鑄生產線 179 5.4.2歐洲Eurostrip帶鋼連鑄生產線 180 5.4.3韓國浦項(POSCO)PoStrip帶鋼連鑄生產線 181 5.4.4美國紐柯公司Castrip?帶鋼連鑄生產線 181 5.4.5中國上海寶鋼BAOSTRIP?帶鋼連鑄生產線 182 5.4.6西馬克BCT?帶鋼連鑄生產線 183 5.4.7帶鋼連鑄生產線總結 184 5.5連鑄電磁冶金技術的發(fā)展 185 5.5.1鋼包電磁攪拌 185 5.5.2中間罐電磁冶金 185 5.5.3連鑄機主機電磁冶金 189 5.5.4與普通電磁攪拌不同但未推廣的E工藝 191 5.6電渣重熔與電渣連鑄技術的發(fā)展 191 5.6.1電渣重熔 191 5.6.2電渣連鑄技術 193 5.7短流程鋼廠與連鑄連軋生產線 194 5.7.1短流程鋼廠的概念 194 5.7.2短流程中的電爐煉鋼 194 5.7.3短流程連鑄連軋生產線 194 5.8連續(xù)鑄鋼的電脈沖技術 196 5.8.1電脈沖對金屬液體的正面作用 196 5.8.2電脈沖對金屬液體作用研究的歷史 196 5.8.3電脈沖對鋼液作用的工業(yè)性試驗實例 197 5.9連鑄機智能化概念 198 5.9.1奧鋼聯智能化概念 198 5.9.2達涅利的連鑄技術包 199 6連續(xù)鑄鋼技術發(fā)展大事記 200 6.1世界連續(xù)鑄鋼技術發(fā)展大事記 200 6.2中國連續(xù)鑄鋼技術發(fā)展大事記 211 6.3中國頒布的部分連續(xù)鑄鋼標準 223 6.4在中國能夠看到的部分連續(xù)鑄鋼著作 224 7連續(xù)鑄鋼的先驅人物 226 7.1不可多得的冶金學家沃爾夫博士 226 7.2沃爾夫博士推舉的十三位連續(xù)鑄造先驅人物 227 7.3中國設計建設連續(xù)鑄鋼機第一人吳大珂 232 7.3.1 吳大珂先生履歷 7.3.2 吳大珂先生一生的主要業(yè)績 7.3.3 吳大珂先生平反照雪“悼詞”摘要 第一篇編寫說明 236 參考文獻 237 第二篇 直弧形板坯連鑄總體技術 1 1 基礎內容 1 1.1成套設備及其總體設計的指導思想 1 1.1.1成套設備的組成 1 1.1.2總體設計的出發(fā)點 2 1.1.3總體設計的指導思想 2 1.1.4總體設計要求 2 1.2連鑄工廠的自然條件 8 1.2.1 氣溫 1.2.2 相對溫度 1.2.3 降雨強度 1.2.4 風荷量 1.2.5 大氣壓 1.2.6 雪荷量、凍結深度和最大地震影響系數 1.3煉鋼條件、產品大綱、機型 9 1.3.1煉鋼條件 9 1.3.2產品大綱 9 1.3.3板坯連鑄機機型 11 1.4板坯連鑄機主要參數 11 1.4.1連鑄機流數 11 1.4.2爐機匹配、拉坯速度與連鑄機初步機長 12 1.4.3澆注準備時間 21 1.4.4作業(yè)率 22 1.4.5連澆爐數 22 1.4.6金屬收得率 22 1.4.7熱裝熱送比 23 1.4.8板坯冷卻時間 23 1.4.9主要設備環(huán)境溫度 23 1.4.10主要設備的使用壽命 24 1.5年產量計算 26 1.6生產消耗 30 1.7業(yè)主的基本條件和需求 32 1.7.1業(yè)主擁有的各種能源介質的主要參數 32 1.7.2業(yè)主對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 32 1.7.3業(yè)主對裝機技術及控制水平的要求 33 2 輥列設計的前提條件 36 2.1確定基本參數 36 2.1.1確定機型與垂直段長度 36 2.1.2確定結晶器長度 38 2.1.3選取板坯彎曲矯直方式 38 2.1.4確定連鑄機主半徑 39 2.1.5確定其他參數 40 2.2輥列設計的兩個重要理念 43 2.2.1考慮防止周期性結晶器液面波動 43 2.2.2避開危險區(qū)域鑄造速度 44 3 多點彎矯輥列設計 46 3.1輥列草圖的完成 46 3.1.1求彎曲點和矯直點處的凝固殼厚度 46 3.1.2求彎曲點一點彎曲和矯直點一點矯直時兩相界處的應變 46 3.1.3求彎曲點多點彎曲和矯直點多點矯直時兩相界處的應變 46 3.1.4求各彎曲點的彎曲半徑和各矯直點的矯直半徑 46 3.1.5幾何尺寸計算 47 3.1.6確定導輥直徑 49 3.1.7初步確定輥距 51 3.1.8畫輥列草圖 52 3.1.9連鑄機的最終機長 53 3.1.10初步布置驅動輥 53 3.1.11噴水冷卻區(qū)的劃分 53 3.2 輥列的校核與優(yōu)化 54 3.2.1直弧形連鑄機角度 54 3.2.2兩相界綜合應變 54 3.2.3板坯窄面結晶器下口鼓肚量及窄面足輥確定 57 3.2.4輥子強度校核 59 3.2.5輥子撓度 60 3.2.6內弧輥間隙?a 60 3.2.7扇形段上抽間隙校核 61 3.3輥列圖的完成 62 4 康卡斯特曲線輥列設計 63 4.1概述 63 4.1.1歷史 63 4.1.2基本概念 63 4.1.3 專有曲線設計輥列的基本優(yōu)點 64 4.2輥列設計過程 65 4.2.1曲線參數計算 67 4.2.2舉例說明設計過程 68 4.2.3三次方曲線的精確銜接 80 4.2.4三次方曲線的近似銜接 81 4.2.5板坯連鑄機輥列圖繪制 82 4.3輥列圖的自動生成 84 4.3.1運行平臺及文件類型 84 4.3.2界面及功能按鈕 84 4.3.3 參數輸入 92 4.3.4 數據檢測 93 4.3.5 實際應用舉例 93 5 回旋曲線輥列設計 95 5.1概述 95 5.2 回旋曲線的導出 95 5.3回旋曲線作為連鑄機彎曲、矯直區(qū)域的專有曲線 98 5.3.1總體解決方案 98 5.3.2 回旋曲線與康卡斯特曲線的比較 98 5.3.3工程應用精度分析 100 5.4相關參數描述 105 5.4.1 變量的意義 105 5.4.2各參數的確定 106 5.5實例 110 5.6輥列的校核與優(yōu)化 117 6 五次方曲線輥列設計 121 6.1相關參數的意義 121 6.2曲線的建立 121 6.3驗證方法 122 6.4矯直曲線驗證結果 123 6.5結論 124 7輥列設計所用曲線的比較 125 7.1概述 125 7.2彎曲或矯直曲線若干方案 125 7.2.1曲率在接點處連續(xù)的曲線 126 7.2.2曲率變化率在接點處連續(xù)的曲線 128 7.2.3曲線上曲率變化率最大值最小時的曲線 130 7.2.4算例 133 7.2.5結論 134 7.2.6高速鐵路用高次緩和曲線 135 8連鑄板坯凝固計算 136 8.1凝固殼厚度 136 8.1.1凝固殼厚度計算方法 136 8.1.2基本假定 136 8.1.3一維傳熱的偏微分方程 136 8.1.4方程的無因次化 137 8.1.5解方程 138 8.1.6凝固殼厚度計算公式的導出 140 8.1.7 結晶器出口凝固殼厚度計算 143 8.1.8二次冷卻區(qū)凝固殼厚度計算 145 8.1.9 凝固殼厚度計算舉例 146 8.2二次冷區(qū)噴嘴噴射區(qū)域理論傳熱系數 146 8.2.1傳熱方程及其解的形式 146 8.2.2求C0、C1、C2 146 8.2.3傳熱系數hi 148 8.2.4 二次冷卻水量在板坯長度方向上的分配 150 8.2.5求某個冷卻區(qū)噴水冷卻區(qū)域的平均傳熱系數 150 8.2.6 將公式(2-8-77)還原成有因次量 153 8.3二次冷卻區(qū)水量與壓縮空氣量 153 8.3.1某個冷卻區(qū)噴水冷卻區(qū)域的平均傳熱系數重新梳理 153 8.3.2計算Xn 154 8.3.3其他參數梳理 154 8.3.4修正理論傳熱系數 155 8.3.5傳熱系數與水量密度的關系 155 8.3.6水量計算 156 8.3.7 比水量的計算 157 8.3.8 第i個冷卻區(qū)域內弧平均水量密度 157 8.3.9壓縮空氣量計算 157 8.3.10關于板坯表面溫度的說明 158 8.4噴水冷卻區(qū)域輥子間平均傳熱系數hi的計算 159 8.4.1計算公式 159 8.4.2求板坯與輥子間接觸長度 與內外弧輥子平均直徑 159 8.4.3計算鼓肚量?i 161 8.4.4 求直接噴水冷卻區(qū)域傳熱系數hs 162 8.4.5 間的平均傳熱系數hS1 162 8.4.6 間的平均傳熱系數hs2 163 8.4.7 輥子接觸區(qū)域總傳熱系數hsr 163 8.4.8 舉例 168 8.5自然冷卻區(qū)(非板坯噴水區(qū))輥子間平均傳熱系數hci計算 169 8.5.1 計算公式 169 8.5.2 舉例 169 8.6板坯表面各輥距間的平均溫度Tsm的計算 170 8.6.1 基本關系式 170 8.6.2 兩輥距間的平均溫度Tsm 170 8.7 鼓肚應變 171 8.7.1應變計算公式 171 8.7.2鼓肚變形曲線 172 8.7.3鼓肚應變 172 8.8輥子錯位應變 173 8.8.1變形曲線 173 8.8.2輥子錯位時兩相界應變 174 8.9矯直阻力 175 8.9.1矯直阻力計算公式 175 8.9.2矯直力矩Mi的計算 176 8.10凝固計算常用公式 177 8.10.1 液相線及固相線溫度 177 8.10.2 碳當量 182 8.10.3 高溫鑄坯彈性系數等 184 8.10.4 傳熱系數和水量密度公式 186 8.11鋼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密度與彈性模量 192 8.11.1 固相時 8.11.2 兩相區(qū) 8.11.3 液相時 8.12對舊有連鑄二冷水計算公式的評價 192 8.12.1 計算公式 193 8.12.2 舉例比較與結論 195 8.12.3 對其他經驗性二冷水計算方法的評價 195 9 板坯連鑄機的驅動系統(tǒng) 198 9.1拉坯阻力的計算 198 9.1.1 結晶器內的拉坯阻力 9.1.2 鼓肚阻力 9.1.3 輥子的旋轉阻力 9.1.4 板坯自重產生的下滑力 9.2引錠的計算 200 9.2.1 引錠長度 9.2.2 引錠重量 9.2.3 引錠保持力 9.2.4 引錠被保持時接觸應力計算 9.2.5 驅動輥壓下油缸活塞直徑確定 9.3 拉坯力的計算與電機功率的確定 202 9.3.1 鼓肚力所允許的拉坯力 9.3.2 確定電機功率Nd 9.3.3 實際拉坯力的計算 9.3.4 拉坯力的平衡 9.3.5 驅動輥數量的最終校核 9.4彎矯反力 210 9.5分段輥的配置 213 9.5.1扇形段輥子結構 213 9.5.2分段輥配置 216 9.5.3其他注意事項 216 10 二冷水動態(tài)控制 218 10.1計算前提 218 10.1.1 冷卻區(qū)劃分及有關參數 10.1.1 最大拉速、鋼種分類、冷卻方式、板坯表面溫度 10.1.1 最大和最小水量 10.2動態(tài)控制說明 219 10.2.1 二冷水計算順序 219 10.2.2 計算結果表格分類 219 10.2.3動態(tài)控制的概念 219 10.2.4動態(tài)控制要求 225 10.3二次冷卻區(qū)噴嘴布置 227 10.3.1 噴嘴型式 227 10.3.2 噴嘴的流量與壓力 227 10.3.3 水的流量與噴嘴試驗流量密度 228 10.3.4 噴嘴安裝高度 229 10.3.5 噴嘴的噴射角度 229 10.3.6 噴嘴的數量 229 10.3.7 噴嘴之間的距離 230 10.3.8 板坯厚度方向的噴嘴布置 230 10.3.9 噴水寬度切換 230 10.3.10 實際使用案例 231 10.3.11幾種噴嘴的特性 232 11板坯連鑄二冷區(qū)動態(tài)輕壓下 244 11.1動態(tài)輕壓下技術的概況 244 11.1.1 動態(tài)輕壓下技術的概念及發(fā)展 244 11.1.2 輕壓下技術改善中心偏析和疏松的機理 247 11.2輕壓下時連鑄機的運轉與控制 247 11.2.1動態(tài)輕壓下時連鑄機運轉模式 247 11.2.2扇形段控制方式 247 11.2.3扇形段輥縫理論零點標定 249 11.3與動態(tài)輕壓下有關的計算 255 11.3.1總壓下量確定 255 11.3.2 結晶器窄面上、下口尺寸規(guī)定 257 11.3.3 最小輥縫的確定 257 11.3.4 輕壓下力和輕壓下阻力的計算 257 11.3.5拉坯力的監(jiān)測 260 11.4板坯連鑄動態(tài)輕壓下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描述 260 11.4.1動態(tài)輕壓下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拓撲結構圖 260 11.4.2動態(tài)輕壓下系統(tǒng)模塊化設計 261 11.4.3 動態(tài)輕壓下系統(tǒng)運行的簡要流程圖 262 11.5板坯連鑄動態(tài)輕壓下溫度場模型 264 11.5.1 功能描述 264 11.5.2 動態(tài)切片思想 264 11.5.3連鑄板坯凝固傳熱方程描述 265 11.5.4 有限差分方程的建立 268 11.5.5鋼的物性參數處理 270 11.5.6連鑄坯凝固傳熱的邊界條件 273 11.5.7程序計算流程以及參數的輸入輸出 275 11.5.8 溫度場模型的驗證與應用 278 11.5.9 對鑄坯溫度場影響因素的分析 284 11.6板坯連鑄動態(tài)輕壓下扇形段輥縫調整模型 287 11.6.1 功能描述 287 11.6.2建立模型的思想 287 11.6.3 扇形段是否輕壓下判斷及輥縫計算 287 11.6.4扇形段入口輥和出口輥處連鑄坯中心固相率計算方法 317 11.6.5扇形段過負荷壓力報警 318 11.6.6扇形段輥縫調整模型的編程 319 11.7扇形段輥縫測量 320 11.7.1扇形段測量輥縫與理想輥縫對比 320 11.7.2扇形段測量輥縫與液壓缸行程關系 320 11.8鋼的高溫物性參數 326 11.8.1美國部分碳鋼高溫物性參數 326 11.8.2美國部分合金鋼高溫物性參數 328 11.8.3美國部分不銹鋼高溫物性參數 330 11.8.4收集到的鋼的高溫物性參數 333 11.8.5中外部分鋼種高溫物性參數 333 11.8.6《金屬凝固與鑄造過程數值模擬》一書中金屬的高溫物性參數 343 11.8.7《連鑄過程原理及數值模擬》第53頁、54頁內容 347 11.8.8常用鋼材變形抗力 348 12連鑄機運轉方案 350 12.1引錠上裝時連鑄機運轉方案 350 12.1.1 連鑄機基本運轉模式 350 12.1.2 準備模式下的運轉程序 350 12.1.3 插入模式下的運轉程序 351 12.1.4 保持模式下的運轉程序 351 12.1.5 鑄造模式下的運轉程序 352 12.1.6 拉尾坯模式下的運轉程序 353 12.1.7 停電時的運轉方案與設備保護措施 354 12.2引錠下裝時連鑄機運轉方案 373 12.2.1 改進后的非動態(tài)輕壓下運轉模式 373 12.2.2 動態(tài)輕壓下時運轉模式 375 12.2.3 準備模式運轉程序 375 12.2.4 送引錠模式運轉程序 376 12.2.5 點動送引錠模式運轉程序 378 12.2.6 引錠保持模式運轉程序 378 12.2.7 引錠拉坯模式運轉程序 379 12.2.8 穩(wěn)定鑄造模式運轉程序 381 12.2.9 快速更換中間罐模式運轉程序 382 12.2.10 拉尾坯模式運轉程序 382 12.2.11重拉坯模式(打滑或滯坯)運轉程序 383 12.2.12輥縫測量模式運轉程序 384 12.2.13 連鑄機停電時運轉方案與設備保護措施 385 12.2.14出坯區(qū)設備運轉方案 386 12.3出坯區(qū)域的板坯流程 387 12.3.1 非清理坯(包括部分熱清理坯)流程 388 12.3.2 冷清理坯(合格坯)流程 388 12.3.3 人工清理后再清理的板坯流程 388 12.3.4 熱清理不順利,冷卻后再次機械清理的板坯流程 389 12.3.5 人工清理后再次切割的板坯流程 389 12.3.6 清理前再次切割的板坯流程 389 12.3.7 預定熱送坯(包括人工清理坯)再次切割的流程 390 12.3.8 保留坯的流程 390 12.3.9 廢坯的流程 390 12.3.10強制下線的板坯流程 390 13壓縮鑄造與電磁攪拌 402 13.1壓縮鑄造 402 13.1.1壓縮鑄造的原理 402 13.1.2壓縮鑄造的受力分析 403 13.1.3理論計算 404 13.1.4舉例 407 13.1.5壓縮鑄造的控制 411 13.1.6壓縮鑄造的運轉方案 411 13.1.7壓縮鑄造的應用效果 415 13.2板坯連鑄電磁冶金技術 417 13.2.1板坯連鑄電磁冶金技術的發(fā)展概況 417 13.2.2板坯連鑄電磁冶金技術的分類 419 13.2.3板坯連鑄電磁冶金技術的主要特點和冶金功能 419 13.2.4板坯連鑄電磁攪拌器的安裝位置 421 13.2.5板坯連鑄電磁攪拌應用效果及實例 422 13.3扇形段輥子間插入式電磁攪拌 422 13.3.1插入式電磁攪拌 422 13.3.2電磁攪拌必要的推力與頻率 426 13.3.3把頻率16Hz轉換成8Hz時必要推力的計算 433 13.4扇形段輥式電磁攪拌 436 13.4.1扇形段輥式電磁攪拌概況 436 13.4.2板坯二冷區(qū)輥式電磁攪拌器的結構特點 440 13.4.3 板坯連鑄機二冷區(qū)輥式電磁攪拌成套裝備 13.4.4 現場應用 14 結晶器振動的理論與實踐 462 14.1概述 462 14.1.1結晶器振動技術的發(fā)展歷史 462 14.1.2結晶器振動波形的類別 463 14.1.3動態(tài)調整振動參數的液壓振動裝置 464 14.2正弦波振動規(guī)律 466 14.2.1正弦波振動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466 14.2.2正弦波振動的負滑動時間tN 467 14.2.3 正弦波振動的其他參數 14.3燕山大學李憲奎教授發(fā)明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規(guī)律 470 14.3.1非正弦振動速度函數的建立 470 14.3.2 非正弦振動曲線位移與加速度 474 14.3.3 非正弦振動曲線負滑動時間 475 14.3.4非正弦振動曲線其他參數 477 14.4法國索拉克公司“三角形”振動波形 478 14.4.1三角形振動的位移和速度曲線 478 14.4.2 三角形振動參數 480 14.4.3 有關參數分析 480 14.5德馬克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 481 14.5.1 系數Δ計算方法(一) 482 14.5.2 計算?m的臨界值和最大偏斜率 484 14.5.3 系數Δ計算方法(二) 485 14.5.4 負滑動時間tN 488 14.5.5 負滑動速度比率NSF計算 491 14.5.6 其他參數計算 14.6 其他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曲線 496 14.6.1薛百忍教授構造的結晶器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 496 14.6.2基于三角級數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 498 14.6.3中重院曾晶高工構造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 502 14.6.4中重院曾晶高工對非正弦(偏斜正弦)波三角級數表達式的破解與分析 505 14.6.5燕山大學李憲奎教授給出、中重院曾晶高工整理的整體函數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 509 14.6.6中重院曾晶高工構造的梯形拋物線型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 512 14.6.7 燕山大學張興中教授給出的復合函數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 515 14.6.8其他復合函數及分段函數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動曲線簡介 520 14.7曾晶高工發(fā)明的新型結晶器振動同步控制模型 523 14.7.1模型的建立 523 14.7.2模型的應用 527 14.7.3結論 528 14.8 生產應用當中的振動模式 528 14.8.1常用振動模式舉例 528 14.8.2反向控制模型 534 14.8.3 振動參數及有關參數的相互關系 537 15總體技術中其他技術問題 541 15.1連鑄工廠的平面布置 541 15.1.1 平面布置的先決條件 541 15.1.2 考慮熱送熱裝 541 15.1.3 連鑄機在車間內的布置方式 541 15.1.4 連鑄設備平面布置時的注意事項 541 15.1.5 典型的連鑄生產廠平面布置舉例 544 15.1.6板坯連鑄設備機械設備重量 549 15.2 蒸汽排出系統(tǒng)及其計算 549 15.2.1主要設備 549 15.2.2 A鋼鐵公司蒸汽排出系統(tǒng)的技術性能 551 15.2.3冷卻室抽風機容量計算及電機功率選擇 552 15.3設計初期階段的總體技術措施 557 15.3.1提高板坯內部質量的措施 557 15.3.2提高板坯表面質量的措施 559 15.3.3提高拉坯速度的措施 561 15.3.4 提高連鑄機作業(yè)率的措施 561 15.3.5進行熱裝熱送、直接軋制時應采取的措施 562 15.3.6連鑄機總體技術措施實例 563 15.4能源介質 564 15.4.1 A鋼鐵公司用水 564 15.4.2 A鋼鐵公司其他介質 569 15.4.3 E鋼鐵公司對能源介質的品質要求 575 15.4.4 E鋼鐵公司能源介質主要參數和用量 576 15.4.5 E鋼鐵公司能源介質匯總 579 參考文獻 581 收起全部↑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 
  

  
	  
	  
			
 



